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
《新世纪》周刊:光污染威胁中国望远镜
Aug 31st
转载按:8月27日,《科学》上刊登了一篇题目为Astronomers Hope Their Prize Telescope Isn’t Blinded by the Light的文章(Science, 329, 1002),报告说中国天文界最重量级的研究项目——LAMOST(顺带一提,本网站的网络支持也是由这一项目组无偿提供的)正在遭受潜在旅游开发引起的灾难性威胁。鉴于LAMOST在中国天文学界的极端重要性,这篇报道引起了国内许多天文圈人士的强烈关注,文章中“当地政府官员将LAMOST视作旅游商机”的说法更是让不少人觉得匪夷所思。叶子在网上简单地搜索了一下,发现《新世纪》周刊在大约一周前也刊发了类似的文章,写得挺到点子上的,故转载来让大家了解了解。
三年前,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学系教授唐纳德•约克(Donald York)受邀来到位于河北承德市兴隆县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下称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参观即将竣工的LAMOST——中国第一台真正自主研制的大型天文光学望远镜。看到这个外立面通体纯白、形似高架大射炮的望远镜时,他很受震撼。
约克的反应正是中国天文学界所期待的。LAMOST实际造价超过3亿元人民币,目前处于测试性观测阶段。为纪念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LAMOST又被命名为“郭守敬望远镜”。
最近,围绕这台望远镜,一则不太起眼的新闻在中国天文学界激起波澜。
2010年6月12日,新华社报道称,河北省承德市有关领导在当天召开的“承德兴隆天文科普城”项目工作会议上表示,将投资5.48亿元,在兴隆观测站山脚下建设全国最大、总面积358亩的国家天文科普城。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邓李才专门上书国家天文台及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指出如果将这个项目建在LAMOST正南面直线不到1000米的地方,“感觉上是巡天科学的生死问题……对LAMOST的科学研究是灾难性的”。
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盘军在博客中直抒胸臆:“不知道谁提议做这个科普城的,真是恨不能跟鲁提辖一样打它个水陆道场出来!”
为什么一个科普城计划,会引起天文学界如此强烈的反应?
选址争议
LAMOST的学名,是“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口径为4米,可以实现对5度视场中天体的观测。相比之下,LAMOST主要竞争者、美国斯隆数字巡天望远镜——约克是项目发起人之一,只有3度视场,可进行光谱观测的星系数量不及LAMOST的十分之一。
“LAMOST集中了中国天文界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如果因为这么一个东西(科普城),干不出事情来,是非常非常可悲的。”邓李才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LAMOST可观测到暗至20.5星等的暗弱天体的光谱。与一般人肉眼所能看到的6星等相比,其明亮程度仅为60万分之一。不过,这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空气清洁,没有粉尘和沙尘,没有气流振动,天光背景也要足够暗。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现任兴隆基地首席科学家赵永恒说:“天空背景变亮了,相当于把大望远镜变成了小望远镜,科研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实际上,不少天文学家认为,单从自然条件来考虑,兴隆县并非LAMOST的理想之所。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与北京市中心直线距离约112公里,观测站海拔高度为900米。除了LAMOST,兴隆观测站另有8台天文望远镜。
1964年,当北京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前身)首任台长程茂兰骑着毛驴登上兴隆观测站所在山头时,北京夜间灯火暗淡,兴隆山区更是“伸手不见五指”。但时过境迁,随着人口和城市照明以几何倍数增加,北京已经是一个巨大的光污染源,但影响最严重的是距兴隆观测站直线距离仅7.5公里的兴隆县城。用兴隆基地总工程师姜晓军的话来说,“天空的背景光变亮了约20%”。
8月9日晚间,本刊记者在兴隆观测站目睹了兴隆县城和北京市两大光污染源对天空背景的影响。那一天,白天的天气不好,有氤氲之气,到了晚上,湿度更大,燕山山脉的峰峦在雾气中若隐若现,从山顶上难以清楚地看到城市之光。但是,光线透过湿气团反射下来,依然在天边形成一片模糊的光晕。可以看到,观测站西边的天空(北京市区和兴隆县城的方向)比东边亮出不少。树的剪影在夜色中清晰可辨。
从观测站也可以直接看到位于正南方向山脚下的长河套村,即规划中的科普城所在之地。有五盏灯在山脚下透过薄雾闪烁着荧光。这是一个人口仅有700人的村子,并无任何街道。第二天下山近观,夜间所见之灯光乃是挂在房屋外墙上的照明灯泡,上加一个简易铁盖。这些灯在晚上9点半时便全熄灭了,但来往车辆的大灯仍在山间穿行。
据悉,LAMOST在1996年正式立项时,项目参与者曾在选址问题上产生过争议。有科学家提出选址污染较轻、人口较少的西北地区,但反对者认为西北地区降水量少,来自戈壁的飞沙走石会直接影响观测效果,基础设施、人力物力配备等情况也不适合。另外,政府也不想将选址地点远离北京。最终,LAMOST落户兴隆。
科普城由来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邓李才表示,就目前兴隆观测站的条件,依然能做出“很好的科学”,“我们一直在监测兴隆天光背景变坏的情况,刚好处在能做比较好的科学试验的边界上。在它边上建任何东西,都会使天光变亮。一旦底线突破,就变成鸡肋了。”在他看来,观测站山脚下建设大型科普城,无异于“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教授苏定强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亦坚决反对在山脚下建科普城,称此举会“对中国天文事业打击非常重”。上世纪90年代初,正是他与另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绶绾发起了LAMOST项目。
兴隆县兴建科普城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十年前,LAMOST动工兴建之时便提出过,当时设想是在县城城南建,向省里打过数次报告,均未获通过。
转机出现在今年春天。4月17日,国务委员刘延东莅临考察LAMOST,并提出两条意见,一是要当地政府保护天文观测环境,二是天文台要协助当地政府搞好科普和地方发展。
刘延东视察之后,兴隆县政府即向承德市和河北省打报告,这次得到了大力支持。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便由承德市委书记杨汭牵头成立“承德兴隆天文科普城”项目工作小组。
与以往的规划不同,这次科普城的地点设在观测站山脚下的长河套村。据本刊记者了解,之所以有此变化,是因为紧挨着村子,有早年间划拨给国家天文台的几亩地皮,至今闲置。此前,国家天文台曾想利用这块地皮建一个会议接待中心之类的场所,但一直吸引不到投资。兴隆县政府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主动提出,可以把科普城建在山脚下,顺带开发国家天文台的地皮,这也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在科普城项目里持有股份。
长河套村一位中年女性村民向本刊记者证实,县里今年春天“领导来了以后”才跟村里人提起科普城的事。县里提出,先要把村前通往观测站的马路加宽,村民将被拆迁至邻村,搬迁补偿成本则尚未谈及。
在6月12日的“承德兴隆天文科普城”项目工作会议上,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刘晓群表示,国家天文台将全力以赴,与地方共同努力把该项目建设成国内一流的天文科普城。
知情人士透露,国家天文台有领导考虑,用支持科普城建设换来兴隆县城的灯光改造。科普城立项后,如果能有一笔经费用于县城灯光改造,将避免照明设施直接向天空射光。另外,也有专家认为,国家天文台如能积极介入规划,或可引导地方政府规划朝着有利于天文研究的方向进行。
但一个自然村产生的光污染,或许不能与一个具有商业用途的科普城相提并论。根据公开报道,科普城项目包括三部分,天文科普、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其中服务设施将建航天酒店、夏令营及房车基地、农家旅游村及商品一条街等。5.48亿元的投资预算更是令人咋舌——它甚至超过LAMOST的投资额近1倍!即使该项目能够吸引到投资,逐利的投资商能否服从国家天文台对灯光控制的要求,也是一个未知数。
作为LAMOST国际评估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约克教授听到“天文科普城”消息后也很担忧。“这个项目基建和保安所需要的暂时照明不太可能受到控制,其影响将是急迫的……LAMOST潜力可能永远无法实现。”他告诉本刊记者。
“我以个人名义强烈反对任何可能减少LAMOST能力的冒险行动,这是中国最重要的望远镜之一,它已经在美国激发起浓厚兴趣。”约克说。
寻求长效机制
原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首席科学家魏建彦表示,科普城项目可看做兴隆地方发展与天文观测长期矛盾的一个集中突发事件,但应该跳出这一事件本身来讨论问题,因为即使没有科普城项目,观测站周边天光变亮也是大势所趋,“五年前和现在的差别已经很大”。
实际上,兴隆观测站面临的问题绝非孤立。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因为离大城市更近而更早地面临威胁。上海天文台1.56米光学望远镜观测基地主任邵正义一年前曾向媒体表示:“如果说我们以前可以观测100个天体,现在就只剩下30个了。”
世界范围内,对光污染的认识和担忧都在加强。天文工作者自然是最敏感的人群。环保人士也越来越关注这个领域,因为大量科学研究证明,光污染对人类健康及动物的生存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此发起了“捍卫夜间星光日”,这一日期定于每年的4月20日。
魏建彦用“兵临城下”“四面楚歌”来形容目前兴隆观测站面临的困境。“这是一个全面的问题,是并发症,科普城只是病的一个表现。”他认为,要全面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当前科普城这一具体项目,而是未来更长时间内对天文观测的保护,需要天文台运用智慧,地方政府负起责任,建立起长效解决机制。
在国际上,不乏通过立法来保障天文观测的例子。如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1994年制定《图森市皮马县户外灯光法规》,以保证 “户外灯光使用不致过度干扰天文观测”。澳大利亚《夜天光保护区灯光管理规范》也明确要求,“天文台附近地区的居民需要保护暗黑夜天空以防止灯光污染”。
为了寻求长效的解决机制,现任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首席科学家赵永恒向本刊记者透露,国家天文台从去年开始与河北省方面接触,想通过立法方式来约束地方政府的建设规划。但河北省法制办经过调研后觉得难度大,不可行。
从今年年初开始,国家天文台又与国家环保部取得联系,环保部领导很重视,交由大气污染防治司负责。目前,在双方共同草拟的《天文光学观测环境保护管理规定(草案)》中,提出在从事专业天文光学观测的望远镜所在地区划出一定空间予以特殊保护。以望远镜为中心,一级区域半径5公里以内,二级区域半径在5 公里到20公里之间。在这些区域内,必须使用符合天文光学观测要求的照明。禁止任何朝天灯,必须安装合适灯罩。此外,工业照明、商业照明与广告照明必须有合适的限光装置,建筑立面照明必须方向朝下;除了紧急用途或收集气象资料,禁止激光、探照灯和高强度的照明。
草案还提出,管理天文光学观测环境保护区域所需经费,由天文光学观测环境保护区域所在地的县级(含)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资金补助。
不过,环保部调研时,地方政府对设立保护区域的草案规定有所保留。
按照之前公布的计划,科普城规划将在7月底完成。但本刊记者8月中旬致电兴隆县规划部门时,对方告之规划由外单位设计,刚完成初稿,尚未进行第一轮论证,也未送至县政府,无法对外公布。
解决explorer.exe频繁出错的问题
Aug 22nd
最近处理照片和数据,经常涉及浏览图像或者大量删除文件,经常导致explorer.exe没有响应,按Ctrl+Alt+Del也没有相应,只好先休眠,再启动以后切换到管理员用户杀死explorer.exe,扰乱工作安排,甚是麻烦。在网上简单搜索了一下,似乎有三种方法:
- 关掉所有可视化效果,用最精简的方式;
- 从别的计算机上复制一个explorer.exe;
- 在终端中执行
regsvr32 actxprxy.dll /s
regsvr32 shdocvw.dll /s
regsvr32 mshtml.dll /s
regsvr32 urlmon.dll /s
regsvr32 msjava.dll /s
regsvr32 browseui.dll /s
我就关闭了Win7模拟效果,然后执行了一下那几条命令,似乎情况有所好转,大家不妨一试。
来古村美丽风光及冈日噶布山脉简介
Aug 15th
来古村(英文Lhagu或Laigu)位于西藏自治区八宿县然乌镇境内,距离然乌镇约30公里,海拔4150米,是个常住人口约500人的小村子。来古村以雪山、冰湖、冰川知名,在来古村可以近距离观赏形态各异的雪山(诸如平缓的岗龙雪山以及陡峭的多吉曾查峰)和八条海洋性冰川,其中最宏伟的亚隆冰川长约30公里,宽4-5公里,发源于冈日噶布山脉腹地一座海拔6405米(一说6606米)的无名雪峰,终止于来古村附近的贡错(一说冈日噶布湖或来古湖)。
2010年1月26日我和萍水相逢的拉萨驴友G一同来到来古村,这里优美绝伦的景观和朴素友善的民风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前在夏季进出来古村只能乘坐吉普车或越野车涉水而入,因此来到这里的游客并不多;今年当地修通了一条从然察公路通往来古村的简易公路,可以通行小车,游客进出来古村将比较方便。然而,在目睹了因游客蜂拥而至而民风败坏、钱味十足的米堆村以后,我衷心希望大家不要将东部的恶习传播到这里,让来古村一直保持那一份传统的朴素而美丽。
冈日噶布山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受季风的影响比较明显,据统计这一带有61条冰川,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来古冰川和米堆冰川。尽管这一带的优美景色在驴友中交口称赞,不过由于这一带地壳运动频繁而且交通不便,因此人们对这一带的地理信息,了解并不是特别深入。在即将离开来古村的时候,我有幸碰到了当地一位老喇嘛,从而对来古村周围的雪山有了丁点的了解,后来又找到了最近几年日本探险队的活动资料,因此斗胆简单介绍一下这一带的地理情况,如果有错误还请专家斧正。
日本探险队的资料包括Tamotsu Nakamura的总结(包括20世纪初欧洲探险家的报告),这可以在 http://www.jac.or.jp/english/jan/vol1/KANGRI.pdf 读到;以及“银色乌龟”探险队(由60岁以上的老人组成)在2000年及2006年沿着亚隆冰川的探险报告,可以在 http://www.alpinist.com/doc/ALP19/newswire-kangri-garpo-silver-turtle-2006 读到,其中还有一份珍贵的东冈日噶布山的地图,这就省得我再去USGS数据库里查找那些山峰的藏语名字了。
冈日噶布山主峰的归属问题曾长期困扰着人们,直到最近这几年才确认应该归属位于冈日噶布山脉东部海拔6882米的白日噶峰(英文名Bairiga,又称罗尼峰或康日嘎峰)。冈日噶布山脉大致位于波密之南到然乌之南这一带地区,行政上归属西藏自治区的波密县和八宿县,从西到东大概有3处6000米以上山峰的组团:西部海拔6347米的肯康日峰(Kone Kangri),位于松宗镇之西南;中部海拔6450米的哥松古峰(Gomsongu)或者是海拔6606米的无名雪峰(目前对这一山峰,较常采用的高度似乎是6405米),位于米堆村之南,这是米堆冰川和来古冰川的地理分界;以及东部海拔6882米的白日噶峰。这些雪山至少到2006年都未曾攀登。
来古村位于冈日噶布山脉东部,在岗龙雪山(海拔6177米)的西北麓;当地的神山为位于村北方约10公里的多吉曾察(Dojitsengza,海拔5662米)或是错士(Tsoshi,海拔5298米),后者外貌独特,为若干个垂直的冰斗峰组成。沿着简易公路,一共有三个堰塞湖,分别是隆错(Long Co)、贡错(Gone Co)和朗错(Nang Co,从来古村开始算),均由亚隆冰川融水供给,朗错冬季基本干涸,隆错及贡错冬季封冻;贡错内有许多断裂冰川的碎片。
根据老喇嘛提供的信息,来古村周围山峰的名字如下:堰塞湖后方——多吉曾察;亚隆冰川方向——喀达、拉雄;来古村对面——加加卑、嘎内;阿塔康拉山口 (Ata Kang La)方向——挡过垒、邦垒;东南方向——岗龙、莱卡;来古村背靠的山——来吉、伊利、玛热、查永、德耶贡。老喇嘛说的多吉曾查,在日本人的地图上标注为 “错士”,由于找到了一些欧洲人和美国人的资料和日本人的相一致(也不排除他们出自于同一来源),最后暂时假定以日本人的地图为准(因为 这两座山峰在来古村来看很是接近,不排除是我记错了);其他的山峰,则没有一座和日本人的地图相吻合,而日本人的地图上有许多山峰也没有名字,因此仅作参考。
有关perl学习的两个网站
Aug 4th
php由于utf-8开启BOM导致中文全成问号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Jul 28th
服务器迁移以后,晴天钟出现了个古怪的问题:中文版页面中有一部分的中文全部成了问号“?”,但其他的中文却没有任何问题,英文版也没有任何问题。
经检查,凡是使用include函数调用的模块,底下的中文全部成了问号,用require或require_once则没有问题;而页面的编码的确是设置为UTF-8,服务器迁移以前运行了一年也没有异常。
在网上搜了半天,又写了几个测试文件,用include调用的文档却能正常显示,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捣鼓了半天,注意到用vi打开的时候文件头多出了<feff>的标识,在网上一搜,发现原来这是BOM(即unicode signature)的标示符,是不是这个原因呢?于是将<feff>去掉,中文解析正常!
另:近期有站长反映说某php程序工作异常,管理员答复是Zend还没有在新服务器上安装,不知道BOM导致include函数下utf-8的中文无法解析的问题是否和没有装Zend有关。
wp和php的两个小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Jul 24th
1. php升级后图像生成出错的问题
7月23日,宇宙驿站更新了服务器,php也从5.2.3升级到5.3.2。不过升级了以后,晴天钟的图像生成却出了问题,生成的图像有许多地方没法显示,error_log提示“imagefilledarc() expects parameter 9 to be long”,但奇怪的是在原来的5.2.3运行是没有问题的呀,于是去php.net翻了官方手册,仔细读了读有关条目,原来是php中imagefilledarc函数指令有一个更改,我原来的命令是:
imagefilledarc($im,$xc+1,10,15,16,20,60,$white,IMG_ARC_FILL);
而php将IMG_ARC_FILL替换成了IMG_ARC_PIE,但却没有给出显著提示,似乎也没有给出一个向下兼容的解决方案。只要把以上的行改为
imagefilledarc($im,$xc+1,10,15,16,20,60,$white,IMG_ARC_PIE);
就好了。
2. WordPress无法更新插件的问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在宇宙驿站的3个WordPress博客就无法自动检测WordPress及插件的更新,查看Update的时候总是显示“all up to date”,又可以肯定服务器到wordpress.org的连接没有问题,实在是伤脑筋。这次迁移过程中发现了原因,原来是宇宙驿站的PDO模块出现了问题,导致WordPress的更新检测模块无法正常工作。
由于PDO模块的安装或修复需要管理员权限,如果有朋友的WP博客因为PDO模块的原因无法自动检测更新的,可以用以下两个插件代替:InstantUpgrade(用于WP程序的更新)以及One Click Plugin Updater(用于WP插件的更新),它们都不需要PDO模块的支持。
WordPress用户互动使用头像的方法
Jul 17th
看了看日历,发现马上就要到我和WordPress相识五周年了,可喜可贺!
最近装了新浪连接和豆瓣连接之后发现一个问题,原来WordPress本身的用户系统是不带头像存储功能的,除了清一色的Mystery Man和自动生成的怪兽图像以外,就没有可以自己定制的样式!真奇怪,这难道是WordPress设计的缺漏?于是立马搜了一下,原来答案很简单,WordPress是通过Gravatar这个头像集成网站来显示头像的。只要去Gravatar注册一个用户并上传头像(WordPress.com用户无需再注册新用户),以后不管去到哪个WordPress,只要使用那个邮箱地址留言,都可以显示头像了—— 这的确是个便捷的设计!
P.S. 这原来是WordPress 2.6就加入的功能,我火星了……
参考资料:
- http://wangyueblog.com/2008/08/15/wordpress-gravatar-used/
- http://www.underone.com/2008/07/17/more-gravatar-at-wordpress-26/
Win+Linux双系统更改Linux发行版之安装方法
Jul 15th
老早以前用家里的台式机玩双系统,装了个Red Flag 4.0,之后很久都没有动过。最近电脑改编制,想把它翻新成Fedora,于是就在想着怎么装——难不成再次祭出U盘启动+移动硬盘的大招?当然不用,甚至连WinGrub也不用装。
首先上fedoraproject.org下载Fedora的安装文件,桌面版或光盘版均可,然后把它解压到任意FAT分区(什么?你想说你已经没有FAT分区了?那去借个移动硬盘吧),请记住这个FAT分区的名字(注意:不是盘符,是名字)。由于以前已经装过Red Flag,引导程序已经是GNU Grub,切换到命令行模式以后输入
> root (hd$x,$y)
> kernel /EFI/boot/vmlinuz0 ro root=LABEL=$name
> initrd /EFI/boot/initrd0.img
其中$x为硬盘序号,$y为分区序号,$name为该分区的名字。弄不清楚$x、$y的值不要紧,可以从0开始枚举,反正输入错了也只会出现文件无法加载的提示而已。最后输入
> boot
然后该干啥干啥去吧!
参考资料:
- http://we1818.javaeye.com/blog/354902
另:如果有和我一样误装了WinGrub导致盘符错乱的朋友,可以参考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896911.html?fr=ala0 通过修改注册表的方式将盘符改回来。
虚拟机上安装Fedora Core并架设LAMP服务器流程
Jul 13th
一直以来极少在百度知道上提问,因为碰到什么问题基本只要动动鼠标就能搜出答案,鉴于此,基本也没怎么把自己日常碰到的小问题的解决方案写下来,因为觉得其他人应该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搜索到答案。不过现在想想,如果大家都不写,那可供后人参考的解决方法也就不会增长,所以还是动动手写下一点吧,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最近因为工作需要,要在一台Windows 2003服务器上架设一个网站,因为要运行一些Unix下编写的程序,因此直接用IIS是不合适的;开始是打算用cygwin,但折腾了半天才发现cygwin和Windows 2003存在兼容性上的问题,没办法只能用虚拟机了。
首先安装好VMware,然后到fedoraproject.org下载Fedora的拷贝,用700M的桌面版即可。虚拟机加载光盘启动进入桌面系统,然后将Fedora安装到虚拟硬盘。
以往的安装办法是一个个从源代码编译然后修改配置文件,以前我也是那么干的,不过Fedora本身提供了软件管理的图形界面,所以现在可以不必折腾一大堆乱糟糟的源代码了。安装好Linux以后,根据以下“傻瓜式”步骤架设LAMP服务器:
- 打开“添加/删除软件”,或者用yum命令,将Apache、PHP和MySQL分别安装,注意要将诸如php-apache等小模块也装上去,否则无法成功整合;
- 我还要使用Perl脚本,因此再装一个mod_perl;
- 修改httpd.conf文件,在Module段落处手动添加libphp5.so和mod_perl,注意Module名称一定要写对,不然启动httpd的时候会出现找不到模块的错误,perl要加入AddHandler指令中,CGI文件夹也要进行必要的设置,不然php可能会返回premature end of script headers的错误(其实我还是弄得不大明白这个CGI和php到底是什么关系);
- 确定SELinux已经关闭或作出必要的更改,不然服务器无法正常工作;
- 在虚拟机中输入localhost看看能否访问;
- 如果出现问题,打开error_log看看是什么错误,再上网搜搜看前人的解决方法,一般都会有结果的;
- 如果执行perl出现no such file的错误,可试试看将perl脚本改为unix编码看看(用VI打开之,输入:set ff=unix之后存盘);
- 如果php脚本中含有图像函数,则不仅需要安装gd库,而且需要安装php-gd模块,否则无法工作;
- 如果localhost可以正常访问,则在VMware的“编辑虚拟网络”中,修改NAT settings,将主机的端口映射到虚拟机里面,注意此时需要给虚拟机一个固定的IP;
- 可以输入主机的IP+映射端口,看看能否实现正常访问了。
如果还有疑问,可以再参考:
- http://cache.baidu.com/c?m=9d78d513d9d437ad4f9a9f697c10c011194381132ba7a0020ba78448e2732d405016e2ac56290773d5d13b275fa0131aacb22173441e3df2de8d9f4aaaedcf6e73df6172274d9141658244f0d617789d66c706afb81990e9b170d9b9d3a7840244cb2505708bf58c580017c96ef212&p=93769a459e840ec308e2957a4b4c&user=baidu#baidusnap0
- http://apps.hi.baidu.com/share/detail/10775678
- http://forums.fedoraforum.org/archive/index.php/t-19175.html
卒业记
Jul 3rd
文/杨子轶
二十九日的深夜,卷藏了几纸文凭,封存了数枚徽章,整理好几封外寄的明信片,我略略对了对钟:到了明天,我们已经不是大学生了。昏黄的灯光下折射着校徽的残影,仿佛正是中大岁月最后的荣光。
老实说,是到了这一天,我才有了对这所大学的归属感。或许因为珠海四年的缘故,从前的中大印象,总过于匆匆。中大的砖瓦草木,对我虽也并非无情,然而不过是走马观花而已。这里留给我的,只有审美的消遣,却缺乏记忆的温存。
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翻飞就越来越快。回想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之路,未免背负了过于繁重的包袱:过关斩将的升学考试方才结束,就要迎接来自社会的新挑战。唯有在毕业礼的这一天,一切都回复到这般纯真:在充满鲜花和公仔的广场上,无论是相聚的欢笑还是离别的泪水,无论是觥筹间的祝福抑或拥抱中的安慰,我相信都是诚挚的——因为,这是最后的孩提时代;到了明天,我们就真的都要散了。
毕业礼上,校长坚持了两个钟头的微笑,并与每位同学握手致意。毕业式之美,并不仅仅是礼服的考究或仪式的神圣,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认同与尊重——至少,中大做到了这一点。其间,中场休息了两次。每位学生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一般都会予以满足。好些狡黠的学生故意将流苏右拨,细心的校长也一一亲自校正。
大学的光荣与尊严,在于归属感,也在于人情味。我想,中大真正让人回味的历史片段,并不在乎其中出了多少大师或巨著,而是容、商两位先生与学生饮茶谈天、玩赏金石的闲情逸致,或者陈寅恪先生在庭院静思或在蹊径独步的时光。
我不可能永远是中大的学生。但从此刻起,我是一名中大人。因为,我已经成为中大的一部分、而中大也成为了我人生的一部分。本科的时光诚然已经数算净尽、无法倒流,然而大学早已不是轻狂年少的年华、也不仅仅是一种记忆,而是一种庄严的精神、圆熟的品格与隽永的情怀,也因而历久常新。
毕业之后的几天,一切都在悄然无声地发生变化,却又都如此安闲恬静:漫长的雨季总算是过去了,七月晴空练净,迎来了久违湛蓝的天色;校园草坪青翠欲滴,蒸腾起夏日独有的泥土气息;宣讲会和毕业式的喧嚣早已止息,来往的行人也渐渐变得陌生;蝉鸣寂寂,唯独图书馆两旁的凤凰木依旧飘零代谢。
就让他们都散了罢,独留我的大学与我同在。
共和61年7月2日
叶子曰:杨公者,自小学得以幸识之奇人也。细品本文,叶子思与杨公同。平静以悼业卒,而与诸君共勉。
最新评论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