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玫瑰》
2008年11月21日修改
周末这几天,我时常依靠在长沙发上,一连几个小时地读苏联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玫瑰》。我以前从未听说过这位作家的名字,但这并不妨碍我像逛一处未曾游历的大公园一样细细品味,偶尔还要驻足深思。阅读大师的著作是一种探险,他们就好像先驱者一般,将那些引人入胜的地方做上标记,点到为止,而将其间的韵味留给后人品味。
《金玫瑰》并不是一部小说,只是一部札记,大致随意地记录了作者写作的心路历程。有许多段落,似乎仅是信手拈来,摆放得并无目的。
但在我看来这就是写作的一部分。正如帕乌斯托夫斯基所说,“作家是从来不特意去搜集任何素材的…… 每一天的生活,自然而然的在他们的记忆力和心灵中留下标记和印痕。……一旦有必要,它们会自己进入作品,各就其位的。”写作应该是某种自然东西的和谐组合,而绝不是高考作文式的矫揉造作。
我没打算成为作家,没打算专门去观察、判断和批评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但我觉得我应该动笔写东西。生活就像一大堆令人不快的噪音,而我们所做的是成为某一种过滤器,将其中那些美好的音符提取出来,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自己和更多人沿着路标去探索和发掘。更何况,这个夏天,我在那片美丽的土地上驰骋了五个多星期。我带回来的不仅仅是好几个G的照片。照片是已经被定格的东西,是死的。文字是活的。
好的文字应该是那种像山泉一样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甘甜,而不是抓着脑袋挤出来的牙膏。从帕乌斯托夫斯基和其他许许多多大文豪的文字里,我能找到那种坐着火车在原野上驰骋的连续的美感,对这种美的渴求可以让我一连几个小时依在沙发上看书。
阅读的感觉不应该像一部老掉牙的机器,嘎嘣嘎嘣的吐零件。
所以看完了《金玫瑰》,我既满足又沮丧。回到电脑前读了今天所写的关于布尔津的文字,更觉得难以下咽。恼怒之余,将其付之一炬,从头再写。
老妈并不太赞同我的沮丧和苛刻。“你要和他们比,就好像一个三岁小孩要和一个二十岁成年人比一样,有可比性吗?而且成年人会老的,小孩也会长大的。”
但如果自己都读不下去,难道可以指望别人读下去吗?难道可以将路标胡乱扔在地里,让自己和他人去晕头晕脑的乱转吗?今年夏天我走了一万五千公里路,留下的竟只是一大堆与他人雷同的照片,这样的旅行又有什么意思呢?
生活中总是充满了一大堆不愉快的鼓噪;美好与欢乐就好像点点金屑,混杂在鼓噪的尘土之中。所以我们才应该像夏米对待金玫瑰一样,带着感情去用心雕琢。
打印本帖 Print article |
本文发表于2008 November 14 23:48,归类为学而时习, 椰子笔谈。您可以通过RSS 2.0来订阅有关的评论。 您也可以留下评论或在您自己的站点跟踪引用。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2008 November 14 at 23:48 and filed under 学而时习, 椰子笔谈.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post through RSS 2.0. You can leave a response or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
约4年前 about 4 years ago
你已经很善于发现金子所在了……只要有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美好就无处不在~
约4年前 about 4 years ago
呵~ 接受虾的盯梢~
约4年前 about 4 years ago
恩恩……挺有意思的……觉得从这小小的网络空间里窥见的你跟原来仅仅听豆豆描述而联想的并不太一样
我喜欢这最后的一句:
“生活中总是充满了一大堆不愉快的鼓噪;美好与欢乐就好像点点金屑,混杂在鼓噪的尘土之中。所以我们才应该像夏米对待金玫瑰一样,带着感情去用心雕琢。”
虽然尚不知夏米为何人,但我愿意在脑海里大胆臆想,来勾勒出一个模糊的身影~
约4年前 about 4 years ago
观星事毕,细览敝博,又得高人真言,敢问师妹乃何方神圣?
约4年前 about 4 years ago
不是师妹啦
我是豆豆在省实的同学罢了吖
约4年前 about 4 years ago
我习惯把比我小的MM都叫师妹哈~~~ excuse me~~~ 改天有机会的话,拜会一下高人~~~ 如何称呼?
约4年前 about 4 years ago
就叫我丹丹吧
LEAF 师兄
哈哈
约4年前 about 4 years ago
嗯嗯~~~ 丹师妹好~~~
约4年前 about 4 years ago
看来豆豆也是守口如瓶呢,探不到什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