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
飞信2011手动导入*.dat历史聊天记录的方法
Feb 18th
手头主要使用四个IM:QQ、飞信、MSN、原装Skype(基于GMail的GTalk不算),感觉国产的产品和国外的距离还是比较明显的,主要体现在小细节方面。用了12年的QQ,感觉QQ进步算是比较明显(虽然曝出隐私漏洞以后我对包括QQ在内的所有国产软件戒心慎重,就连一度很推崇的360也断不敢在自己电脑上用了),但“半道杀出”的飞信则继续有待改善,比较明显的一点是历史聊天记录方面。
重装系统之后重装了飞信,结果启动的时候竟然把历史记录给覆盖了,大惊!那可是三年的资料啊(顺便谴责一下飞信的设计,一般来说应该能直接读取才对)。经仔细寻找,在用户文件夹下(取决于用户设定,默认是在Application Data文件夹下面)找到一个后缀名为*.dat跟着一串日期的文件,应该是飞信2011升级的时候对以前的聊天记录进行的备份。幸好飞信是两个星期前升级的,损失还不至于完全无法接受,但飞信本身只接受*.fdb的数据导入,无法直接导入*.dat,上网搜了一下,不少人给出的答复是“如果有进行专门备份,得到*.fdb的文件,则可以恢复数据,否则就没办法了”。这又是一个明显无厘头的设计,谁会那么勤快地经常备份自己的聊天记录?这点即使是QQ也做得比飞信好(新旧记录无缝兼容)。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没有直接将*.dat转换为*.fdb的程序。直接用那个备份的*.dat替换掉History2.dat,结果聊天记录管理器无法正常读取。
不得不找了台没有装过飞信的机子装了个飞信2008想转换数据,结果无法登陆。于是参考网上资料(http://www.tzr.com.cn/bbs/thread-127435-1-1.html),换装飞信2010,然后把那个文件替换掉History2.dat,飞信崩溃,更谈不上导出数据了。最后没有办法,急中生智,把备份文件改名为History.dat,再启动聊天记录管理器,居然可以正常导入了,嘿嘿!
用U盘为小黑重新安装IBM原版XP
Feb 17th
按“永不重装”的理念运行了五年的小黑最后还是要重装了。当然也绝非“不得不重装”,我觉得将原配的XP Home升级为XP Pro还是大有帮助的,顺便可以恢复一下因贪图漂亮的Win7风格界面而修改掉的系统文件。
因为我的要求很高,不能用Ghost,不能格式化除了系统盘以外的其他磁盘,而其他磁盘又都是NTFS格式,硬盘的逻辑盘也满了,不可能额外划出一个FAT32分区来存系统盘,手头也没有移动光驱,等等。总之,感觉好像在闹市区修地铁,遇到的麻烦远比想象的多,但最后还是艰难搞定了。貌似网上没有一个相关的经验总结(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没找到),所以还是写在这里供后来者参考吧。和以前一样,下面各借鉴了他人意见的操作都注明了来源(方括号及参考文献顺序,链接可以在文章末尾找到),以便方便各位查找出处。
闲话少叙,切入正题。主角当然是跟随我南征北战的小黑啦——ThinkPad X60。
重装前的准备
首先当然需要一个尽量“原版”的系统盘。因为电驴上R&R恢复盘太过巨大(起码都是1CD+1DVD量级的)而且貌似都没有源了,我用看评论的方法仔细挑选了一个IBM的XP Pro安装盘,大小为506M,大家可以自己去搜索一下,这个盘装了以后在属性里还是可以看到IBM的标志,而且可以直接激活系统。不是IBM的机子,据说也可以用,只是要修改BIOS。
然后备份自己系统盘下需要的资料,最好直接备份Document and Settings下面的用户文件。我偷懒只备份了“我的文档”,结果程序设定全没了,晕倒。顺便把注册表也备份了,但后来证明没什么用。现在的程序的注册表写入貌似都复杂得很。当然,你说可以用云端平台或者绿色版啊,但为了安全起见,我还是尽最大可能用非破解的原版程序。
制作U盘XP安装盘:真的需要WinPE吗?
我开始以为安装系统根本是小菜一碟,没想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因为XP诞生时U盘才刚发明不久,因此XP对U盘支持有限。我首先在U盘上分别做了个WinPE系统(分别用“完美者”和“老毛桃”)尝试过[1][2],然后用VDM加载了镜像文件,开始的安装正常,但重启以后就说ntdlr is missing。网上有朋友说要在启动setup之前拔掉U盘,同时要选择将安装文件拷贝到硬盘[3],这样倒确实可以进字符界面了,但是自检之后显示0xEB错误(磁盘无法加载);我又尝试了将U盘所有新出现的文件全部拷到C盘,仍然出现0xEB错误,第一个尝试失败。不过用WinPE装Ghost系统应该是可以的[1][2]。
之后我又在网上看到说UltraISO可以制作U盘XP安装盘[4],结果做成以后启动显示“INF file txtsetup.sif is corrupt or missing, status 18”。多次尝试证明这和用HDD或是ZIP做盘以及txtsetup.sif存在与否没有关系,而是因为XP不支持这项技术,但Win7则支持[5]。
还有一种方法是将i386文件夹拷到硬盘的FAT分区上,然后在C盘上做一个DOS引导,通过运行i386文件夹下的winnt.exe来引导安装程序[6]。但我的逻辑盘已经满,而DOS系统下面似乎无法识别非引导的U盘(或者是我还没发现),因此这种方法最后也没用成。
最后找到能用的方法是用winsetupfromusb或者wintoflash做一个XP安装盘,很郁闷居然空耗了两天时间才找到这个方法。感觉wintoflash要好用些,但在高高兴兴地做盘之前还应该注意下面这个问题。
解决XP安装盘不支持超过137G的大硬盘的问题
我成功进入引导之后发现安装程序未能有效识别硬盘分区,本来想到下一步试试看的,结果反而把硬盘的MBR和分区表都给弄没了。用DiskGen恢复起来倒是简单,但linux的引导也得重做了(其实不是什么问题,因为重装XP也会擦掉linux引导记录,早晚的事)。上网搜了好一阵才发现这是因为没有打service pack的XP安装盘不支持超过137G的大硬盘造成的[7],瀑布汗,因为上一次给台式机装XP的时候也曾遇到这个问题,可那是7年前的事了。但问题是我又不想下载别人已经弄好的XP盘。其实按照文献[7]操作就可以了—— 首先下载KB936929(即SP3补丁),然后在命令行中输入x:\windowsxp-kb936929-sp3-x86-chs.exe /integrate:y:\WinXP(假设补丁路径为x:\windowsxp-kb936929-sp3-x86-chs.exe,解压好的安装盘的路径为y:\WinXP),集成好的安装盘底下应该有一些2008年修改的文件。然后就可以直接用wintoflash把这个盘压进U盘了。
接下来,一路顺畅!
SATA模式的支持以及重装系统后Client Security Solution的问题
对于ThinkPad用户还应该注意增加SATA的AHCI支持,具体步骤可以参考文献[8]。此外重装系统后Client Security Solution无法使用的问题我也碰到了:总是说“无法向Client Security Solution登记用户”,而CSS以前是可以使用的。网上给出的办法是冷启动按Shift+F1进BIOS后清除芯片密码[9],没有效果,貌似以前某次旷日持久的也是无果而终。如果哪位也是因为这个问题来到这里的话,我的意见仍然是:卸载CSS。
参考文献
- 怎么在WINPE下用虚拟光驱装系统 http://pxqky567.blog.163.com/blog/static/128025880201086115552987/
- 老毛桃PE U盘装系统图解 http://wenku.baidu.com/view/dd217dbfc77da26925c5b0e3.html
- u盘pe安装原版xp不成功出现NTLDR IS MISSING的朋友注意 http://bbs.deepin.org/thread-1740580-1-1.html
- 使用UltraISO制作U盘启动盘安装XP http://wenku.baidu.com/view/6ef916bff121dd36a32d82db.html
- U盘装系统出现:INF file txtsetup.sif is corrupt or missing,status 18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6187116.html
- 在DOS下从硬盘安装XP系统方法与要点 http://diybbs.zol.com.cn/41/35_403741.html
- 大容量硬盘安装windows xp时分区不能正确识别的解决方案 http://blog.163.com/qiyun-tom/blog/static/5177266200841683052727/
- Thinkpad T400 compatibility和AHCI模式设置 http://www.xynbnb.com/thread-72037-1-1.html
- 无法向client security solution登记用户 http://www.xynbnb.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7266
广州下雪?不是没可能
Dec 16th
近几日,一轮强烈的寒潮又席卷东部地区,降雪线一直向南推进到广东省境内。不过,广州仍然只是下了一整天淅淅沥沥的小雨。尽管天气很适合成为初次见面寒暄的首要话题,但人们比较少讨论降水、降雪这类专业问题。不过在冬天的广州,“雪”的话题总是比较热门的。今天一早,就有位热心读者向《南方都市报》爆料称自己在五羊新城附近看到了下雪,一时间街坊们议论纷纷。
对广州下雪这个问题,许多人都是持否定的看法,甚至我前几天在微博上说“过几天可能降到1摄氏度”,也有部分朋友觉得“不太可能”。虽然我并不是没见过雪,但对“广州下雪”这个议题,却持久地抱着浓厚的兴趣,就好像讨论起某位久未谋面的老朋友一般,虽然耳熟能详,但还是乐此不疲。趁着“我们又无限接近下雪”这一波狂潮,我也就斗胆写一篇略偏技术的小文,谈谈广州下雪的问题。
乍看上去,“广州下雪”似乎和“太阳从西边升起来”一样,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不过史书上并不乏此类记载。根据杨宝霖所撰《广州地区下雪考略》一文,近千年来广州地区并不乏降雪记录,甚至直到19世纪末,广州几乎每几年就能下一次雪,其中1893年1月广州连日大雪,平地积雪接近10厘米。东莞诗人何鲲曾诗云“……乙未腊月廿一夜,打窗淅沥随风下,千门万户敞凌晨,青年皓首群相讶。初疑罗浮春已催,千树万树梅花开,又疑五月木棉熟,南海庙前飞雪来。子夜飘摇日中止,鸳瓦平沟屐没齿。儿童戏弄范以模,手掬瑶璠仙门里。人尽冰衔在玉堂,蛎墙龙户生辉光,沉香浦冻珠成海,白云山拥玉为冈……”描绘了广州下雪时的景色,让人颇为神往。
不过在20世纪以后,全球开始进入一个明显的暖期,类似的记载也大幅减少。根据《广州气候概况》一书介绍,二战以后广州站仅在1967年12月29日有过降雪报告。然而,鉴于气象站观察范围毕竟有限,可能会有局部降雪的情况被漏掉。最近十年来,网络上有过报道的广州局部降雪现象主要有2003年1月6日及2005年3月13日两次,其中被广泛报告的是2003年1月6日的降雪事件,根据《新快报》报道,目击者甚至有一名市气象局的工作人员。根据我通过当时的地面及探空资料考证,2003年1月6日广州市区局部降雪很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但2005年3月13日则不太可信。
大家都知道雪是0摄氏度以下的固态降水,但降雪则不一定要在0摄氏度以下才能发生。比如说12月15日杭州大雪,地面温度为2-3摄氏度,但探空资料显示100米以上高度的气温都在0摄氏度以下,雪来不及融化就已经到达地面,因此可以观察到降雪。
不过对于南岭以南的地区来说,情况就略微复杂一些。以广州为例,首先冬天地面温度降到4摄氏度以下的情形一般都是大晴天带来的辐射降温所造成,就好像不盖被子会冷得更快一样;很少会出现“盖被子”的同时温度又很低的情形;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冷空气来临的时候,低空一般都会有个逆温层,这是由于较重的冷空气将较轻的暖空气抬起而形成的,和水能把锅底的油顶起来一个道理。这一层的温度甚至比地面还要高,因此雪到这一层的时候一般就已经融化了,当然看不到降雪。一个极好的例子是2008年冰灾时期,低空逆温层的温度甚至比地面还要高5-10摄氏度。如果这时候近地面的温度要低于0摄氏度,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会造成什么有趣的效果:高空纷扬的雪花在逆温层里全部融化,变成了雨,之后它们来到了近地面的低温层,但低温层并不够“深厚”,因此它们无法重新变成雪,结果就会形成很恼人的——冻雨,它们如同鼻涕虫一样黏到任何物体以后立即化成了冰——从电线到庄稼——这才是让2008年冰灾成“灾”的罪魁祸首。所以北方的朋友不必为南方朋友的狼狈而自我感觉良好,因为暖空气在北方势单力薄,很难形成足够强大的逆温层而造成冻雨的出现。
现在再回到我们的问题:什么情况下广州会下雪。我们已经注意到,广州市区冬季的地面气温在过去60年中从未低于0摄氏度(最低记录在1999年12月23日创下,恰好为0摄氏度),而且冬季的降雨基本上常常伴随着低空逆温层出现。不过这并不表示广州下雪的概率微乎其微。恰恰相反,我们不妨比较一下2003年1月6日20时和2010年12月16日8时(撰稿当日)时广州平远站的探空资料。首先我要提醒一下,各位要把前者的探空曲线向左平移一些,因为当天的最低气温是在中午创下的,飞雪也是在中午被观察到的,而中午并没有探空资料。我们会注意到,在925百帕亦即700米高度附近,在逆温层的下方,有一处区域是小于0摄氏度的。当天的水汽非常充足(左边那条表示露点的蓝色曲线几乎与右边那条表示气温的红色曲线重合),因此不排除某些“运气较好”的雨滴在这里变成了雪花,而在地面被观察到。由于当天的飞雪报告数量众多而且有些来自于专业人士,我们可以断定下雪事件是比较可信的。现在再让我们来看看2010年12月16日8时的探空资料,可以注意到在950到850百帕亦即500-1500米高度的气温都小于0摄氏度,所以说降雪条件优于2003年1月6日,遗憾的是这天水汽供应不够充足,因此甚至连雨都没有下几滴。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比较一下2010年12月15日湖南省郴州市由雨转雪的过程以及它和近地面气温及水汽的对应关系(资料未给出),当天郴州在2摄氏度左右时便已经开始下雪。
雪在北方稀松平常,但在广州追雪,却是件刺激而又有趣的事情:我们既可以悠然自得地等待那一份惊喜,也可以选择主动出击,通过各种各样的征候来揣测大自然的下一步棋。2003年1月6日的飞雪让许多人兴奋不已,下一次的降雪却也总是在触手可及和遥遥无期之间转悠着——尽管广州多年都没有下过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雪。科学从根本上来说是很好玩的,不是吗?
[转]如果猴子学会使用货币……
Dec 5th
按:大清早闲逛人人网的时候,发现一篇极有意思的文章,介绍科学家教猴子使用货币,并研究它们之后的行为。论文原文可在 http://www.som.yale.edu/faculty/keith.chen/papers/Final_CapLossAver_WP06.pdf 查到;《纽约时报》也曾对此进行报道:http://www.nytimes.com/2005/06/05/magazine/05FREAK.html?_r=1&pagewanted=all
亚当·斯密说:“只有人类才有货币交易的本领。”如果猴子会使用货币,会发生什么?
微观经济学家设法弄清个体会如何选择。不仅想了解个人到底买了什么,还要了解其洗手频率,是否会成为恐怖分子,而有些经济学家甚至把研究对象扩展到人类活动之外。
基思·陈,华侨移民后裔,33岁,衣着时髦,头发短直,十分健谈。原就读于斯坦福大学,一度被政治学冲昏头脑,后彻底改头换面,主修经济学。如今,他是经济学副教授,在耶鲁大学任教。陈的问题是:如果我能教会猴子使用货币,那又会是什么情形呢?
陈选择的理想猴子是僧帽猴,“它们头很小,”陈说,“主要关心食物和交配,就像欲壑难填的饿死鬼,永远也吃不饱。”对于经济学家而言,僧帽猴习性如此,自然就成了绝佳的研究对象。
耶鲁-纽黑文医院的心理学家劳里·桑托斯给他提供了七只僧帽猴——四只雌的,三只雄的。其中最重要的一只猴子,取了中央情报局特工的名字:费利克斯。这些猴子共同生活在一个很大的开放式笼子里。笼子的一侧连着个很小的笼子,这就是实验场地,一次可以容纳一只猴子参与实验。陈在直径为1英寸的小银盘中间钻了个眼,这就是货币,“有点像中国古代的铜钱。”
实验的第一步,让猴子认识到硬币是有价值的—这费了不少工夫。陈和他的同事给某只猴子一个硬币后,就会亮出食物。只要那只猴子将硬币扔给他们,猴子就会得到食物。这样持续了好几个月,猴子终于明白:硬币可用来买食物。实验证明,猴子对不同食物具有各自强烈的偏好。将12枚硬币放在一个托盘里,这是一只猴子的最大预算;然后给它提供食物,例如一个人卖吉利(Jell-O)果冻,另一人卖苹果片。这时,猴子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把硬币送到不同的研究人员手中,随后得到已分好的“好吃的”。
现在,陈在猴子的经济生活中引入了价格冲击和收入冲击。我们假定费利克斯最喜欢的食物是果冻,而且通常情况下,它用一枚硬币就能获得三个。如果一枚硬币突然只能买到两个,它会如何反应呢?令陈吃惊的是,费利克斯和其他猴子的反应十分理性。某种食物的价格上涨时,猴子们就会少买;价格下降时,就会多买。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法则不仅适用于人类,而且同样对猴子有效:需求曲线必定向下。
到目前为止,猴子们在花钱上与人类同样理性。针对个体(例如短线股民)的类似实验发现,人们作出这种非理性决定的概率与猴子差不多:“从统计学角度分析,猴子与大多数股票投资者几乎难分伯仲。”
一天,实验室最奇怪的一幕发生了:费利克斯疾速跑进实验室,但它没有拾起托盘上的12枚硬币去买食物;相反,它将整盘硬币扔回了它们的公共生活区,接着逃离实验室,冲进公共生活区去找硬币—银行打劫,然后越狱逃跑!
公共生活区多出了12枚硬币,七个猴子抢个不停,整个大笼子混乱不堪。陈进入笼子,试图拿回硬币,但猴子拒不交钱—它们已意识到硬币是有价值的。陈只好靠“行贿”要回钱:给猴子提供食物。这给猴子上了一堂意义非凡的课:犯罪不用付出代价,反而有利可图!
随后,异乎寻常的情形发生了:一只公猴没有将抢到的钱换取葡萄或苹果,反而向一只母猴走去,把钱给了它。这是“利他主义精神”感召下的自觉的金钱捐赠行为吗?不!在抚摸了母猴几秒钟后,那两只僧帽猴竟然发生了关系;而且一待好事结束,拿到硬币的母猴立即将硬币交给陈,买到了几颗葡萄。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利他主义,而是科学史上的首例猴子“卖淫”行为!这一幕让陈百思不得其解。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只一次针对一个猴子,实行严格限定的货币实验。那么,如果陈在猴子的生活中直接引入货币,结果会怎样呢?
一旦猴子们手里有了钱,它们就会迫不及待地去“嫖娼”,同样也可以料想,猴子谋杀者、猴子恐怖主义者、引发全球变暖的猴子污染者肯定会充斥世界,不得片刻安宁。毫无疑问,下几代的猴子就会出场,替它们的先辈收拾残局……
利用openssh实现简单的chroot
Nov 29th
最近在准备论文的间隙中,为新服务器的安全问题大伤脑筋,头疼的问题之一是不知道为什么无法实现FTP用户的chroot(当然,匿名用户除外)。尽管新服务器上的用户都是可信赖的,但还是应该尽量留足意外情况。可是系统的chroot似乎又非常繁琐,让我望而却步。今天在Lau兄的帮助下,总算找到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实现这个问题。
原文的链接地址是 http://blog.adahsu.net/2010/01/sftp-chrooted.html ,内地要挂代理才能访问,不过好像也有类似的解决方法。
- 在 /etc/ssh/sshd_config 中,将Subsystem改为 Subsystem sftp internal-sftp;
- 在下面设定如下:
Match User user #将user替换为需要chroot的用户
ChrootDirectory /chroot #chroot的目录
ForceCommand internal-sftp #强制使用sftp
注意openssh的版本一定要5.1+。似乎RHEL和CentOS提供的yum包最高只支持到4.3,只能去下载源代码来编译。而且openssh的config目录的设定似乎有个bug,要注意。至此,SFTP可以成功chroot了。
之后我又想用openssh或用其他方法实现对SSH登陆的chroot,似乎有以下几种方法:
- 水木有一篇很好的chroot的教程,但太长太繁琐了,仔细扫了几眼,貌似很复杂;
- http://liuyuansu.blog.sohu.com/39538859.html 有一篇很好的在openssh上实现chroot的文章,不过给了一长串代码,没有研究;
- 用PAM实现:http://www.linuxdiyf.com/viewarticle.php?id=90273 好像不成功,不过也可能是我没做对。
自己改了一下sshd的config,chroot是成功了,但SSH也登陆不上了,说找不到bash。把bash挪了几个位置,还是找不到,放弃了。只好关闭了几乎所有用户的SSH(但影响也不大)。自己太菜,但现在实在是没那个时间慢慢去折腾这个chroot了。
[转]怎样写好一篇论文
Oct 31st
英文原文参见:http://improbable.com/airchives/paperair/volume2/v2i5/howto.htm
原作者:E. Robert Schulman 译者:Maximilian.M
转载需注明出处,请勿删除以上信息
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 Vol. 2, No. 5, pg. 8.【1】
如何写一篇科学论文
E. Robert Schulman
Charlottesville, Virginia
摘要
我们(其实就是“我”)提出对科学论文发表过程的观察资料,这项研究重要且及时的,因为如果我在近期不发表更多的文章,则意味着将永远得不到另一份工作。这些观察资料和以下理论是一致的:做出让人满意的科学研究很难,写出精彩的科学论文很难,要拥有足够的发表论文数去找到未来的工作就更难了。
1.引言
科学论文(例如, Schulman 1988; Schulman & Fomalont 1992; Schulman, Bregman, & Roberts 1994; Schulman & Bregman 1995; Schulman 1996)是一种重要的出版物——虽然未得到很好的理解,但其重要性在于:缺少它们科学家们将不能从政府或者大学拿钱。它们很难看懂是因为很多人写得很糟糕(参见此例,Schulman 1995和里面的引用文献)。后面这种现象(文章很难看懂)的极好的例子出现在大多数论文的引言部分,而引言的作用应该是向读者介绍这项研究,即使他们没有在这个领域工作过,也能读懂这篇文章。
引言的真正目的理所当然的是:引用你自己的工作(例, Schulman et al. 1993a),你导师的工作(例,Bregman, Schulman, & Tomisaka 1995),你配偶的工作(例,Cox, Schulman, & Bregman 1993),你学校友人的工作(例,Taylor, Morris, & Schulman 1993),甚至那些你从未见过的人的工作,只要你的名字在他的文章上出现过(例,Richmond et al. 1994)。注意到这些引用不应该仅仅限于期刊论文(例,Collura et al. 1994),而应包括会议论文(例,Schulman et al. 1993b),和其他发表过或未发表的工作(例,Schulman 1990)。
在引言部分的末尾, 你必须以列出各个小节标题的方式来作总结。 在这篇文章中, 我们讨论了科学研究(第2节), 科学论文的写作(第3节), 科学出版物的发表(第4节), 和得出的一些结论 (第5节)。
2.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在做有趣的事情的同时可以拿到报酬(Schulman et al. 1991)。名义上, 科学研究是为了发现宇宙的新奥秘,不过这并不是必需的。真正必需的东西是一笔拨款。为了得到一笔拨款,申请中一定要声称你的研究将会发现一些难以置信的基本定律。拨款审查机构同样也必须相信你就是做这个领域研究的最佳人选,所以你一定要引用自己的工作, 越早越好(Schulman 1994)而且越多越好( Schulman et al. 1993c)。你也应该毫无拘束地引用他人的论文(例,Blakeslee et al. 1993;Levine et al. 1993),只要你也在作者名单上。
一旦你拿到了拨款, 你的大学, 公司, 或者政府机关将会立即拿走其中百分之三十到七十的钱,这样他们就可以用这些钱为大楼供暖、付上网费、买豪华游艇。
现在到了实际研究的时候了,你会很快发现:(a)你的项目并不像你以前想象的那样简单;(b)实际上你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无论情况如何,你必须发表你的研究(这是非常重要的)。( Schulman & Bregman 1994)。
3.科学论文的写作
你在你的项目上耗了了数年,并且最终发现你无法解决这个你原先计划去解决的问题。虽然如此,你还是有责任将你的研究发表到科学界。 ( Schulman et al. 1993d)。要知道负面的结果和正面的结果同等重要, 同时还要意识到如果你不发表足够多的论文,就别想在科学界混了。
在写科学论文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永远别用which这个词。确信你至少把一半的时间 ( 例,一天花12 小时) 用来调整论文的排版,使得你的图表看起来很棒。( Schulman & Bregman 1992)。
4.科学出版物的发表
你已经写完了论文,现在是时候把它提交给某个科学期刊了。期刊的编辑会选择那些最有可能被你的论文激怒的人来作为审稿人,至少审稿人会阅读你的论文,并且在编辑的有生之年将对你论文的评价寄回去。不关心你的文章下场的审稿人会有把你的论文稿放在一个会不断会长高的纸堆里的倾向,直到地板被压坏, 压死楼下的二十七个英文系研究生。(Schulman, Cox, & Williams 1993)。
必须意识到到每一篇科学论文都包含有很严重的错误。如果你的错误在发表前未被发现,你最终将必须为论文写一个勘误来解释:(a)你是怎样以及为什么搞砸的;(b)即使你的实验结果现在完全不同了,你的结论并不需要修改。勘误对你的职业生涯会有好处。它们很好写,而且最好是要像引用一般的论文那引用勘误。让漫不经心的读者(可能还有科学引文索引SCI【2】)认为你发表的论文比你实际发表要多(Schulman et al. 1994)。
5.结论
结论部分很容易写:你要做的所有事情就是将引言拿来,将其中的时态由现在式改为过去式。在摘要和结论处至少提到一个相关理论是一个备受推崇的写作形式,你并不需要解释你的实验结果为什么与这个理论相符(或者不相符),只要提到它与你的实验结果相符(或者不相符)就可以了。
我们(其实就是“我”)提出了对科学论文发表过程的观察资料,这项研究重要且及时的,因为如果我在近期不发表更多的文章,则意味着将永远得不到另一份工作。这些观察资料和以下理论是一致的:做出让人满意的科学研究很难,写出精彩的科学论文很难,要拥有足够的发表论文数去找到未来的工作就更难了。
参考文献
* Blakeslee, J., Tonry, J., Williams, G.V., & Schulman, E. 1993 Aug 2, Minor Planet Circular 22357
* Bregman, J.N., Schulman, E., & Tomisaka, K. 1995, Astrophysical Journal, 439, 155
* Collura, A., Reale, F., Schulman, E., & Bregman, J.N. 1994, Astrophysical Journal, 420, L63
* Cox, C. V., Schulman, E., & Bregman, J.N. 1993, NASA Conference Publication 3190, 106
* Levine, D.A., Morris, M., Taylor, G.B., & Schulman, E. 1993,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25, 1467
* Richmond, M.W., Treffers, R.R., Filippenko, A.V., Paik, Y., Leibundgut, B, Schulman, E., & Cox, C.V. 1994, Astronomical Journal, 107, 1022
* Schulman, E. 1988,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Variable Star Observers, 17, 130
* Schulman, E. 1990, Senior thesis, UCLA
* Schulman, E. 1994,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26, 1411
* Schulman, E. 1995,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 Schulman, E. 1996, 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 108, 460
* Schulman, E., Bregman, J.N., Collura, A., Reale, F., & Peres, G. 1993a, Astrophysical Journal, 418, L67
* Schulman, E., Bregman, J.N., Collura, A., Reale, F., & Peres, G. 1994, Astrophysical Journal, 426, L55
* Schulman, E. & Bregman, J.N. 1992,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24, 1202
* Schulman, E. & Bregman, J.N. 1994, in The Soft X-Ray Cosmos, ed. E. Schlegel & R. Petre (New York: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345
* Schulman, E. & Bregman, J.N. 1995, Astrophysical Journal, 441, 568
* Schulman, E., Bregman, J.N., Brinks, E., & Roberts, M.S. 1993b,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25, 1324
* Schulman, E., Bregman, J.N., & Roberts, M.S. 1994, Astrophysical Journal, 423, 180
* Schulman, E., Bregman, J.N., Roberts, M.S., & Brinks, E. 1991,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23, 1401
* Schulman, E., Bregman, J.N., Roberts, M.S., & Brinks, E. 1993c, NASA Conference Publication 3190, 199
* Schulman, E., Bregman, J.N., Roberts, M.S., & Brinks, E. 1993d, Astronomical Gesellschaft Abstract Series 8, 141
* Schulman, E., Cox, C.V., & Williams, G.V. 1993 June 4, Minor Planet Circular 22185
* Schulman, E. & Fomalont, E.B. 1992, Astronomical Journal, 103, 1138
* Taylor, G.B., Morris, M., & Schulman, E. 1993, Astronomical Journal, 106, 1978
译者注:
【1】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AIR)科学幽默杂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杂志,不过它正是大名鼎鼎的搞笑诺贝尔奖(the Ig Nobel Prizes)的主办方,这份杂志的宗旨便是:报道那些让人开怀大笑后又会深思的研究。
【2】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以布拉德福 (S. C. Bradford)文献离散律理论、以加菲尔德 (E. Garfield)引文分析理论为主要基础 ,通过论文的被引用频次等的统计 ,对学术期刊和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研究 ,从而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单位、个人的科研产出绩效 ,来反映其在国际上的学术水平。因此 ,SCI是目前国际上被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来自wikipedia)
CentOS 5安装phpmyadmin 3以及vsftpd虚拟用户的问题
Oct 30th
最近断断续续地折腾服务器,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phpmyadmin无法安装,提示php 5.2 is required。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好解决,但我彻底移除了CentOS自带的5.1.6,编译了php 5.3.3,而且php -v反馈正常,还是有这个提示,怎么弄也没有办法。最后按照这里的介绍使用remi源更新到php 5.3.3以后,终于可以正常安装了,不过具体原因仍然不明。
接下来折腾vsftpd,匿名访问正常,但虚拟用户死活登陆不成,即使完全按照tutorial来也不成,花了半个下午来Google(半个下午哎!从珍贵的复习时间里拿出半个下午!),先后排除了shell问题(设置为/bin/false)、编译问题、配置问题之类,测试了mysql虚拟用户,顺便还尝试了webmin(其实对我没什么用,我更喜欢命令行界面),仍然不行,可能是pam的内核兼容上出错了,因为Google上也有一些没有见到有效解决方法的相同问题。顺便还尝试了proftpd,但太复杂了。最后用了土办法来解决,一个一个新建用户,但使用nologin的shell,然后再使用vsftpd,这样虽然略微复杂一些,但可以绕过讨厌的虚拟用户认证问题。
《自然》:《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小说》
Oct 29th
转自 http://www.douban.com/note/97635420/ ,原文发表在《自然》第467期。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小说》
Eric James Stone / 作
Ent / 译
The greatest science-fiction story ever written
Eric James Stone
Nature 467 , 1146 (28 October 2010) doi:10.1038/4671146a
Published online 27 October 2010
I tore open the self-addressed, stamped envelope and unfolded the single sheet of paper inside. The letter was signed by the editor of Analog Science Fiction and was addressed to me, personally, which still gave me a warm feeling after all those years of form rejections. But what I craved now was an acceptance.
我撕开回邮信封,展开里面一页单薄的信纸。署名是科幻年选的编辑,起首语是我的名字——这开头依然能让我感到一丝温暖,哪怕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退稿。可是我现在更渴望的是一封接受信。
And ... this wasn't it. Good luck placing this elsewhere, the letter read.
然而……这封不是。“祝此文能于他处另寻高就”,信里说。
I shoved the rejection in my overstuffed file with the rest of them. Eyeing the four-inch-thick wad of paper, I felt a wave of despair. Maybe I didn't have what it took to be a science-fiction writer. Maybe I should just give it up — after all, I worked for a quantum-computing start-up. That was almost science fiction, even if all I did was manage the website. Maybe that was as close as I'd ever get.
我把信胡乱塞进鼓鼓囊囊的文件夹,和别的退稿信一起。望着这沓足足十公分厚的信纸,我突然觉得一阵绝望。也许我真的就不是当科幻作家的料。也许我该干脆放弃——不管怎么说,我还在给一家新兴的量子计算公司干活呢。这活儿本身就几乎是科幻了,虽然我实际做的只不过是管理网站。也许我离科幻最近也只能近到这地步了。
The next day, while having a mint Oreo shake at a restaurant near my office, I told Caleb, one of the quantum-circuit experts I worked with, that I doubted I'd ever see my name in print.
第二天,在办公室附近的一个餐馆,我一边吃着奥利奥薄荷冰激凌,一边对卡勒布说(他是和我共事的一位量子回路专家),我觉得这辈子甭想指望我的名字能上杂志了。
“Don't quit,” he said. “You're a great writer.” He'd read a few of my stories to give me feedback on where I'd got the science wrong.
“别放弃,”他说,“你是个很棒的作家。” 他读过我的几篇小说,以便告诉我哪些地方的科学部分被我弄错了。
I shrugged. “Doesn't matter, if I'm not writing what editors want to buy.”
我耸耸肩,“如果我不写编辑想买的东西,再好也白搭。”
“Why don't you?”
“为啥不写呢?”
“Why don't I? It's not that easy,” I said. “There's no way of knowing what an editor will like. I write the best story I can, but apparently that's just not good enough.”
“为啥不写?说着容易啊,”我说,“可是我根本没法知道编辑喜欢什么。我已经竭尽全力写我最好的小说了,可是显然就是还不够好。”
“So it's subjective.” Caleb took a bite of his burger and chewed thoughtfully.
“这么说这是主观的了,”卡勒布咬了一口汉堡,若有所思地嚼着。
“Yeah,” I said, playing with the last spoonful of shake in my cup. “What one editor thinks isn't worth publishing, another might think is the greatest science-fiction story ever written. It's just my luck that the editor who would love my stuff isn't actually an editor anywhere.”
“是啊,”我说,漫不经心地拨弄着杯子里最后一勺冰激凌。“一个编辑觉得根本不值得发表的东西,在另一个编辑看来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只是就凭我的运气,喜欢我的文章的编辑大概根本不存在吧。”
“No, no,” Caleb said. “You're looking at it all wrong. What you need is a story that adapts itself perfectly to the editor.”
“不,不,”卡勒布说,“你的出发点全错了。你需要的是一篇能够自己适应编辑口味的小说。”
I dabbed my lips with a paper napkin. “I just told you I don't know how to write what they're looking for.”
我拿起一块纸巾在嘴唇上蘸了两下。“我刚告诉过你,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写他们想要的东西。”
“Right.” Caleb grabbed the napkin from my hand, flattened it out, took a pen from his pocket and sketched a curve. “It's a probability function. The right combination of words makes them buy the story, the wrong combination means they don't.”
“没错。”卡勒布从我手中夺过纸巾,在桌上摊平,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笔,随手画了条曲线。“这事是个概率函数。正确的文字组合让他们买下小说,错误的组合意味着他们不买。”
“I suppose,” I said dubiously.
“也许吧。”我不大相信地说。
“And if it's a probability function, then our quantum computer can handle it.” He scribbled an equation, crossed part of it out, then added something. “Oh, boy. This will revolutionize publishing.”
“而如果这是个概率函数的话,我们的量子计算机就可以处理它。”他草草写下一个方程,划掉了一部分,又加上了一些东西。“喔,伙计。这玩意会导致一场出版业的革命的。”
I stared at him.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我茫然地盯着他。”你在说什么?“
He stopped scribbling. “Imagine you open a book, and from the very first word, it's exactly what you want to read. Every word is perfect, the characters fascinate you, the plot thrills you ...”
他放下笔,”想象一下你打开一本书,从第一个字开始,每一个都正是你希望读到的。每一个字都是完美的,人物让你着迷爱恋,情节让你热血沸腾……“
“That'd be cool,” I said.
”那很好啊。“我说。
“And someone else opens their copy of the same book, and it's perfect for them. Only if you compare the two books, the words aren't the same. The story and characters aren't even the same. The book has adapted itself to be the perfect book for whoever first opened it.”
”然后另一个人打开他手中的同一本书,而这本书对他而言也是完美的。可是如果你比较两本书的话,二者的辞句是不一样的。连故事情节和人物都不一样。这本书已经自我适应了第一个打开它的人,对他而言成为了完美的书。“
I frowned. “You mean, it's like an e-book that changes based on personal preferences?”
我皱起了眉头。”你是说,弄一本电子书,根据个人喜好而自动改变内容?“
“No, this would be printed on paper. But the text itself would have been composed using a quantum computer, like the one we have at the office, using a program to create a quantum probability wave function that doesn't collapse until someone actually observes what was printed.” Caleb sat back with a satisfied grin.
”不,这本书是印在纸上的。但是它的文本却是用量子计算机写成的,就像我们办公室里那台计算机那种,利用程序制造一个量子概率波函数,但直到有人去观测书里的内容时,函数才会坍缩。“卡勒布身子往后一仰,面带满意的笑容。
“And when the wave collapses ...” I said, not quite sure that I understood the implications.
”而当波函数坍缩时……“我说,还不太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The book becomes the best book ever written for whoever collapses the wave. It's brilliant.” Caleb leaned forward. “And we can use it to make sure you get your name in print. How would you like to be the author of the greatest science-fiction story ever written?”
”对于那个使之坍缩的人而言,书就会变成有史以来最好的书。这真是天才的主意。“卡勒布身体前趋,”而我们可以拿它来确保你的名字能上杂志。你愿意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小说的作者吗?“
I stared at the sheets of paper lying facedown on the printer. “You're certain I can't take just a peek?”
我盯着打印机里面朝下搁着的一摞纸。”你确信我不能看一眼吗?就看一眼?“
“If you do,” Caleb said, “the wave function will collapse and the story will become the best story for you, not for the editor of Analog. He needs to be the one to see it first.”
”如果你看了的话,“卡勒布说,”波函数就会坍缩,故事就会变成你眼中最好的小说,而不是年选的编辑眼中。他必须第一个看到。“
“Can I at least know the title?” I felt kind of awkward submitting a story that I knew nothing about, even though Caleb assured me that I could still be considered the author, as the computer could not have been programmed to create a probability wave function for science-fiction stories without my help.
”连看看标题都不行吗?“我觉得有点尴尬,递一篇小说给编辑,自己却对它一无所知——虽然卡勒布向我保证,我依然算得上是作者,毕竟没有我的帮助,计算机自己不可能给自己编一个程序去生成科幻小说的概率波函数。
“Nope,” he said. “I've hard-coded your name and contact information into the printout, but the rest remains undecided until the editor reads it.”
”不行,“他说,”我已经在打印稿里硬编码了你的名字和联系方式,但是余下的部分都是未知的,直到编辑看到它为止。“
With a sigh, I slid the manuscript into the manila envelope and sealed it.
我叹了口气,把手稿塞进牛皮纸信封,封上口。
Sixty days later, my SASE returned. I took it unopened to the office the next day — I wanted to open it with Caleb.
两个月之后,我收到了回邮信封。我没立刻打开,而是第二天拿着它去了办公室——我想和卡勒布一起打开。
“Could be an acceptance or a rejection,” I said.
”可能是接受,也可能是退稿,“我说。
“Open it,” Caleb said, looking at the envelope. “You have to collapse the wave function. But I'm sure it's an acceptance.”
”打开吧,“卡勒布看着信封说,”你必须让波函数坍缩。但是我确信这是接受了。“
I opened it.
我打开了它。
“Read it out loud,” Caleb said.
”读出来,“卡勒布说。
I looked past my name and began reading. “In my opinion, this is the greatest science-fiction story ever written.” My heart leapt within me, and I continued. “It is undoubtedly the best story you have ever submitted to me. But what on Earth made you think you could get away with submitting a verbatim copy of 'Nightfall' by Isaac Asimov?”
我扫过我的姓名,念出声来:”在我看来,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小说。“我的心脏要跳出嗓子眼了,”这无疑是你投递过的所有小说中最好的一篇。可是你到底发了什么昏,居然以为你能一字不动地把阿西莫夫的《日暮》照抄过来还不被发现吗?“
“今年冬天是否会偏冷?”——香港天文台科学家的回答
Oct 16th
按:由于最近冷空气比较活跃,导致我国许多地区一再录得较低气温,网上开始盛传“2010/11严冬论”,也有不少朋友询问此事。因为气象学和气候学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我也并不大懂。今天看到香港天文台有一篇相当严谨的新闻稿,探讨了拉尼娜现象与严冬的关系,故转给大家作参考。虽然文章中主语是香港,但换成其他城市也没有问题。原文在 http://gb.weather.gov.hk/whatsnew/d3/winter_201010_uc.htm;喜欢读英文版本的朋友可以访问 http://www.weather.gov.hk/whatsnew/d3/winter_201010.htm。
香港今年冬天会否偏冷?
(2010年10月14日)
受东北季候风影响,天文台于10月6日录得最低气温为22.3度,是今年入秋以来(由2010年9月1日至10月13日为止)的最低纪录。有见十月初出现较凉的天气,加上近期华北部分地区已出现低温情况及预计一次拉尼娜事件[1]将于今年年底前形成,市民开始关心香港今年冬季(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会否偏冷。就此,天文台的YouTube 部门网站制作队访问了两位高档科学主任莫庆炎先生和李子祥博士,并将访问内容上载到天文台的YouTube网站(粤语)播放(http://www.youtube.com/hkweather)。
访问中莫庆炎表示,在10月上旬(1至10日)出现约22度的气温并非不寻常,过去10年曾有3年(2002、2004及2008)出现过类似情况。此外,在北方出现寒冬,香港的冬季并不一定也会较冷。如去年冬季(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欧洲、中国北部及北美洲等地受寒冬影响,但香港则经历了一个较暖的冬季。
有关拉尼娜现象,李子祥表示赤道太平洋中部及东部海水温度在今年7月开始出现偏冷(较正常低0.5度或以上)的情况。世界各地多个气候模式的最新预测显示该区将会在未来数月持续偏冷,并且在今年年底前发展成一次拉尼娜事件。过去统计资料显示相比于正常情况下,拉尼娜发生时香港冬季(12月至2月)的温度通常较低。但亦有例外情况,例如1974/75年和1998/99年的冬季(即1974年12月至1975年2月和1998年12月至1999年2月)则较暖,可见拉尼娜并非影响香港冬季天气的唯一因素。有关更多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资料可浏览天文台的网页 http://www.hko.gov.hk/lrf/enso/enso-front_uc.htm 。
在季度预报方面,到当前为止世界各大气候预报中心对今年冬季香港附近地区的气温预报有颇大差异,暂时未有较一致的预测。假如以现时的数据来预测今年冬季天气,其不确定性会很大。天文台会留意情况的发展及收集所需数据,并在12月10日前后发表今年12月至明年2月的季度预报,到时请浏览http://www.hko.gov.hk/wxinfo/season/seasonc.htm。
备注 [1]: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太平洋中部及东部海水温度维持在偏冷(较正常低0.5度或以上)状态5至6个月或以上。
[转]户外驴行精粹
Sep 13th
按:前几天瞎逛的时候找到这么一篇文章,觉得很有用,故转到自己博客上以备后用,顺便也和各位喜欢旅行的朋友分享。原文来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2211211.html?si=4
(一)基本问题
1、毛巾的另一种用途。就是最常见的纯棉毛巾,比较厚的那种。在剧烈运动之前贴身垫在背上,用来吸汗,结束后立即取出来,你会感到非常舒服,而且内衣变干的速度快多了。配合排汗内衣的效果更好,多带几条,可以多换几次。
2、廉价化纤内衣。曾经见到有人穿普通的保暖内衣爬山,恐怖!专门的排汗内衣最好,如果暂时还没有,那也不要穿棉织品,到地摊或者超市上找那种化纤(一般是晴纶的)内衣吧,虽然赶不上排汗内衣,但比针棉内衣强得多!
3、拒绝牛仔裤。这个其实不需要多说了,但是我注意到还有很多新手穿着牛仔裤玩户外,大概一些人的观念里仍然认为牛仔裤耐磨结实。其实棉制品即不结实也不耐磨,物理性能也很不适合户外运动。一旦下雨、涉水或者大量出汗,你就知道牛仔裤的坏处了。赶紧脱了吧,那怕穿一条二十多块钱的化纤西裤都比它强。
4、鞋码的选择。几乎所有的教材上都说登山鞋的码子要大1到1.5号,我的体会不是这样,我穿鞋的体验从来是越穿越松,新鞋紧旧鞋松,早上紧晚上松,行进的时间越长越松。因此认为买鞋一定不要买大了,太大的鞋既不舒服又容易打疱,合脚才是最好的,当然前题是穿着厚袜子试鞋。
5、鞋带易散。这个小毛病比较烦人,其实用橡皮筋扎一下就解决了。或者用各种家电的电缆线上带的那一小节捆扎线也可以,捆得更牢固。
6、鞋垫打皱。鞋垫在鞋子里打皱的问题很多人遇到过,我有一个办法:用一块尼龙砧板(就是那种很薄、半透明、可以弯折的,关键是材料,类似就行)剪成鞋垫形状,然后和鞋垫简单地缝在一起,OK,彻底解决。此外,推荐一种超市里卖的所谓保健鞋垫,表面带颗粒的,牌子忘了,只要几块钱,比在户外店里花几十块钱买的鞋垫还结实。有人可能对它的颗粒心存疑惑,别担心,就是这颗粒才舒服。
7、冲锋衣的命门。只要质量没问题,冲锋衣的结构是严格防水的,不过它有个命门袖口,我见过的冲锋衣,袖口和袖子的连接处都没有压胶。淋雨时间一长,此处必然渗水。始祖鸟这个地方倒是设计得很好,可是太贵了,买不起,所以对这个问题暂时还没找到好办法,好在小臂出汗不多,衬个塑料袋对付一下拉倒。
8、解放鞋。这实在是一个性价比非常高的东西。便宜,防滑性不错,体积小。你脚上的登山鞋再好,晚上宿营时总得换下来放松一下吧?几百块的涉溪鞋在溪流里却有个无法避免的毛病:鞋帮的网眼老是进沙子,倒是解放鞋挺顶事。(不过解放鞋保护性太差,穿时间长了脚痛)
9、找路。除非你原本打算搞一次无人区穿越,从物资和思想上做好了自行开路的准备,否则,不管是暂时找不到路、还是打算抄点近路,都不要在明显没路的地方强行穿越。这样做你不仅可能受伤,而且根本节省不了时间和体力,老老实实转身、继续找那条已经存在的路才是明智的。不信的话可以多试几次。
10、行进节奏。看到比较多的说法是行进30分钟休息5分钟或者行进一小时休息10分钟。个人觉得这只能作为参考,每个人的体力和习惯不一样,适合的节奏也不一样,节奏比较快的,最痛快的走法是持续行进大约3个小时休息20分钟(水平移动)。此外,就几天的安排而言,最好第一天比较慢,第二天再回复正常。必须让身体适应一下,否则很难受。
11、步幅问题。多数教材上说要用较小步幅迈步,我的体会不同,长时间的行进中习惯于用较大的步幅(比平时走路的步幅稍大),这样感到更轻松一些。(因为减少了总的迈步次数,或许有利于减轻脚底的磨损?)
12、中途休息时不要脱鞋。长时间行进脚一定会浮肿,脱了鞋一旦再穿是比较难受的。
13、背包防水。登山包本身都有一定的防水性,防雨罩也是必不可少的有用东西。但是,如果你被雨水持续不断地淋过三四个小时以上,你就知道防雨罩也不是完全可靠的。防水袋虽好但是容量有限,推荐用大塑料袋(家电包装的那种,够大)包裹衣物和睡袋。溯溪活动这样做就更有必要了。
14、怎么装睡袋。绝大多数人都喜欢用压缩袋来装睡袋,错!这种办法早就抛弃了。睡袋反正放在最底层,不要额外包装,直接塞进背包里,然后上面该装什么装什么,只管使劲压。这样才能充分利用空间,装好的包内部充实,外观饱满。
15、GPS与指南针。这个话题其实有点多余,因为已经有很多人谈过了。GPS是个好东西,也很专业,可惜使用中的限制因素太多了:太耗电、太容易受天气和地形影响、反应速度慢。很多人还喜欢携带军用指南针,比较流行的是62、65式。推荐定向越野用指南针(其实不是专业定向用的,是那种有机玻璃的,跟手机面积差不多的)。实际上军用指南针并不适合户外,偏重偏大,坡度计、里程计、速度盘、精确定向、测距等功能发挥不了太大用处,定向越野指南针轻巧简单实用,二三十块钱的质量就足够好了。
16、开路刀。狗腿当然很威风,但是对付山路上柔韧的荆棘和杂草,这玩艺儿实在老牛撵兔子有劲使不上。砍树当然不错,但是个人认为只要不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都不应当动它们。我使用的是一把瑞典ASE,长,细,薄,轻,锋利,开路非常好使。
17、水袋咀。鸭嘴兽水袋的吸管咀子是裸露的,容易脏,背包上肩时不小心还容易挤出水来弄湿后背。这个水管的吸咀是可以拔下来的,用装胶卷的塑料盒做个套子很容易。建议用富士的,白色半透明的比较醒目。
18、水壶。要亮骚、表明你是一头户外驴,LAKEN、SIGG必备,要实用,军用套壶最好。性价比高,非常结实。LAKEN、SIGG倒是轻了那么一点点,可惜一撞就瘪,瓶塞子又很容易滑丝,而且,你需要将一壶水保存一个星期再喝吗?当然,饮料瓶子也非常好。
19、不锈钢小口杯。超市有卖,7cm口径的比较合适,几块钱,用不坏。宿营时用这个,行进时用带吸管的水袋,搭配得非常好。不用时用小块挂挂在背包上,途中在溪流里舀水喝也很方便。
20、太阳镜。一般没必要,有顶带檐的帽子就够了,在山里实在没甚么晃眼的东西。冰雪地带太阳镜自是必不可少,不过那时你或许更需要一只雪镜,而且必须是防雾的。在低温条件下,不能防雾的雪镜基本上就是废物。
21、简易冰爪。也就是所谓的四齿冰爪,便宜,简单,只要几十块钱。DIY水平高的可以自己做一个。这玩艺儿名字叫冰爪,但真正在雪山上没几个人用4齿的,倒是在一般的山路上,遇到路面非常滑的时候,这个简单东西可以起到关键作用。个人觉得登山杖都可以不带这东西一定要带。
22、灯箱布。地席这玩艺儿主要是冬天用的,防止冰雪天气帐篷底部和底面冻在一块。推荐到做招牌的小店里扯一点广告灯箱布替代,有几种颜色,很便宜,也很结实,缺点是比重大了点。
23、一次性桌布。低档餐馆里用的那种薄膜型的,超市有卖,便宜,轻,多用途。
24、zippo打火机。很多人认为zippo跟户外有点挂钩,其实这玩艺儿在户外不好使,比一次性打火机差远了。还是把它留在家里,用一次性吧!而且要多带几个,放在不同的地方
25、地图保护。先复制一份(彩色打印最好),途中的标记作业就用这张图,然后到装潢店买一点玻璃膜,要无花透明的,或者到做招牌的小店里买一点转移膜(其实就是玻璃膜),把地图原件铺平粘上去,这份原件就变的即防水又结实。
26、劳保手套。现在劳保商店里有一种覆胶的手套,手套本身是棉线织的,手心和手指部分覆盖一层又厚又软的橡胶(橡胶多数是黄色的,也有白色的)。这种手套做工粗糙,但是防滑防扎性比任何劳保手套都好,带着也很舒适。
27、奶糖和巧克力。这两样东西用于临时补充体能有明显效果,途中一旦因为消耗过大、补给欠缺感到体力不足的时候,吃上几块,过个十来分钟就有效果,当然没感到体力不足时也可以吃。现在超市里有一种叫“干奶片”的奶制品,药片状的,也很好。很多药房里还可以买到口服的葡萄糖冲剂,在水壶里和一点这东西也是个好办法。当然现在有专用食品了,能量棒什么的,没试过,不知道怎么样。
28、饮水。书上从来都说不要在感到口渴的时候才喝水,不管怎么喝,人体的需水量都是一定的,不渴也喝有浪费的可能。
29、不要准备太多吃的东西。其实你根本吃不完,这些东西有多少是进到肚子里发挥作用了的?咱们玩的是户外运动,不是组织晚餐会,也不是野外生存训练,咱们要去的地方有哪一处是真正的无人区?这些东西你只吃得了一部分,剩下的要么送给农民朋友,要么半道上供奉土地公公。记住:别把自己的背包当“超级市场”。
30、穿多少衣服睡觉。以前听说的经验是睡觉时穿多了反倒冷,穿少一点才睡得暖和。后来发现这根本就是错的!绝对穿多一点更暖和,如果你的睡袋温标不够高,最好穿着羊毛衫抓绒睡。当然,穿得太多睡袋会太紧,不舒服。
31、剪指甲。这个主要针对MM。比较艰苦的户外活动中不要留长指甲,影响劳作,容易藏污纳垢,还容易受伤。
32、脚部打疱的防治.鞋要合脚就不说了,如果行进途中发觉脚底不适,局部位置火辣辣的,那一般就是打疱的前兆,最好不要心存侥幸,赶紧在痛处边缘贴上足够厚的纱布胶布,改变一下脚底的受力。如果已经打疱,那么有必要把它扎破放水(老人教的办法是用一根马尾穿在水疱上),但是一定不要把水疱的皮剪掉,否则第二天走路你会疼死的!
33、高锰酸钾。这玩艺儿多用途。除了消毒,它还是催吐剂,万一吃了有毒的东西,化一点水和下去立马呕吐。此外,很少有人知道它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外用蛇药,可以迅速地中和蛇毒(对神经毒血液毒都有效)。被蛇咬之后立即捆扎、清除断牙,用小刀扩创(别太深!),然后把高锰酸钾粉剂填在创口(少量即可),片刻再继续其他急救。
(二)户外旅行科学装包
装包的关键在于对装备的了解(体积、形状、重量),合理的布局以及最小的个体体积。实现最小的个体体积可以在购买装备时有所选择,也可以在收拾装备时加以控制。另外,多使用压缩袋、防水袋等分别为零散物件打包。(以下的方法主要针对内架形背包)合理地分布重量:
一般最好将背包的重量集中在臀部,以避免重量落在肩部或背部。而且无论你走在何种地形,尽量保持较重的物品靠近你的背部,重心保持在两肩之间。
走在普通的山路,可以让较重的物品放在背包的上层,这样有助于集中力量在你的臀部上面,这是身体能承受较重背负的部分。
如走在崎岖难行的探险式路上,要用相反的策略,要把较重的物品放在背包主舱中部,这样使重量分摊到肩部和背部,使重心降低,较易保持平衡。
拉紧所有的压缩带限制装备在背包内的滑动,滑动会令背包重心移动,易使人失去平衡。扎在背包外的物品要尽量的少,否则会影响你行进时的平衡。保护好挂在外部的装备,不要让它们摇晃和互相碰撞发出咔嗒咔嗒的声音。如果你参加的是团队活动,要合理地将重量分配给其他团员,不要让自己无意间成为驮马,好节省体力。
女孩子或者身材比较矮小的人不管是走在何种地形上习惯性将重的东西放在背包的底部。这也无所谓,毕竟采取何种的打包风格,最终取决于你自己,首要条件的是你自己要感觉到舒服和方便。确保一些物品放在能够轻易地拿出来的地方,而不用“翻箱倒柜”地找。像地图、指南针、太阳镜、防虫药、零食、水壶、头灯或电筒、风雨衣和背包雨罩等。
帐篷:帐篷分为帐、帐杆、地钉三个部分。购买时这三部分是卷在一起的,但装包时就不要原样装进去,因为长条型的帐篷使得包内的剩余空间变得很窄,不容易填装其它物品,并且不易于分配重量,保持背包重心在中间。
建议的方式是将帐像被子一样叠起,并用扁带收紧或用压缩袋打包,地钉也夹在帐中(地钉须带防护套才不会扎坏帐)。叠好的帐建议放在背包的最上层,这样比较符合露营的顺序。在营地经常是先搭帐篷再做其它事情,撤营时也是先收拾好帐篷里面的东西再叠帐篷。
帐杆沿着背包侧面靠近背部的位置放置(这时背包的隔层要放松,以使帐杆能插到背包底部)。帐杆可以外挂在背包两侧,但在走丛林时最好还是收在背包里面,这主要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帐杆。
零散物品:零散的物品体积不均,重量质地各不相同,因而装填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对于软质地的物品(如帽子、手套等)建议用来填充大、硬、有形物品的间隙,对于硬质地,外形又不规则的小物品(如炉头等),建议放入套锅、饭盒等容器里,既省地方,又可以有效的保护这些小物品。随时取拿的小物品应放在第二层(帐篷下面),与食品放在同一个层面上。
水和食品:食品的装法与零散物品类似,位置也在同一层面上。至于水,它往往是所有物品中比重较大的一个,它的放置直接关系到背包的重心,进而影响到整个旅程。但每个人的负重能力不同,舒适感也不同,将水(一般是三升)放在背包中部,也就是第三层,这使得整个背包的重心在中部偏上,这样会有最佳的舒适性(个人体会)。检查你的燃料瓶是否拧紧,并且要放在食物的下面,即使一旦泄漏也不会污染食物。
衣物和睡袋:每次装包,总是第一时间把睡袋用压缩袋压缩后塞进背包的底仓。衣物尤其是冬天出行的衣物像抓毛绒、羽绒服等都具有很好的压缩性,可使用压缩袋打包放在背包下层,睡袋的上边。这样既可以上面物品的重量尽量压缩衣物所占空间,又可以在需要时方便的从底仓取拿。至于应急的风雨衣,可以放在背包的顶袋,方便随时取用。
(三)野外宿营必备装备清单
1、帐篷:北方或少雨的地方可以准备一个单层帐篷,可以抵挡小于2~3个小时,在雨季要选择双层帐篷,一般可以抵挡小雨7~8个小时。
2、睡袋:野外露营必备之物,有羽绒、晴纶棉、线织几种,根据天气选择吧。
3、防潮垫:耐磨层有单层和双层之分,有平直面和蛋巢面、有可充气垫,根据你的要求选择。
4、炉具:在炉具的选择上有瓦斯炉和汽化炉、酒精炉等,在禁止野外用火的地方非常有用。
5、桶锅:一种专门为登山露营而设计的套锅,大、中、小三锅子套在一起,还附有小碗、汤匙及小茶杯。
6、水袋(壶):野外活动不可或缺的装备,毕竟营地离水总有一段距离。
7、营灯、手电筒:夜行、夜宿都需要,必备,也可以选择头灯,非常方便。
8、燃料:如果你不想把炉具当摆设,记住带着它吧,打火机、防潮火柴也要带着。
9、食粮:野餐罐头、面包、方便面、饼干、必备。也可以带些大米、肉串、烤肉、零食等等。
10、刀:开路、切割、都离不开它,去比较荒野的地方就好带砍刀,平时带一把多用途的瑞士军刀。
11、铁锹:可选择带斧头两用锹,搭建帐篷、平整土地要比你徒手快上百倍,斧头可以砍些朽木枯树。
12、急救药品:如遇意外事件,至少自己可以先急救处理一下,不要让伤害加大。
13、附属装备:指北针、地图、眼镜、浮水衣、防蚊液、橡皮艇、冰桶、滤水器、望远镜、烤肉架等。
14、背包:一般野营2~3天50~70升足矣,一定要选择好一点牌子的、结实、舒适,背时间长了就知道了它的好处了。
(四)户外顶级装备---安全套和卫生巾!
安全套:
可以防水,把手机和数码相机以及胶卷之类的用安全套套上,然后把口子一扎,丢水里几天几夜都没有问题。你想想,连小蝌蚪都游不出去还怕水吗?而且手机来电话了你还能接听(仅限直板式),不过通话效果一般。注意事项:最好是计划生育指导站免费发放的那种。干燥没有润滑油,而且特厚效果非常好。
安全套作用不光是防水,当出现意外的时候,安全套可以装至少1升的水,也许着一升的水能让你获救;还有,被不知名昆虫,如蛇等有毒动物咬伤,安全套扎动脉可以缓解毒性扩散;大面积创伤,可套在伤口避免感染;其实在家里边一样,有朋友为手或脚指的伤觉得洗澡不方便的话,套上洗,是不是方便多了?总之,套子在户外非常的有用!是必备品!
卫生巾:
在户外,卫生巾也非常有用!驴子的鞋穿了一天后,肯定是脚汗答答滴,晚上睡觉前用塑料袋包好可以保证不被露水打湿。但鞋子里的潮气没办法除掉,第二天起来一穿进去鞋子潮潮的绝对不舒服。怎么办?这下安尔乐就派上用场了,睡前在鞋子里塞上两片,第二天鞋子就干燥了。借用一句广告词的说话就是:更干更爽更安心,护舒宝的卫生巾!另外,也可以直接把卫生巾当鞋垫使用,带小翅膀的更好,有利于稳固。
如果你摔伤有开放性创伤的时候,你会发现卫生巾是如此的好用,撒上药粉盖着伤口,消毒,止血!
户外拉肚子的话卫生巾也非常适用,当你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就明白我说这话的道理了。
(五)个人穿着用品:
一、服装篇
1、冲锋衣裤(户外活动必备,防风、防水、透气、耐磨……);
2、抓绒衣(含WINDSTOPPER,主要是防风、保暖);
3、排汗内衣(户外运动后保持身体干燥);
4、快干衣裤(夏天出行的必备,裤管、袖管最好是可以脱卸的);
5、羽绒衣裤(冬天出行或者去高原地带的保暖必备);
6、其他个人衣物(一次性内裤、汗衫T恤……)
二、鞋袜篇
1、徒步登山鞋(适应性强、耐磨、防水、最好是中高帮的,可保护叫脚踝);
2、轻便运动休闲鞋(适合一般的郊游活动,或开车时穿);
3、运动凉鞋(可当拖鞋穿,夏天徒步也可直接穿);
4、排汗袜子(最好是COOLMAX料的,配合GORE—TEX鞋穿,可排脚汗,冬天可防冻伤);
5、普通运动袜(棉的、穿着舒服就行);
6、雪套(在雪地或者泥泞路段很管用)
三、帽子、手套、眼镜
1、遮阳帽(圆边的、棒球帽式的、随便喜好,能挡太阳就行);
2、抓绒帽(主要是保暖);
3、薄手套(主要为了活动方便,比如可以拍照等用处);
4、厚手套(主要是保暖的功效);
5、眼镜(运动型的更好一点,主要功能是遮阳,也可以用来摆酷)
(六)个人装备用品:
一、背包篇
1、大背包(短途露营或者长途旅行的必备,以背着舒适且能承重为佳,45-80L不等);
2、小背包(短途旅行或长途备用,有一定的背负,15-30L不等);
3、腰包或挎包(长途出行时放随身小东西用,最好是可放水壶的那种);
4、摄影包(根据个人需要,斜挎的比较方便取用镜头)
二、野营篇
1、睡袋(长途宜带体积小的羽绒睡袋,节省空间,还有就是根据季节的需要带);
2、睡袋内胆(长途旅行不露营的话,只要带个防脏的抓绒或者棉的睡袋内胆就可以了);
3、帐篷(普通露营的话,一般的防水抗风帐篷就可以了,长途远行的话建议带体积小的轻便的帐篷);4、帐篷地席(保护你的帐篷底面,免受磨损);
5、防潮垫(普通的可以让你随时随地可以坐下躺下,冲气垫让你更舒服);
6、铝膜地席(携带轻巧方便,必要是时可以作为摄影的反光板)
三、照明篇
1、头灯(可以让你双手腾出来,很方便);
2、手电(作为备用的照明,还是比较可靠的);
3、营灯(在营地用或者在帐篷内用,效果很好);
4、荧光棒(有一定的作用,就是不要乱扔,不环保);
5、防风打火机(用处不小,应急时做照明不错);
6、防水火柴(也是应急之用)
四、炊具篇
1、炉头(让你在野外可以吃到热的东西,小资用品之一);
2、气罐(配合炉头使用,注意携带安全);
3、套锅(有灶台了,没锅可不行,烧饭、烧汤、煮面、煎蛋都靠它了);
4、小钢杯(环保用品,喝什么都可以,早上还可作为洗漱杯);
5、烧烤炉(自驾车活动可以携带的腐化用品)
五、水具篇
1、户外水壶(可以有效的防腐,颜色比较酷);
2、军用水壶(带一个饭盒,这点比较实用);
3、水袋(野外穿越时或自行车旅行时比较管用);
4、保温水壶(冬天出去,喝一口热水是一种享受);
5、净水器(比较专业,对生活质量有要求的人士用);
6、净水药片(携带方便,净水效果一般,但可满足要求)
六、通讯篇
1、手机(最常用的联系方式、信号最关键、在野外经常没用);
2、对讲机(团队活动中很管用的装备,前后呼应,在一定范围内逛街也很实用);
3、GPS(全球定位系统,专业的玩具,可以帮忙定位、定线路、防迷路);
4、求生哨(携带方便,也可作为团队联系方法之一)
七、其他篇
1、登山杖(使用得好,可以节省20%左右的体力,还可做为独脚架);
2、洗漱包(用处不说了,井井有条而已);
3、个人卫生(牙刷,肥皂,毛巾,牙膏,手纸,爽足粉,耳塞,防晒霜,唇膏,发热贴,指甲钳,净水器药品,个人药品);
4、背包雨罩(不仅可以防水,长途的话,是防尘的理想工具);
5、背包捆扎带(可用于背包外挂物件的固定,必要时可连接做保护绳);
6、地图(无论是长途还是短途,都用得着的工具);
7、小快挂(方便在背包上随便挂取小物件、毛巾、帽子、垃圾袋等);
8、指南针(野外辨别方向、或迷路后寻找方向的有用工具);
9、军刀(觉得男人身上都应该带一把,小到削苹果,大到砍树,都可以用);
10、户外手表(可以测海拔、气温、气压、带电子罗盘、记时和闹钟等功能);
11、头巾(即可擦汗,又可做围脖摆酷、御寒);
12、防水袋(保护你的衣物,用品不湿,方便背包内的整理);
13、证件袋(贴身放重要的证件或钱财);
14、小型望远镜(增加你的视力所及范围);
15、针线包(万一衣物坏了,缝缝补补总是要的);
16、笔记本(记录你旅行的心情或帐务的需要);
17、备用电池及充电器(很多东西用得到电池);
18、充气枕(长途坐车或飞机时的理想伴侣);
19、护膝,很重要,尤其负重时,有它对膝关节的保护才不会留下劳损的旧患;
20、药品(感冒药、消炎药、防晒霜、好得快、黄连素、止血绷带、创可贴、维生素药片、眼药水、红花油……根据个人的不同需要携带);
21、备用食品(压缩饼干、巧克力、牛肉干、葡萄干、能量棒……)
(七)其他有用资料
常规个人露营装备:http://bbs.0668.com/thread-158995-1-1.html
野外露营注意事项: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881733/
最新评论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