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 MD更新:这货上面绝对没有国旗!
Jun 25th
随着小行星2011 MD观测数据的增加,天文学家们已经完全排除它是人造物体的可能性,但它的轨道毫无疑问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轨道半长径1.05天文单位,轨道偏心率0.04,公转周期394日,换句话来说是几乎与地球轨道重合。它上一次近距离飞掠地球是1962年,但当时的距离为差不多3个地月距离。
现在它仍然在高速接近地球之中,这将是观测史上距离地球第四近的小行星飞掠事件(除去直接撞击地球的2008 TC3之外)。天文学家们根据最新数据对其轨道进行了细微修正。根据最新轨道根数来看,它将更加适合我国观测者观测,但预期亮度也由原先的11等下调至13等左右。

一颗小行星将在27日晚擦过地球,爱好者可观测
Jun 24th
根据国际小行星中心快报2011-M23,林肯实验室设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1米望远镜在6月22日下午(北京时间,下同)发现了一个约19等的新天体,经几位美国和英国的业余天文学家进行后续观测后,新天体得到了2011 MD的临时编号。2011 MD的直径估计在10米左右,轨道计算表明它将在27日21时30分前后在1.2万公里的距离经过地球上空,这个距离比同步卫星(约3.6万公里)的高度还要低许多,届时它最亮可达11等左右,这已经在一般天文爱好者的能力范围之内。我国南方处在较佳的观测区域,可以在27日日落后短时间内在南方高空观察到它。根据美国宇航局推进喷气实验室(NASA/JPL)的统计,这样近距离的飞掠事件平均每6年发生一次,因此观察它将是很有趣的。然而有科学家指出,2011 MD的轨道和地球很相似,因此它有可能并非自然天体,而是人造飞行器留下的残余物。

人人都是天气专家:亲自预报几点几分下雨!
Jun 24th
初稿:2011年6月23日 修订:2011年6月24日
一款好玩的竞猜游戏
最近的暴雨让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多座城市陆续开张水上乐园、海洋公园等等,相信各位可是大“饱”眼福、大尽“玩”性了。不过呢,这一系列事件中,还附带有一个彩蛋,一般人我不告诉他——那就是: “暴雨竞猜游戏”!这可是个神奇的游戏哟,具体内容当然是竞猜暴雨会在几点几分到达什么地点了,有幸猜中的朋友可会有多项奖励哦!比方说,可以跳过一些刺激的身体挑战游戏(比如蜻蜓点水、瀑布穿越以及海中推车等等)而直接完成“回家”的任务。这游戏极其有趣,而且只要找到了窍门,其实成功率还蛮高的。想想看吧,能在朋友面前露一手“呼风唤雨”的本领,那该是多么酷啊—— 来来来,快快加入我们的“人人都是天气专家”游戏活动吧!
——哎,各位看官且慢,尤其是别那么快点击右上角的“x”——我可绝对没有吹牛皮的意思。恰恰相反,在信息时代,“人人都是XX”是完全可能的!于是乎,接下来我们要进行一个短小但却实用的课程:如何借助一台能上网的电脑,亲自预报几点几分下雨!
相信电脑前的各位,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曾尝过“落汤鸡”的味道。在责怪可怜的气象台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象过“自力更生”一下呢?噢,我担保,这不难,这一点也不难!而且其实还挺有趣的。我向你保证,接下来我们除了几张有趣的图片以外,不会遇到任何一条数学公式,也不会遇到那些乱七八糟的物理定律、气象概念,只需要你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以及一点点地理知识—— 比如说,看得懂地图,这就可以入门了。如果你已经准备好了的话,那我们就开始吧。
我们的武器:气象雷达
或许有朋友会迫不及待地提问:“我们凭什么要相信你呢—— 你这样岂不是泄露了气象工作者的‘天机’吗?他们能答应吗?”哈哈,我先要感谢这位朋友给我开了个头。我想气象局里的大叔大姐们也会很高兴看到这篇文章的,因为这大概可以很好地澄清加在他们头上一些误会,同时让更多人对他们的工作感兴趣。而且,这门课程严重依赖于他们一台设备提供的数据,这台设备就是——
噔噔噔等,就是它了—— 气象雷达!
首先,我们先要对雨是怎么下的有一个简单的概念。——啊,别走啊!我说了我不会讲任何概念的!于是我们借助一个比喻吧—— 大家大概知道城市里的洒水车吧?它们都是在某个地方上好水,然后出来一边唱歌一边兜圈子,把水洒完了,任务也就完成了。其实雨带和洒水车也有许多近似之处:它们也是在移动的,是从别的地方移过来的,直接在本地生成雨带的情况相对来说要少些—— 当然,如果你正好碰到一台车子走到你旁边的时候就开始喷水,那只能算你倒霉;但一般情况来说,如果我们跳到空中去看,就会发现雨带经常如同洒水车一样,是从一处走到另一处的。因为一座城市往往很大,洒水车总不可能每个角落都去到,所以经常会出现某些地方下雨某些地方不下雨的情况;所以当你打算抱怨“气象局又瞎扯”的时候,不妨先打电话问问各路朋友,他/她所在的城区下雨了没。
那既然“洒水车”是移动的,那我们可以产生一个简单的想法:如果有个什么探测装置,专门探测四周“洒水车”们的动向,留意它们是否在过来,那不就行了嘛—— 没错,这种东西就叫“气象雷达”,一种专门探测附近下雨情况的装置。
既然如此,那相信玩过即时战略游戏的朋友不用教导都知道应该如何使用这个“玩具”了;即使对于不玩游戏的腐女们,这也是挺简单的—— 就是一张地图,观察上面移动的雨带,估计它们是否、何时能经过本地。比如,下面我给出一个范例(感谢中山大学陈俊文同学整理):
5月22日晚些时候,珠江三角洲地区自西向东遭到雷暴云团的袭击,这个动画是当晚香港天文台雷达探测到的雷暴云团回波的演变情况,其中“北”、“南”、“东”、“珠”分别标定了中山大学四个校区的所在地点(广州、珠海的朋友应该挺熟悉),右上角是观测时间,左下角是不同颜色所对应的降水强度。你只要拿一副珠江三角洲的地图并把香港放在中心,就能很方便地把各个地点对应上去。这样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某个地点在某一时刻下多大的雨—— 嗯,然后我们假定这些雨带移动速率、强度在短时间内保持一定(这个假定大多数情况下基本成立),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方便地看出未来几十分钟之内,某个地点是否可能被雨带们威胁了。这只是个纯技术活。因为雷达的分辨率相当高,因此我们可以把时间估计到几分钟之内。哈哈,怎么样?这很有趣吧?简单地说,只要你会看地图,你就一定会看懂这个。
小小的实战演练
现在我们假设居住在珠海的某人(在“珠”一带)当天晚上想和心仪的MM出去散步。那天白天天气很晴朗,看起来一点危险都没有哦,可在晚上5、6点的时候,他注意到雷达上有一长条黄绿色的东西正在从左边(西面)移过来。他简单的估计了一下,认为这条东西会在晚上8点左右到达珠海,于是果断地给MM发短信:“晚8点左右可能有狂风暴雨哦!”之后呢,要么就在精准的“呼风唤雨”之后“英雄护美”,要么就客串一下文艺青年男的角色解释一下什么是“飑线”、“强对流”,各种高招任君挑选啦,总之这可是科学青年们借机摆酷的大好机会。各位不妨也利用这个动画尝试着估计一下,看看是不是能准确地预计到强雨带到达某地的时刻呢?顺带一提,这种类型的雨带在夏天的南北方都相当常见,而且都属于事先似乎风平浪静的那种,所以这个例子各位可要好好复习!
或许这里有朋友要举手提问了:难道气象局的大叔大姐们不是用同一套东西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看这个有什么意义?答案很简单,他们是要给整个城市做预报,而你却可以给自己做预报。举个例子,上面那条雨带从广州城西移到城东几乎需要大半个小时时间,气象局当然不可能给每个区每条街的居民分别做预报,可是这个时间差可是直接决定你能否及时赶回家的啊,这时候“人人都是天气专家”游戏可就能施展拳脚了。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那个“雨带短时间内强度和移动速度不变”的假定属于入门级的假定,就好比我们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总要假定作业里遇到的数字都是正实数一样。在不同的天气系统下,雨带也是会发生变化的,这等到我们比较熟悉这个游戏以后再来学习。总之,这个假定对于入门级玩家来说,还是很适用的。
推而广之
在珠江三角洲的朋友可以使用香港天文台的雷达资料(http://www.weather.gov.hk/wxinfo/radars/radar.htm),而在其他地区的朋友使用国家气象中心的雷达数据汇总(http://www.nmc.gov.cn/publish/radar/beijing.htm)或是中国天气网的天气雷达页面(http://www.weather.com.cn/static/radar_video_v1.php?class=JC_RADAR_CHN_JB),有包括全国各省、市、区的数十台气象雷达的实时观测资料,非常给力!
这种“雷达估计法”可以估计未来1-2小时内的降雨情况,一般预报未来半小时到一小时以内的情况最为可靠。当然,有些时候难免给老天戏弄,比如我刚开始玩的时候曾沾沾自喜地提前两个半小时向朋友发出暴雨预警,然后看着雨云渐行渐弱,最后滴雨未降,结果被朋友看了笑话。然而,只要能熟练使用,同时掌握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系统下的雨云移动和发展规律(这需要积累一定经验,同时对气象学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做到十发九中以上,不仅能有效避免成为“落汤鸡”,同时还可以装扮甚至直接成为科学青年大军中的一员。退一万步来说,这也是个极其有趣的游戏,猜中了不仅能获得极大的自我满足感,而且也很有实用价值哦。总之,“人人都是天气专家”游戏火爆上线,永不删档,谁玩谁知道!欢迎各位马上去刷国家气象中心或者香港天文台的雷达页面吧!

红月亮,黑月亮,蓝月亮
Jun 23rd
2011年6月16日,我国出现了国内进入“微博时代”以来首次广泛地域可见的月全食,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新浪微博上与月食有关的微博多达50万条。不过月食之后,我听到了有些朋友的抱怨:“这红月亮好像和平时见到的差不多呀!”和我一同观测的三十几位师弟师妹似乎觉得偏食还更有趣些。恰逢月前智利火山喷发导致会出现“黑月亮”的猜测,以及平时偶尔冒出的“蓝月亮”,估计这各色月亮已经让某些好奇心很重的朋友怀疑是不是这些又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刻意炒作”了。话说:月亮还是那个月亮,MM还是那个MM,但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嘛,这各种月亮,如同各色MM,解释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各位看官有空的话不妨也稍花几分钟时间,和我一块来一探究竟。
此“红月”非彼“红月”
首先我们应该为“红月亮”伸冤才对—— 为什么大家会觉得“红月亮”似曾相识呢?这是让我们爱恨交加的工业时代的产物:城市里浓重的大气污染,使得低空中的月亮面带红光。没错!这和城市里日落时太阳呈暗红色的道理完全一样。如果你曾经到野外旅行看过日落的话,就会发现:一般在野外,太阳在地平线附近虽然有点橙黄色,但依旧十分耀眼,“温柔的红太阳”其实是城市的专利。下面大家不妨欣赏一下北京天文馆的詹想老师在今年4月拍摄到的“假红月”以及我拍摄的“真红月”。
“假冒伪劣”的红月亮和真正的红月亮可是有着本质的不同。除了后者比前者要暗淡得多之外,如果你身处晴朗的野外,或许能看到以下奇景:
不!这可不是PS出来的,这就是月全食的魅力所在!当月亮完全落入地影之中以后,周围原本被强月光淹没的星星就全都华丽现身了。《环球科学》前首席主编Steed博士在新疆观测了此次月全食,他认为这张照片和他看到的很像。毫无疑问,这等魅力是“假红月”们望尘莫及的。Steed博士评价道:“个人认为月全食最震撼的地方,就是月光不再夺目之时,突然发觉漫天星斗银河贯空,壮观程度可以与日全食的白昼黑夜相媲美。”
谁偷走了我的月亮?
为什么全食的时候月亮不是黑的而是红的呢?这是由于地球大气的散射和折射作用造成的,和日出日落时太阳偏红偏黄的原理有点相似。阳光通过地球大气时,波长较短的蓝光更容易被散射掉,剩下波长较长的红光被折射到地影内,因此月球即使在地影深处,仍然有红光能“照”在上面,使得“月全食”看起来并不是完全被“食”。理想情况下,月全食时的月亮看起来是亮橙色的,比如下面这张月全食。
研究表明,全食时月亮表面的亮度主要和月亮进入地球本影的深度以及太阳活动程度有关(参阅Maclean, JBAA, 94, 263),观测者所在地的天气也有一定影响,但一般情况下差异都不是很大。然而在少数情况下,会出现名副其实的“黑月亮”,比如下面这一对照片(来自科罗拉多大学R. A. Keen的报告)。
天文学家们使用Danjon等级来划分月全食时月亮的黑暗程度,从0到4不等。Danjon等级为0对应“月亮几乎隐没不见”。二战以后,公认的“黑月亮”(Danjon等级为0)只出现过三次:1963年、1982年和1992年。“黑月亮”是火山们的杰作——由于火山灰进入平流层后会削弱波长较长的阳光,使得原本应该折射到月球上的光线接近消失,于是便造成了“黑月亮”的景象。根据当时观测者回忆,“(当时)如果你不知道月亮在哪儿的话,你得耗费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找到它。”历史上最著名的“黑月亮”当属1761年5月的月全食。根据National Geographic的一篇报道,当时甚至使用望远镜也无法找到月亮在哪里。从某种角度来说,“黑月亮”可是比日全食还要罕见许多的天象!
本月初Puyehue火山爆发看来并没有显著影响到这次月全食的亮度。不过,火山灰需要一定时间来扩散到整个地球大气平流层之中,所以大家不妨看看今年12月的月全食是否会给我们一个惊喜。
另外在天文学上,“黑月亮”偶尔也指代一个月中的第二轮新月。
蓝月亮
除去一种洗手液品牌之外,“蓝月亮”一般指一个月中的第二次满月。这是个文化上的定义,并不是说月亮看起来真是蓝色的。然而,和“黑月亮”一样,月亮偶尔也会真的呈现蓝色——这和月食没啥关系,倒是再次和火山们关系密切。这原理和“黑月亮”很相似:月球反射阳光中波长较长的光线被火山灰散射,只有波长较短的蓝光可以到达地面。根据记载,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曾导致月亮在接近两年的时间内呈现蓝色。除去火山喷发之外,大范围的大火也有可能导致局部地区观测到“蓝月亮”——比如1950年9月加拿大艾伯塔省的森林大火就导致北美洲东部以及西欧出现了一晚上的“蓝月亮”景观。
极光预报:6月24日[第二报]
Jun 23rd
最新分析显示,21日的日冕物质抛射较原先估计的柔和些。根据空间天气预警中心今天上午9时35分(北京时间,下同)的预报,预计相关的日冕物质将在24日15时左右抵达地球,较原来的估计推迟7小时。预计未来24-48小时内,中高纬度地区发生强地磁暴的概率仍维持在20%-30%,但目前来看地磁暴最有可能达到G1级,局部地区可能达到G2级。根据这一预报时刻,澳洲塔斯玛尼亚岛以及新西兰南岛南部处在最佳观测区域内。如果极光持续时间足够长且强度高于预期的话,我国漠河地区也有可能看到极光,但目前来看这一概率约为10%。
预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观测数据的增加可能发生变动。请各位关注本站的实时监控页面及关注新浪微博 @小龙哈勃 ,我会尽量在第一时间更新有关信息。
极光预报:6月24日
Jun 22nd
黑子第1236号在昨天上午11时26分(北京时间,下同)产生了一个C7级耀斑及相关的日冕物质抛射。因为这个黑子目前几乎正对地球,这次日冕物质抛射不太可能像月初M2级耀斑那样“爽约”,空间天气预警中心(SWPC)的预报员预计未来48-72小时内出现强地磁暴的概率达20%-30%。根据SWPC今晨发布的逐三小时预报,抛射物将在6月24日8时至25日2时左右掠过地球,这一时间适合西欧、北美、东亚以及大洋洲的观测者观测。按照这一估计,我国漠河地区在24/25日出现极光的概率约为20%,其中极光覆盖全天的概率约为5%。
预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观测数据的增加可能发生变动。请各位关注本站的实时监控页面及关注新浪微博 @小龙哈勃 ,我会尽量在第一时间更新有关信息。

6月16日月全食观测
Jun 21st
The Flash Player and a browser with Javascript support are needed..
第七次观测月全食险些重蹈2004年5月5日月全食的“超级悲剧”——这一晚,晴了大半夜的天气再一次在月食初亏的时候开始变坏。幸运的是,我在天台苦等了三个小时,终于在4:50左右看到了天边的红月亮——这终于打破了自2001年1月10日开始保持了十年之久的“月全食魔咒”。月亮出现了10分钟左右,一轮大雨随机扑来,于是我和朋友们在暴雨中狼狈下撤。雨后我们又幸运地看到了地平线附近正在被“吐出来”的月亮。
小黑硬盘换新过程及心得
Jun 21st
由于2009年6月换装的西数500G硬盘存在坏道过多的问题,我入手了一块日立750G硬盘准备换装在小黑(型号:X60)上。因为两年前换装的时候已经有了硬盘数据对拷的经验(当时写的攻略在此),本以为这次换新过程应该十分轻松,没想到竟然遇到了不少奇奇怪怪的问题,最后竟然耗费了11天的功夫才搞定,因此将过程和心得写下,以方便后来人。
硬盘换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
- Ghost无法拷贝LVM/ext4分区的问题;
- DOS版本的Ghost总是遇到致命错误的问题;
- BIOS无法识别硬盘盒内硬盘的问题;
- 拷贝之后无法启动XP(BIOS自检过后停留在闪动光标界面),确认活动分区设置无误,且U盘版安装盘修复失败的问题;
- 碟对碟拷贝、PTDD修复硬盘后系统时常崩溃的问题;
- 安装R&R时报告“引导扇区空间不足”的问题。
其中第4个问题花的时间最长,而且网上的方法(中文/英文)均不管用。因为我不打算在新硬盘上重装系统(要花很长时间来同步程序设定),因此只能硬吃,好在最后还是解决了。
问题一:Ghost无法拷贝LVM/ext4分区的问题
Ghost 11.5总是显示“目标磁盘空间不足”(在我确定磁盘空间足够的情况下)。Google得到两种解决方法:一、多留几百M的空间;二、换Clonezilla。第一种方法似乎没效果,我预留了几十G的空间,但仍然有类似的提示;第二种办法,因为Clonezilla没有Ghost功能强大以及简便易用,最后我选择了在新硬盘上重新安装Fedora。
问题二:DOS版本的Ghost总是遇到致命错误的问题
我用的是“超级急救盘”10.10版下的Ghost 11.2,总是提示Ghost出现错误必须退出。奇怪,新硬盘也能有错误?最后我用了老毛桃WinPE里面带的Ghost 11.5进行拷贝。
问题三:BIOS无法识别硬盘盒内硬盘的问题
对于新硬盘,需要先安装到本子上划一个区才能够识别为USB设备。另外如果硬盘加了密码,那BIOS也是无法识别的——这个原因让我直到最后一天才弄明白为什么我只能把旧硬盘装在本子上才能识别,汗 =_=
问题四:拷贝之后无法启动XP(BIOS自检过后停留在闪动光标界面),确认活动分区设置无误,且U盘版安装盘修复失败的问题
拆了N次螺丝以后,总算可以顺利对拷,可拷完之后发现XP竟然无法启动,具体表现为BIOS自检过后左上角出现闪动光标,之后就再无动静。经搜索,可能是活动分区设置不对,但确认设置正确之后仍然无法启动;另一个可能原因是MBR引导错误,但分别用wintoflash和winsetupfromusb制作的安装盘引导进入修复模式均修复失败,用“超级急救盘”10.10版的diskgen重写MBR扇区也不行,替换ntldr文件还是启动失败,于是研究了一下NT系统的启动流程,用老毛桃WinPE自带的grub4dos引导成功进入系统,确认问题出在MBR或NT引导扇上面(有关测试流程的技术资料,请各位参考“grub能直接启动xp吗?别说菜,进来就知道了”讨论贴,里面有通过虚拟软盘绕过MBR及NT引导扇的具体方法,经测试可用)。
最后用的办法很土鳖:用PTDD修复MBR搞定了!原因十分诡异,因为U盘安装盘修复的MBR是U盘自己的MBR,而我用的“超级急救盘”的diskgen是有问题的,无法成功修复MBR,两个因素一叠加,就让我折腾了半天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推荐大家阅读wintoflash论坛上的“如何解决XP/2003的启动问题”(英文,但全程配图),号称可以解决90%的启动问题。我简单回忆了以下,过去碰到的启动问题,只要不是硬件错误,基本都可以用这种办法解决……
问题五:碟对碟拷贝、PTDD修复硬盘后系统时常崩溃的问题
解决了MBR的问题以后,我直接用WinPE下的Ghost 11.5碟对碟拷贝,顺手用PTDD修复了一下,结果系统变得非常不稳定,动不动就突然关机了。无奈,只好再来,先用diskgen分好区以后再区对区拷贝,PTDD就没有再显示有问题了。
问题六:安装R&R时报告“引导扇区空间不足”的问题
虽然那个小蓝键我从来都没用过,不过还是决定将R&R装上以防万一,而且小黑有个自带功能缺失心里也不是很爽,孰料安装的时候却报告“引导扇区空间不足”,用PTDD重写MBR也没有用。经搜索,可以用IBM自己做的MBR Clean小工具来清理MBR中的冗余信息(IBM网站上似乎已经找不到,这个是从某个网盘上找来的,对安全有顾虑的朋友可以自己简单看看脚本代码),可以有效解决问题。
6月16日月全食预报
Jun 13th
6月16日(本周四)凌晨将发生月全食现象,全球除了北美洲以外的各大洲基本可见,其中非洲大部和中亚可见完整的从初亏到复圆的景象,其他地区分别可见月食的不同阶段。对于我国而言,具体预报如下(时间为北京时间):
- 半影食始:1:25
- 初亏:2:23
- 食既:3:22
- 食甚:4:14
- 生光:5:03
- 复圆:6:02
- 半影食终:7:01
我国中东部地区可以看到“带食月落”景观,而西部地区基本可见全食所有阶段。
对于公众而言,可在2点至清早月落前观察,无需使用任何设备,用肉眼即可观察到月球被地影吞没的景象。这次月食发生时月球正好位于银河内,由于月全食时月球亮度会锐减,在光害较少地点的朋友还可以观察到“银河中的红月亮”的奇特景象。
本次月全食是自2000年7月16日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月全食,全食持续1小时40分;下一次持续时间较长的月全食将出现在2018年7月28日。
今年12月10日还将有一次月全食,我国也可以观测到,不过全食仅持续51分。
以上预报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日月食主页。
========== 分 割 线 ==========
不知道今年我能否摆脱“月全食魔咒”——自2001年1月10日的月全食之后,我每次观测月全食都会失败:
- 2004年5月5日:整夜天晴,月食一开始就起云下雨,结束以后又天晴;
- 2007年3月4日:阴天;
- 2007年8月28日:一块云恰好挡住了我所在的观测地点,而我附近其他地方的观测者都观察到了月食。
提前祝愿一下!
最新评论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