[[Image:Other/080502a.jpg|550]]

  五一节干的第一件事情是看了一本书,名叫《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不过在开始读后记正儿八经的部分之前,还是请各位准许我发泄牢骚吧;实际上,我觉得读书笔记是某种令人略微感到有点恼厌但又应该写的怪东西。说它“有点”恼厌不是因为它本身值得“有点”恼厌,而是从小学到中学的12年我已经受够了这种很多情况下是“无病呻吟”的怪东西。有些书我认为是没啥“感觉”可写,但又偏偏被要求写得什么“深刻”啦、“有感染力”啦,等等。前段时间突发奇想去把以前高中、初中和小学留下来的作文翻阅了一下,感觉好像喝某个作工极恶劣的饮料调配师的产品:本来应该有某些令人神经中枢兴奋的感觉,但却是极淡的、又不可故作其无的变质老盐水的味道。对不起,以前的我—— 虽然我知道他对此也甚为无奈—— 我不应该作如此评论,不过我认为某些流水线式生产出来的故作其辞的东西,恐怕只是另一种消耗纸张的污染型工业罢了。
  如此填塞读后记的开头,是为了晦涩的表达某种意思:为了驱逐掉那12年在你我写作风格上磨成的讨厌棱角,我们也许应该尝试各种各样的写法,尽管它们当中的许多可能是不成模样的毛坯,不过最终总会有一件合适而又具有个人特色的模板。所以…… 我尽可能摒弃掉老式的“本书的作者是xx,本书讲的是xx,xx,xx,xx…… 啊,本书阐述了什么什么道理,给了我什么什么深刻启示”之类的写法。读后记不应当是某种情节梗概式的东西,而是一本书经过个人头脑的反应之后生成的一种全新的东西。要看情节,各位大可自去研究;我想去看别人写的“读后记”,重要的不是看“他读的书”,而是看“读书的他”。
  和本文所尝试的格调一样,《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作者罗尔德·达尔的人生也颇为奇特:挪威裔英国人,早年是壳牌石油公司的海外职员,二战期间是皇家空军的战斗机飞行员;他既为成人写作也为儿童写作,还写过007的电影剧本。不过这一奇特的人生在本书中倒没有直接体现出来。论什么大道理,我想本书讲述的道理也是很简单的,也无非是待人要有礼貌、好人会有好报等等,我觉得最直接的看点并不在“深刻内涵”方面。罗尔德用想象力营造了一座神奇的巧克力工厂,虽然情节不少地方很夸张甚至有些荒诞,但显得很有趣;罗尔德描写的各种神奇的食物—— 比如魔法口香糖,吃起来就好象在吃正餐一样能品尝到各种菜色的味道;巧克力瀑布和巧克力湖;可以从电视里拿出来吃的巧克力糖;等等,可算是本书最大的看点。
  西方儿童文学作品的特色大约有三种,在《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都得到了体现:第一是并不只有小孩子才能看,大孩子看起来也觉得饶有趣味;第二是描写的东西虽然很奇特,但究竟还是符合其现实性的;第三,尽管讲的道理都很简单,但却有着精致的包装,看起来没有说教的痕迹,小孩子能看得懂,大孩子也不觉得无聊,比如本书中不讲礼貌、自我中心的“坏孩子”奥古斯塔斯、维鲁卡等人都被安排了滑稽的“教训”恭候,而作为“乖孩子”的主人公查理便得到了糖果业大亨、巧克力工厂主人旺卡先生的青睐,改变了命运。通篇来看,故事结构很简单(我想,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方便儿童阅读和理解),但其中令人叫绝的想象和对神奇景物的细致描写,即使作为一本青少年或者成年读物,也显得独具特色。
  这本书很短,我用了半个多小时就看完了。假如正在瞄本文的你好吃巧克力的话,这本书大概更值得去读一下了吧?

叶子按:这本于1964年出版的书是如此的成功,以至于同名的电影和游戏分别于1971年和2000年制作并发售。其中电影基本按原著改编而成(游戏的话我没查过),关于电影的介绍可参考 http://baike.baidu.com/view/294889.htm ,情节梗概大致与原著相同;不过我对名著改电影的做法并不欣赏—— 建议大家看书,让想象不被银幕所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