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1996年第一次欣赏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算起,已经过去了整整13年了。欣赏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3个小时现在成为我一年最不能受打扰的时段。我想假如要对我的爱好排一个次序的话,那么第一位的是音乐,其次才轮到天文。天文学是一门研究和欣赏上帝杰作的艺术,但音乐则是研究和欣赏我们人类所创造的艺术。上帝可以制造语言障碍来延缓人类研究宇宙奥妙的进程,但他却无法阻止音乐成为人类共通的语言。
指挥今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是Daniel Barenboim(中译巴伦波伊姆或巴伦波音)。我对当代的演奏大师所知不多,也是在了解到这一人选决定以后才去寻找一些背景资料。Barenboim,阿根廷出生的以色列钢琴家、指挥家,著名大提琴家du Pres(中译杜普蕾,已去世二十多年)的丈夫,他在7岁便登台演出,曾被一代指挥大师富特文格勒誉为神童。我找到了大约40年前他和另外几位大师(包括du Pres)合作演出《“鳟鱼”五重奏》的黑白录像,那时他还是个瘦削英俊的青年,一面挥洒自如地弹琴,一面像尖刀一样用目光锐利地指挥大家演奏。如今,他已经66岁,两鬓如霜,满脸皱纹,不得不让人感慨造化之无情。尽管Barenboim涉足指挥台的时间并不比他的钢琴生涯少多少,我却没有看过他的指挥,因此这一次观赏他执棒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对我将是一个全新的体验。
如果把Barenboim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以往的指挥家比较的话,与他的指挥风格上最接近的或许是Riccardo Muti(指挥了1993、1997、2000和2004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但如果细细品味的话,Barenboim距离Muti那种热情奔放的意大利风格还是比较远的。根据我们通常的理解,指挥对乐队而言应该起到的是统帅的作用,如同一个公司的老板与雇员一样。然而,看Barenboim的指挥完全是对这种理论的颠覆。他很少为乐队打拍子,也不常示意声部进出的段落,登上指挥台,他并不顾虑是否打到拍点子,而是随着音乐的起伏挥洒自如,看起来好像正要完成一幅伟大的画作,而面前不同声部的乐手正如不同的画笔和颜料。他几乎把小小的指挥台变成了舞台,如同卞祖善评论的,“跳探戈”。他领导的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成员评论道,“他完全就像是一位同事,而不是领导者。”另一位著名音乐家(我在中场播出的采访中看到的,名字不记得了)的评论可能更有助于我们理解Barenboim的指挥风格,“音乐不是他谋生的手段,也不是他的职业…… 音乐完全是他的一部分。”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才用演奏钢琴的方式指挥乐队(确切的说是与乐队一同演奏),而并不拘束于传统理念的条条框框。在演出正式曲目的最后一曲—— 海顿的《“告别”交响曲》的时候,Barenboim甚至下意识地从裤袋里掏出手绢来擦鼻子—— 他也许真的忘记了他正在指挥一场有数十亿观众(大部分在电视机前)收看的音乐盛会。
维也纳爱乐乐团擅长于给每年的新年音乐会挑选风格迥异的指挥家。比如说,去年的Georges Prêtre是熟练老道的掌握者;前年的Zubin Mehta则属于中规中矩的平衡派;而我最为熟悉的Lorin Maazel则除中规中矩之外略偏于活泼幽默,而且喜欢加入微量——但并不颠覆性——的个人理解元素。他们每一人的特点都难于用文字详细阐述,但每一种风格都不会让人厌倦。聆听他们对乐曲理解和处理的差异则更能让人回味无穷。就今年来看,Barenboim对音乐的处理并没有什么很突出的地方。他擅长的是将对音乐的理解完全融入挥舞指挥棒的艺术之中。在许多地方,他极其自然的流露出自己的情感,比方演奏《“告别”交响曲》的时候,维也纳爱乐乐团再现了海顿当年演出这部作品时的场景—— 乐手逐个离去,最后只剩下两把小提琴。演奏当中,Barenboim那种无奈而忧伤的神情与这部作品升f调性的对比简直精妙得让人拍案叫绝;但这种对比却又是包装在一片幽默诙谐的气氛中,让现场观众和屏幕前的我都忍俊不禁。无疑,Barenboim营造的这种氛围是坐在音响前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出来的,以指挥家身份出现的他一气呵成地将音乐抽离了只用耳朵欣赏的条条框框。总之,与大多数指挥新年音乐会的指挥家不同,Barenboim对音乐的情感与幽默并非用刻意制造有趣场景来体现,而是像茉莉的香味一样淡淡萦绕。
然而,必须承认,Barenboim这种水乳交融的处理方法是有代价的。今年至少一半的曲目都有某些很微小的瑕疵,主要是小提琴或者木管乐器进入略略有一点不齐。尽管瑕疵非常、非常地微小,但听在耳里,就好像坐车在高速公路上碾过一块小小的石头一样,总略有一点不爽。以前听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基本上全场下来瑕疵都可以在两三个左右,但这一次还是稍微多了一点。不过,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想这也许是在欣赏Barenboim那样独特的指挥风格的同时,所需要作出的一些小小的牺牲吧。
再谈谈一些电视直播中的元素。我记得我十多年前看新年音乐会时,总对其中的芭蕾舞感到厌倦,现在也逐渐学会欣赏了。今年《高贵的匈牙利人》的伴舞真是一级棒,踢踏舞般的节奏感与乐曲的旋律天衣无缝。《蓝色多瑙河》的伴舞也挺有特色,不过我并不太同意让小孩子接受这样艰巨的任务。最后跳进金色大厅这一环节则是延续了去年的创意,我也挺喜欢,就是现场观众看来还是有点不太习惯。另外,我今年才详细了解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直播的编导Brian Large先生。在看了许多其他的音乐会直播以后,我才发现原来新年音乐会的直播原来竟是如此出色,如此与乐曲一脉相承、却又有所新意。据说Large是研读过总谱来决定镜头取舍的,在此谨向这位幕后英雄表示敬意。
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就好比一次清新的沐浴,让人洗去过去一年的纠结与疲惫,精神抖擞地迎接新的一年的降临。2009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绕梁之音未消,维也纳爱乐乐团就公布了2010年的指挥人选—— Georges Prêtre。Prêtre第二次执棒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呢?就且让我们保留一份对下一个新年的小小期盼吧。
[[Image:Other/080101d.jpg|550|神采奕奕的指挥家Georges Pretre—— 他自豪地说:“告诉中国观众我才83岁!”]]
转眼间,距离我第一次观赏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已经有12个年头了。在这12年中我欣赏过Lorin Maazel、Zubin Mehta、Riccardo Muti、Mikolaus Harnoncourt、小泽征尔和Mariss Jansons等大师的指挥艺术。但我得说,Georges Pretre的风格是我看过的指挥中最独特的,也许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叙述会显得有条理一些。
第一是指挥棒。
用与不用指挥棒,效果截然不同。Harnoncourt作为奥地利本土指挥家,从来都是徒手指挥,在某些章节表现更为细腻;小泽征尔在指挥新年音乐会时也是徒手指挥。但Pretre却是我看到的第一位在新年音乐会中执棒与徒手交替使用的指挥家。暂且不论这样是否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单是在不同曲目的处理上便能各取所长。对于一些柔和而精巧的乐曲(如Josef的蜻蜓、Laxenburger等),徒手指挥更能精妙地将乐曲的细节展现出来,而对于进行曲、富于节奏感的圆舞曲等,显然执棒指挥效果更好。我觉得Pretre虽然不是本土指挥家,但在这一点上处理似乎优于Harnoncourt。
第二是指挥对作品的理解方面。
兰纳的Hofball Tanze在2003年(Harnoncourt)演过,当时听得我想睡觉,不过鉴于Harnoncourt为了保证原汁原味,完全按照“奥地利”式思维来诠释曲目,倒也无可厚非。不过现在是21世纪,我们似乎不该始终用19世纪的思维来诠释乐曲。Pretre版本的Hofball Tanze让我非常意外。他改变了Harnoncourt的理解方式—— 比如,主旋律中突出了大提琴的旋律,以及加大最后一个章节前后的速度比率来凸现最后一个章节的“歌剧”式手法,让人感觉新鲜。对于其他几首以前演奏过数次的曲目,他也开创性地按照自己的新思维来理解,显得不落俗套。同样让人感觉满意的还有《小广告商》、《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蜻蜓》和《俄罗斯进行曲》等。不过,《皇帝》和《蓝色多瑙河》等除外,——这也不能怪他,毕竟这些曲子是经典曲目,自由发挥程度有限。
Pretre虽然年已八十有四,上下指挥台都有些不便,但演奏起来全身心投入的尽头让人深感佩服。上半场演奏激动人心的Orpheus-Quadrille时,他在指挥台上大蹦大跳,与青年人无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序曲在1993年演过,当时Muti热情奔放的指挥风格不断引爆观众们的掌声;这次Pretre的版本,虽然不像Muti那样大幅度摆臂加跳跃,但对于乐章中静谧、诙谐的部分,Pretre处变不惊的指挥方式反而有以静取动之妙。对于一些韵味十足的乐曲,他在指挥台上面带微笑地用身体来示意乐队队员该如何演奏,似有翩翩起舞之势。加演曲目的《运动波尔卡》,演奏前自报曲目时依然声如洪钟(麦克风在他头上一人高的位置哪),演奏当中耍起rumor来逗乐观众,俨然如七八岁的小孩子。与指挥动作幅度超大、风格华丽的Muti不同,除了少数情况以外,Pretre基本多看少动,架势基本如一,嘴里还念念有词,甚至有时还仅用表情来指挥乐队。我觉得他对乐曲的处理和对音乐的理解显然比Muti要好一些(当然,他毕竟年长Muti二十岁!)。当然,这里也不是说Muti不好,我对Muti那种具有意大利式热情的指挥风格也是非常欣赏的。
当然,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之所以名声遍及五大洲,除了指挥以外,与世界上最杰出的乐团之一—— 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看维也纳爱乐的新年音乐会,可以说是仅有的“几乎听不出瑕疵的”的音乐会。21首曲目下来,最大的瑕疵仅仅是《俄罗斯进行曲》中返场一段,圆号比小号稍微进早了一点点(约0.1秒?反应的极限了)—— 的确是不可思议!因此,也得算上“顶级乐团”—— 维也纳爱乐的功劳。最好的乐团在最好的音乐厅演奏—— 是的,以后要是有机会去欣赏,那该有多好呀。
Pretre说过一句很微妙的话:“我首先是音乐家,其次才是法国人。”接受CCTV记者采访的时候他也说,他的养生之道“就是对音乐的思考”。这次的新年音乐会精彩纷呈,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姜还是老的辣!
最新评论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