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理查德·瓦格纳鲜明地代表了那个推崇武力、狂热扩张的近代德国。如果谈到近代德国那种狂热、邪恶的思想,便不能离开理查德·瓦格纳;而作为瓦格纳的鸿篇巨制《尼伯龙根的指环》,更是离不开我们的视野。举个例子来说,希特勒狂热地喜爱瓦格纳的歌剧,在他当政后直到下台前,每年都要拜访拜鲁伊特音乐节,据说他上午在柏林会见外国元首,下午搭乘专机返回拜鲁伊特,为的是聆听晚上的音乐会[Charlotte Higgins, How the Nazis took flight from Valkyries and Rhinemaidens, The Guardian July 3, 2007]。而拜鲁伊特正是品尝《指环》的“正牌地点”,到现在,一年一度的拜鲁伊特音乐节正是以演出《指环》出名。第三帝国战败前,柏林爱乐乐团演出的最后一首曲目也是《指环》的结尾部分(布伦希尔德的献身)[Speer, Albert. "Inside the Third Reich.", page 463.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70]。本人认为,近代德国与《指环》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体现在《指环》对强大武力的描写具有很强的煽动性,这里就尝试从这一个角度来谈谈本人的一些想法。

[[Image:Other/080524b.jpg|550|1899年《女武神》演出时的海报]]

  提到《指环》,除掉取材于同一传说的电影《指环王》以外,略有所知的朋友可能会立即想到《女武神之骑》(Ride of the Valkyries)—— 可能是全剧中最有名的一段音乐。不过作为独立出来的曲目,《女武神之骑》和歌剧中的原段音乐又有相当的不同,在这里我仅讨论后者。《女武神之骑》改编自《女武神》第三场的前奏曲,假如你想走马观花的了解瓦格纳对强大军力的崇拜的话,就听这一段便足够。尽管按照故事情节,这一段用的是女声合唱而非男声,但却一样能起到威风凛凛的效果,甚至还有一种“不言之中”的精妙,屏气静听,这一段前奏曲甚至会让你不寒而栗。个人觉得瓦格纳是如此善于利用铜管乐器,以至于历史上很难找到第二位能和他并驾齐驱的作曲家—— 甚至贝多芬。贝多芬的音乐可以让你觉得很宏大(比如《命运》的第四乐章、《田园》的暴风雨一段,以及《欢乐颂》的末一段),但瓦格纳给予你的是一种压倒性的强权,这种感觉可能和看大阅兵时候的心理感觉一致。除掉首屈一指的《女武神之骑》,《指环》中颂扬武力的地方还有很多,另一处最显然的描写便是《齐格弗里德》中,当齐格弗里德锻造好了“诺顿”神剑的一段音乐。瓦格纳所精心谱写的音乐同样让人能产生非理性的兴奋,它让我想起一幅画:《威廉一世加冕德意志皇帝》,在画的右半部,无数把尖刀举向空中,展现着无可匹敌的武力。同一个时代,不同艺术表现形式,描写不同的事件,但传递的思想却是惊人的相似。除此以外,还有《莱茵的黄金》中四支长号所描写的众神之王沃坦的长矛等等。这几个“主导动机”在整部歌剧中,在不同的背景下反复出现,虽然其描写的事件有所不同,但其对武力的崇拜始终如一,无怪乎希特勒会如此崇拜瓦格纳和他的《指环》,它能让人产生蹂躏和统治世界的邪恶快意。

[[Image:Other/080524a.jpg|550|1871年1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德意志帝国皇帝,von Werner作]]

  瓦格纳虽然在这部歌剧中并没有很明确的表现出他一贯的民粹主义和种族主义倾向,但是在别的作品中就很明显了—— 即使仅仅看标题:《统治不列颠》,《帝国进行曲》等等。即使对于《指环》,他对于其中的有关部分也显然是精心处理过的(从他那庞大到可怕的配器阵容就能看得出来)。尽管《指环》对近代德国民族主义情绪的煽动并不完全是停留在颂扬军力的层面上,但从我们现在所知的第三帝国的思想来看,《指环》所传达的许多思想和当时德国人的思维倾向是吻合的,其中最核心的一环就是对强大武力的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