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夜速写
陨石是怎么鉴定的?
May 25th
近几天,微博天文圈爆发了一场激烈辩论,被圈内同好们谑称为“一块陨石引发的血案”,辩论双方一边是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另一边是中国陨石收藏家协会会长徐淑涛以及山东省陨石专业委员会徐淑彬。事件起因是北京天文馆主办的《天文爱好者》杂志,在2011-2012年的杂志上连续发表文章,认为陨石专业委员会“大肆宣传错误的陨石知识”以及贩卖假陨石;负责组建北京天文馆陨石实验室的朱进随后认为,陨石专业委员会在2011年春季举办的陨石拍卖会上拍卖的陨石,“没有一块是真的”,而两位徐先生认为这“纯属造谣污蔑”,“朱馆长不懂陨石”,并“建议撤销北京天文馆”,双方争执遂升级。
这场辩论引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陨石到底是怎么鉴定的?考虑到目前国内有许多投资者开始对投资珍稀物品感兴趣起来,我想,这一个问题的回答除了能满足大家的好奇心之外,还能有一些实际意义。不过,这么一个问题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简单回答的,我不妨以一个小故事开头。
排除陨石是比确认陨石要容易得多的
我们这入学的第一门课是一门叫“行星科学导论”的短期课程,其中一天是专门讲陨石鉴定和“陨石坑力学”。陨石学是地质学家们的领地,因此讲课的是系里一位专门做行星地质学的教授,他同时负责教宇航员地质学,并曾多次到两极地区研究陨石坑。那天上完课之后有一个小测验,就是分发一堆石头,要求判定是否陨石。这个测验对我这个非地质出身的人简直是太难了——虽然其中有一半的石头是很容易排除的,但剩下另一半的石头看起来全都模棱两可,我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最后实在没办法,都填了“需要检验”,没想到教授看了之后笑眯眯的说:“这很正常,因为有不少石头就是要拿到实验室才能下定论的。”
这个故事佐证了一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要肯定一块石头是陨石,光靠眼看手摸是不够的,光靠照片则更不够,靠手机拍的照片就更更不够了。但反过来说,否定一块石头是陨石则容易许多。因为陨石在野外是非常稀少的,远远少于黄金,如果一块石头不具备陨石的多数特征,那很可能这块石头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已。总结起来就是:你可以排除不是陨石的石头,但如果你怀疑一块石头是陨石的话,唯一靠谱的办法是:拿去地质实验室化验。
我们课题组里有一位专门研究陨石的教授,前段时间由于系里的楼翻新,他和我共用一间办公室。由于他的研究领域,经常会有自称“发现陨石”的人打电话来找他,但他时常去野外,为了避免我被问得张口结舌,他就在电话边上留了一张卡片,卡片上写了几个问题,以方便我回答这样的电话。他有一次和我开玩笑的说,“你不是上过短期课程嘛,如果你都能很肯定地排除,那我就没必要看了。”在那间办公室的三个月,我接过三次这样的电话,三次都被我排除掉了,不过其中有一位哥们还相当执着地认为他找到的一定是陨石,即使是教授本人也说服不了他,我们只好采取“终极建议”—— 建议他和某地质博物馆联系,因为“他们更感兴趣”。
潜在陨石应该具备哪几个特征?
征得教授同意,我将卡片内容,结合一些研究单位网站上提供的资料(比如这里、这里以及这里),为大家总结一下潜在陨石可能具备的特征。
第一:熔壳(fusion crust)和颜色。陨石在通过大气层时,其表面会烧蚀并产生熔壳,大多数陨石的熔壳呈黑色,但坠落时间较久远的陨石熔壳可以因风化作用而变成深褐色。需要注意的是,玻璃陨石(又称“雷公墨”)可能有其他颜色,但玻璃陨石并不是陨石,通常认为它们是陨星撞击地面时飞溅的地表物质和陨星碎屑冷却形成的。
第二:外观和密度。陨石极少呈大致球形或者有尖角,大多数陨石的形状都比较不规则,但边角都较圆滑。陨石极少有天然形成的空洞。绝大多数陨石都比同体积的一般地球岩石要重,铁陨石平均要重3.5倍左右,石陨石也有1.5倍。
第三:气印(regmaglypts)。大多数陨石表面都相当光滑,有许多陨石表面有类似于拇指按过的气印。
第四:磁性。大多数陨石都或多或少地具有磁性,铁陨石尤其明显。
如果以上四点都能满足,那这块石头可以拿去实验室做进一步鉴定;但如果大多数不满足,那这块石头很可能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已。
到了实验室检测阶段,最常用的“法宝”是靠检测石头中镍的含量。镍在地球上较稀少,但在陨石中广泛存在。按照这里的说法,去找实验室做这样的一个化验只要花几美金,但如果能证明眼前的一块潜在陨石中镍的含量在3-10%之间,这几乎就能肯定它的陨石身份了。
一些与陨石有关的事实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Randy Korotev教授是第一批分析阿波罗11号带回的月岩的科学家之一,在圈内很有名望。由于不堪各种报告“陨石发现”的热心人士的“骚扰”(单是在2012年,他就被来自64个不同国家的907位热心人士骚扰了2277次,平均每天有个六七次),他弄了个网页,列了63条“与陨石有关的事实”,在此我选摘了一些有意思的条目翻译出来,供大家参考(括号里的注释是本人添加的,破折号后的注释是作者原文)。
1. 找到陨石的概率非常非常小。即使是有经验的陨石猎人,也可能要好几年才发现一枚陨石。(美国全境,含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平均每年发现7.6枚陨石)。
5. 看起来像陨石的石头未必真是陨石。
11. 如果这块石头看起来像烧过的,那它可能不是陨石。——因为陨石并不“燃烧”,而是被“熔蚀”。
13. 表面的凹陷并不一定就是气印。
42. 如果这块石头是你在河床、河边,或者任何有大量石头的地方发现的,那它可能不是陨石。——如果你不想花很长时间找你的车的话,最简单的办法是把车停在空的停车场里。
44. 超级硬的石头可能不是陨石。
50. 如果这块石头在你家里放了N年,那它可能不是陨石。
56. 用充斥着各种莫名其妙的伪科学词汇(原文:pseudoscientific mumbo-jumbo,看《生活大爆炸》的筒子必须知道后一个单词!)推销价格奇高的“陨石”的广告,大多数就是在卖一些普通的石头而已。——因为总有的人吃饱了撑着没事干。(美国的例子)
57. 如果你找到了一块真陨石,它未必有你想象的那么值钱:例子(这枚7.4克陨石卖11美元,大约70人民币)
62. 请先把“陨石”的英文拼对…… (拼不出来的筒子请自行抄写100遍,中文读音读错的筒子请自行面壁,另外进阶爱好者们请解释“流星”、“陨星”、“陨石”、“陨铁”、“陨冰”、“流星体”、“小行星”、“彗星”等名词的区别和关联)
Korotev教授还在个人声明里还来了个美国式幽默:如果某个在高速公路上运动的物体有四个轮子、两盏灯和一个后尾箱,那它更可能是辆轿车而不是外星人的飞行器。
题外话:陨石买卖
下面讲点儿和科学不怎么沾边的题外话:陨石买卖。
徐淑彬在其个人博客里表示将“介绍(北京)天文馆如何……盗割国宝陨石境外出卖”(这里删掉感情色彩比较浓厚的词汇),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据我了解,国内尚未对陨石保护与买卖进行立法,因此即使北京天文馆参与买卖陨石,只要买卖的的确是真陨石,又得到法定的所有人的许可,我暂时看不出有什么违法之处。不过,如果北京天文馆或者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将不是陨石的石头定性为陨石并试图出售,这一行为倒是可能涉及诈骗,这就有可能触犯法律了。
在国外,陨石保护与买卖又是个什么情况呢?这潭水挺深的,我就只讲一个我知道的故事。2009年9月25日,一颗陨石坠落于加拿大的格林姆斯比镇,被我们课题组的全部设备(包括全天摄像监控网、多站雷达和次声探测阵)悉数观测到,这绝对是RP爆表的一件事啊!全组人员立即出动搜寻陨石,很快在某家人的后院中找到了一些几十克的陨石碎片,并以市场价把它们请到了我们实验室。但根据观测数据,陨石中应该还有一枚1千克左右的巨大碎片,根据推测,非常可能落到了相邻的一户人家里,但那户人家始终不愿意研究人员进入他们家的院子进行搜寻。后来,小镇的人纷纷传说,这家人找到了那枚巨大的陨石,并将其当成神物对待。由于这边的法律严格保护私有财产,而陨石掉到他们家的院子里,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也毫无疑问,所以尽管大家都知道这次RP极高的事件的重大价值,但对那户“硬骨头”仍然无可奈何。
小结
其实说来说去,我主要就在说一个意思:陨石是非常稀少的,排除陨石是容易的,认定陨石是相当难的。我们还是引用Korotev教授写的“陨石事实”里的最后一条好了:如果有专家或者号称专家的人很肯定地说你手里的石头不是陨石,相信他!
感谢:El Mah-Dia Ibrahim,Prof. Phil McCausland,微博网友 光头怪博士、EchoScorpius、云舞空城的围脖、传奇般的狐狸列那 的讨论。
为什么说“嫦娥2号”近探“战神”牛爆了?
Dec 17th
图书馆里几个学生在解一些没人解过的题目。A同学最聪明,很快就砍下许多题目;E同学和J同学是A同学的死党,平时交流很多,不久也能自己解出一些题目。C同学起步很慢,总要先看看别人做哪道题,做法如何,然后再想办法自己把那道题目鼓捣出来。尽管C君最后是能把题目解出来了,但大伙评论:“他不过是在重复别人早就掌握的技术而已。”
但是有一天,C同学一点招呼都不打,自己忽然把某个题目做出来了。正所谓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其他几人顿时对他刮目相看:“啊哈,探索未知的道路上又多了个好哥们,欢迎你加入‘探索发现俱乐部’!”
是的,这里说的探索发现,是说你来到了一片从没有人到达过的领域,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了解就在你的脚下延伸。如果是第一次干这等事,那更是值得举杯祝贺。这就是我为啥觉得“嫦娥2号”近探“战神”行动实在是一件牛爆了的事。当然,光说牛爆了或许不能说服你,接下来不妨让我们围绕“嫦娥2号”和小行星空间探测史,讲一些有意思的故事和花絮。不过写的比较随意,基本想到哪就写到哪了,请各位见谅。不过保证有趣,如假包换!如果你觉得没趣,可以找我退票哦。
为什么我们对小行星感兴趣?它们那么丑……
媒体报道说啥小行星像“多瘤的花生”,我为小行星叫屈…… 比如“战神”Toutatis明明就像一个鸡腿嘛!
又比如,“罗塞塔”号探测器飞掠的2867号小行星Šteins,看起来有点像个钻石。
当然,这不是说小行星上有许多鸡腿或者钻石,但它们上的确可能有大量珍贵矿物,工业上来说,“小行星采矿”一直是科幻和航天工程的热门话题;科研上来说,小行星作为太阳系的边角料,原始信息保存得比较好,而且近年来“小行星搬运生命原料说”在科学界颇为热门,确认和发展这一理论对寻找外星生命等等都有很大的意义;航天上来说,(近地)小行星容易到达,是月球以外理想的探测目标(啊,“嫦娥2号”这不就躺枪了)。别的不说,恐龙同学最知道人类为什么对小行星感兴趣了,因为这是恐怖袭击的理想工具(@北京天文馆朱进 曾开玩笑地说要小心天文教科书随意流通,以免恐怖分子掌握控制小行星的技术)。655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是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顺带一提,所谓“战神”小行星将于今年12月21日撞击地球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不过预报这个的那位同学想象力和初等代数不错。
为什么你要说“嫦娥2号”牛爆了?难道没其他国家做过小行星空间探测么?
当然有。我觉得媒体上说啥“这是国际上对该小行星的首次空间探测”这句话实在是好心办坏事,好事者完全可以说现在有60多万颗(到今天,2012年12月15日,是615450颗)小行星,哪个不是“国际首次”啊。本来非常牛的一件事给这句话毁了一半。
为啥牛呢?因为你要想,地球在动,小行星在动,探测器在动,而且速度还不低,地球的速度是每秒30公里,小行星的速度是每秒38公里,探测器的速度也是在每秒30公里上下,运行方向还各不一样,可小行星的大小还不到4公里,这至少比去月球难多了。要让一个几米大小的物体准确飞行700万公里,要在距离小行星3公里的地方飞过,不能撞到小行星,还得获得一堆数据,这个难度怎么说呢?如果我们把所有数字缩小一千倍左右,那相当于两辆相距7000公里的、高速行驶的汽车,其中一辆车向另外一辆车打一枪,要在距离另外一辆车3米的地方飞过,不能打到人家,但距离也不能太远。当然你可以控制这枚子弹,但要记得燃料是非常有限的哦,而且最关键的是,许多情况下你并不知道另外一辆车的准确位置。当然,“战神”小行星是个例外,我接下来会介绍一下,但总之难度依然十分高。
因为这个原因,小行星探测是个很高难度的“心脏手术”式的活。尽管小行星探测非常有吸引力,但迄今为止,实施的探测项目并不多,列如下表(飞掠距离超过1万公里的项目未列入):
探测器 | 小行星 | 小行星直径(长轴) | 飞掠年份 | 飞掠距离 |
“伽利略”号 | (951) Gaspra(“加斯帕”) | 18.2km | 1991 | 1600km |
“伽利略”号 | (243) Ida | 56km | 1993 | 2390km |
NEAR-苏梅克 | (253) Mathilde | 66km | 1997 | 1212km |
NEAR-苏梅克 | (433) Eros(爱神星) | 33km | 1997-2001 | 着陆 |
深空1号 | (9969) Braille | 2.2km | 1999 | 26km |
星尘号 | (5535) Annefrank | 4.0km | 2002 | 3079km |
隼鸟号 | (25143) Itokawa(丝川) | 1.3km | 2005 | 着陆 |
“罗塞塔”号 | (2867) Šteins | 4.6km | 2008 | 800km |
“罗塞塔”号 | (21) Lutetia | 120km | 2010 | 3162km |
黎明号 | (4) Vesta(灶神星) | 529km | 2011-2012 | 200km(环绕运行) |
嫦娥2号 | (4179) Toutatis | 4.5km | 2012 | 3km |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上11颗被探索过的小行星中,只有3颗属于航天价值最高的近地小行星:433号爱神星,25143号“丝川”,以及“战神”Toutatis。为什么呢?一大原因是距离太阳越近的天体运行越快,这样“骑马射击”的任务,对轨道控制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另外近地小行星的个头普遍较小,地面观测数据积累不完整。如果你不知道小行星具体在哪,又如何谈探测它呢?
细心的读者或许还会注意到,“嫦娥2号”的飞掠距离也是所有探测器中最小的(着陆探测的除外),从而大大扩展了这次行动的科研和工程意义。这大概需要归功于“嫦娥2号”项目的一个特殊的优势:那就是“战神”小行星之前曾经数次靠近地球,美国科学家利用世界上最大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进行了非常精确的定轨观测和星体建模,对其轨道的定位精度高达100米(其他小行星,比如人类首颗探测的近地小行星433号爱神星,轨道不确定度仍有1公里左右;中国人发现的第一颗近地小行星,13651号小行星,轨道不确定度高达5公里)。如果不是是事先有如此精确的轨道根数,很难想象“嫦娥2号”能执行如此“手术刀式”的飞越(考虑到我国甚至连光学小行星观测都相当缺乏,对“战神”小行星的4987条光学观测数据中,竟只有7条来自中国天文台)。来自两个相互合作又相互杯葛的大国的科学家,默默地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更进一步。尽管由于政治原因彼此心照不宣,但这次国际合作仍然是要记上重重一笔的。(美国业余天文学家Alain Maury开玩笑的说,他们买中国制造的产品,中国人用挣的钱为全人类干了一次成功地小行星探测活动,“太酷了”)
你不是说有些有趣的故事么?
如果你觉得以上合作的故事不够有趣,那我再讲两个:第一个是人类第一次小行星探测任务,“伽利略”号探测器飞掠951号小行星“加斯帕”。在“伽利略”号接近小行星的时候,执行任务的美国工程师发现了一个问题:地面光学观测显示这颗小行星的直径只有20公里,但其位置不确定度高达200公里,这么大的不确定度,会使得探测器上的高分辨率摄像机找不到目标。怎么办呢?在那个大家还在用386的年代,工程师们首先使用了“光学导航”技术,简单来说就是控制探测器尝试找到目标,实时追踪修正轨迹。这个技术在如今看来是这么简单,在当年可是耗费了工程人员大量的心血(当时探测器距离地球可是数亿公里之遥),最终成功指令探测器在5300公里的距离上拍摄了非常清晰的小行星图像。“伽利略”号探测器总耗资14亿美元,只大概相当于一条地铁线路的投资,但在不远的将来,如果大家真的坐上了自动驾驶的汽车,可别忘了这最先来自于一个最开始(或许)和我们生活八竿子打不着的空间探测项目。
第二个故事:日本虽然在航天上有许多法律限制,但在科学探索路上却决心非常大,1985年成功实施“先锋号”项目,让他们成为除美国和苏联外第三个掌握行星际探测技术的国家。2003年发射的“隼鸟”号探测器是他们第四个行星际探测项目,打算一口气完成多项壮举:尝试离子发动机、尝试自动星际导航,小行星着陆探测,以及首次从小行星上带回样本,尤其以最后一项最为惊人,因为人类还没有从月球以外的天体以着陆的方式采集过样本。由于这个计划过于宏大,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自己也认为只需要离子发动机运作超过1000小时即属于“任务完成”,至于实施小行星探测更是“意料之外”的事。他们的担心不幸命中,“隼鸟号”发射后4个月,其中一台离子发动机就出现故障,2003年底探测器又遭到太阳风暴的袭击;到达小行星之后,姿态控制仪又出现故障,着陆过程更是磕磕碰碰故障不断,先是通讯短暂中断导致释放的着陆器直接飞入太空,然后是燃料泄露,然后探测器干脆没有了音讯。地面控制人员几乎已经认命,只好去神社烧香拜佛。然而两个月后奇迹出现了:人们意外收到了隼鸟号发回来的微弱信号,随后发现其太阳能电池板能量输出过低,燃料也已经几乎泄露光。隼鸟号就是在这种几乎完全坏掉的情况下不可思议地返回地球,最后科研人员确认它的确采集到了小行星“丝川”的尘埃。这个奇迹不仅挽救了JAXA,更是激发了日本国内对空间探索的巨大热情,光是与“隼鸟号”有关的电影就有4部,更是有公司制作了萝莉版“隼鸟号”着陆小行星的玩具(如图)。
能多说几句“嫦娥2号”吗?
“嫦娥2号”这次探测行动意义巨大,而且行动成果远超预期。目前网上流传的是10米分辨率的照片,在93公里外拍摄;但CCTV特别节目中,项目科学家还展示了一张5米分辨率的局部影像,摄于47公里外,从图像位置来推断,这应该是整个飞掠行动中分辨率最高的一张影像。由于原本预计能达到4米分辨率的阿雷西博雷达由于仪器故障无法观测,这一分辨率已经超越了Goldstone雷达获得的7.5米分辨率的影像,成为人类获得的“战神”小行星分辨率最高的影像,可以清晰看到一些陨石坑以及地形地貌,这对研究“战神”小行星的起源和演化,意义相当大。我在这举个简单又好玩的工作方向:对于没有大气圈的天体,可以通过陨石坑的数量来估计表面的地质年龄,陨石坑的数量显然和年龄呈正比(唔,就和利用皱纹和青春痘的疤来估计人的年龄一个道理)。这是个典型的小学生都能理解和上手、但却是科学家们真正在进行着的研究活动。
不过,如同我在前一文中提到的,即便如此,“嫦娥2号”这次行动的试验性和象征意义仍然要大于其科学意义(噢,对,我现在的确不能说“远”大于了)。比起NEAR-苏梅克近探爱神星以及“隼鸟号”的采样行动,“嫦娥2号”探测的“战神”小行星,事先已经有极为详尽的探测数据。尽管“嫦娥2号”的数据仍然有着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意义(比如近距离光学成像等),但比起其他几个对几乎完全陌生的小行星的、突破性的探测行动,“嫦娥2号”的科学成就就要矮上一分。另外,由于飞掠距离太近,而且相对速度太高,最高分辨率的CCD线阵相机估计无法派上用场,这次执行拍摄任务的,似乎是用来监测探测器状态的星载监控摄像头。这当然也非常重要,但这样的摄像头毕竟无法在更严谨的分析上派上用场。也有专业人士指出,中国羽翼未丰的深空监测网无法以足够的精度定位“嫦娥2号”的位置,使得科学家很难用这次极近距离的飞掠精确测定小行星的质量(小行星的引力会略微改变“嫦娥2号”的轨迹,使得人们有可能根据轨迹的改变量计算出小行星的质量,但这当然取决于地面对探测器的定位精度),这进一步降低了“嫦娥2号”数据的潜在价值。当然,毫无疑问,饭要一口一口吃,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是不现实的。作为第一次行星际探测,尤其是用一个原本并非如此设计的探测器完成这样的行动,用“牛爆了”来形容并不过誉。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目前所有获得行星际探测能力的国家和组织里,美国和苏联的“第一次”均告失败,欧洲航天局的首个行星际探测项目——“乔托”号探测器,是人类第一个近距离飞掠彗核和获得彗核照片的空间探测器,但它之所以有如此成功,也同样得益于苏联的“维加1号”和“维加2号”,以及日本的“先锋号”探测器铺好的垫脚石。而日本的“先锋号”探测器实验性质比较浓厚,甚至连成像设备都没有搭载,尽管也为哈雷彗星的探测做出了贡献,但成果的意义还是不能和“嫦娥2号”相比的。
国家航天局这次低调的一鸣惊人,宣告了中国加入行星际的探索发现俱乐部。不过,尽管国家航天局在宣传和科普工作上做得非常努力(在短短两天之内准备一个一小时的访谈节目,制作既有专业内涵又漂亮的飞掠影像,等等),但比起美国甚至日本的工作,努力空间还是挺大的。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的预算只占美国全国年度预算的千分之五,但50多年来干的牛事不计其数,“先驱者号”和“旅行者号”探测器更是作为人类的使者捎去银河系其他区域的问候,至今没有另外一个国家能比肩如此成就,但质疑的声音依然不曾间断;我国由于体制问题,没有这样科普宣传的动力,国内大众存在“航天工程必要性”的争论,也相当正常。不过,在我看来,这次国家航天局发挥的空间也相当大,只是不知道他们是否能意识到并利用上。比如,在太阳系天体的地貌命名上,欧美的名字是占了压倒性多数。为什么?因为这些按照国际惯例,都是先到先得嘛,从用特洛伊战争的英雄命名的特洛伊族小行星,到火星的“水手谷”、“勇气坑”等等,全部依据此惯例。“隼鸟号”对“丝川”的成功探测,让日本人兴致勃勃地把本国的地名安插上了这个直径只有1公里的小天体。如果国家航天局征集对“战神”小行星表面地貌的命名,大概会是个不花什么力气又能起到宣传效果的事情。由于“战神”小行星比较靠近地球,是个理想的探测目标,或许这些名字在不久远的将来,就能经常出现在深空探测的捷报上,恐怕不会有什么比这个更有声势了。
一些无厘头想法
故事说完了,说点别的。有时我会碰到有些读者非常直接提一个很尖锐的问题:“牛爆了就牛爆了吧,它能提高我的生活水平不?”唔,尽管尖锐,但我觉得他们绝对有权利提出这样的疑问;而且,实话说,这也是我这等做天文的人经常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讲完有关“嫦娥2号”或者小行星探测史上有意思的事之后,我想抛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想法,让大家看看有没有道理。我在微博上有个朋友提过他有一次听朋友吐槽,对方抱怨家里的老人有一天不高兴了。为什么呢?因为老人想要个iPhone,于是相当郁闷啊。于是我的这位朋友就安慰他说,老人想要iPhone这是好事呀,这说明人老心不老,对新鲜事物还如此感兴趣,要赶紧抓住机会孝敬孝敬。听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一点:生理上的老不可阻挡,但心理上的老却是自己可以把握的,老不老,还是要看他/她对周围事物是否仍有好奇心。尽管好奇心不一定总是能带来好东西,但一旦有所收获,那一份满足感不可替代。干吗大家都对iPhone趋之若鹜?干吗大家都对朋友的八卦这么感兴趣?足以见,此言不虚嘛。
在我看来,无处不在的好奇心的价值远大于此,它恰恰是我们这个物种如此成功的关键,人类一代一代地发展到今天,正因为总有那么一批人在“好奇”的时候不会先考虑清楚是否一定对自己有益。如果我们的老祖宗品尝那被闪电烤焦的肉的时候有人拦住他说“这能提高我的生活水平不”(在那个年代应该想不到海底捞或者老干妈吧),如果仓颉造字的时候有人拦住他说“这能提高我的生活水平不”(在那个年代应该想不到图书馆和微博吧),如果列文虎克把显微镜对准自己精液的时候有人拦住他说“这能提高我的生活水平不”(在那个年代应该想不到扶他林和感冒药吧),如果瓦特折腾蒸汽锅的时候有人拦住他说“这能提高我的生活水平不”(在那个年代应该想不到家庭轿车和洲际铁路吧),如果克劳德·香农写那篇《对继电器和开关电路中的符号分析》时有人拦住他说“这能提高我的生活水平不”(在那个年代应该想不到笔记本电脑和iPhone吧)…… 很简单,如果我们的老祖宗们有这种思路的话,我们现在还在一边吃生肉一边“吼吼”怪叫呢,可如今我们当中许多人连一天不上网都做不到。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作为一个物种而言,保持对周围的事物好奇心和传宗接代一样重要。如果这物种里的哪一个族群是以能否提高他/她自己的生活水平来决定是否研究某事,那他们恐怕永远摆脱不了模仿别人的命运。如果没有别人可模仿,那他们就只能自生自灭了。
总而言之,为什么说“嫦娥2号”牛爆了?因为它是中国深空探测第一次站在人类探索自然金字塔的最尖端,代表人类解答了一个“为什么”,完成了一个几乎只为推进科学认识的边界而执行的任务。通过它,我们对我们生存的世界又贴上了一小块拼图。负责“嫦娥2号”的工程人员和科学家完全配得上行星协会网站上网友Keith Hearn的评论:“向他们脱帽致敬。”如果有人仍然要追问这些探索未知领域的钱为什么不应该落入他/她的钱袋,那他/她可以想想看为什么我们现在可以刷微博发这通牢骚。
“战神”小行星在这次飞掠之后,在2069年之前都不会以如此近距离靠近地球;“嫦娥2号”完成这次飞掠行动之后,任务富余度也相当有限,估计接下来最后的任务就是尽可能远离地球,以便进一步测试我国的深空监测网,为接下来其他更雄心勃勃的探测任务做准备。对于我们之中连提到高等数学都要一脸灰的人来说,航天工程之艰巨远非常人能想象,我猜测我们大概看不到中国航天局做如同“隼鸟号”行动这样疯狂的赌博,更多的是像“嫦娥2号”这样谨慎的小步前进的探测活动。不过,毫无疑问,这次远出意料之外的成功是个极棒的开始。
我在LCO的日子 兼 LCO 11/12乐季首场音乐会预告
Nov 5th
我在LCO的日子
在伦敦的第三个月开始了。比起当初在国内设想的种种困难,我可以说现在的实际情况比预想中的要好多了。除去和蔼的导师和乐于助人的同事之外,这一切要得益于我生活中各种“小兴趣”的帮助:养一株植物,在河边散步,观察身边的小动物,随手拍下所见的美景,用莫尔斯电码向空中的热气球打招呼,等等等等。但最主要的,当然还是“仅次于天文的最大爱好”——音乐。每周末的“练琴时间”和每周二伦敦社区乐团(London Communitiy Orchestra)的排练,便是每周的“音乐大事”。孟子早就说过“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甚至在还没到伦敦之前,我就写邮件给LCO的主席雷,询问加入乐团的事宜。我得到了相当热情的回复;在LCO的有趣经历,更是我原先想都没想到的。
雷是乐团的首席大提琴手,看来已经60多岁了,留着雪白的胡子,戴着一副圆框眼镜,样子很像圣诞老人;当然,让他更像圣诞老人的,是每次排练都用来宣告排练开始或结束的一个老式铃铛。他的妻子珍则是乐团的首席中提琴手,总是带着友好的笑容;她喜欢雪山,听说我去过西藏之后,几乎每次排练休息的时候都要凑过来聊几句。
除此以外,我和雷夫妇还有一段有意思的“中国联系”:他们有一个还在读中学的孙子,中文说得非常好,两次被中国政府邀请到中国访问。前几天,他正在中国参加一项中文比赛,还拿了第一名。雷伊显然很为此自豪。
像雷和珍一样的老者是乐团的主力军。但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他们虽然年纪偏大,但演奏起乐器来的热情程度,丝毫不逊于年轻人,而且如果和他们聊聊天,他们经常会淡然地告诉你一些让你惊叫起来的故事。比如坐在我后面的海伦太太,看起来已经接近80岁高龄了。有一次排练间歇时我在钢琴上弹《哥德堡变奏曲》,她便问我:“你知道格伦·古尔德吗?”“当然。”我当然知道这位蜚声海内外的加拿大钢琴大师,因为我有好些音乐好友就是他的崇拜者呀。“大概50年前,当我们这的伦敦乐团还是社区乐团的时候,我在里面拉小提琴,我们曾与古尔德合作过一场音乐会呢。”海伦说。我当即惊讶得话都不会讲了,要知道,那可是古尔德呀!这就好比和一个电影迷说“很久以前我曾和斯皮尔伯格拍过电影”或者和一个足球迷说“很久以前我曾和罗纳尔多踢过一场球赛”!之后海伦还带来了当年音乐会的海报给我,原来那已经是1959年的事了。当年,海伦太太还是一位不到30岁的青年,而如今,古尔德本人也已经辞世近三十年了。每每想起这穿越时空的微妙联系,我还是觉得很奇妙。
另一件事是前中提琴手唐·摩克洛夫教授。他虽然年初得了重病不能说话,无法再来排练,但仍然热心地负责乐团网站维护和音乐会海报制作(下面这张音乐会海报就出自他的手笔)。雷伊告诉我说他曾在我所在的物理天文系工作,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曾是我们系的系主任呢!有一次,教授亲自来看我们排练,因为不能说话,随身带了个iPad靠写字与人进行交流。我在排练中间休息时过去与他聊天,告诉他说“我是布朗教授的学生”,他惊讶地发出“噢,噢”的声音,iPad也差点从手中摔下来,然后他在iPad上写道“布朗教授当年博士答辩的时候,我是考官之一” ——这次轮到我“噢,噢”地叫出来了!
除此以外,还有各位有趣又好心的乐手,比如香港移民克里斯蒂、首席双簧管手玛丽阿姨、中提琴手柯林大叔等等。虽然我住得离排练场地比较远,交通不便,但每次都会有热心的乐手开车接送,让我免去舟车劳顿之苦。
讲了这么多题外话,当然必须谈谈乐团本身了,这也算是在加拿大的新鲜见闻吧。伦敦原来有一个社区乐团—— 1937年建立的“伦敦交响乐团”,它是现在伦敦唯一的职业乐团“伦敦乐团”的前身,在1975年重组为职业乐团。而像海伦一样的业余爱好者则转移到了1974年建立的原“范莎社区乐团”(范莎是伦敦里的一个地名),后来改名为“伦敦社区乐团”,排练及演出场所设在伦敦市中心的中央联合教堂。
虽然伦敦人口只有不到40万,在国内只是一个县的规模,但伦敦社区乐团的水准,从我的角度来看,是让人非常吃惊的,这可能和乐团中有一些现役和退休的西大及范莎学院的音乐系教师有一定关系。乐团为二管制,外加较庞大的弦乐队以及铜管、打击乐手等。此外甚至还有一位竖琴手,她对中国文化也很感兴趣,甚至向我演示如何用弹古筝的方法弹竖琴;但更让我惊愕的当然是这件事本身—— 作为一位业余爱好者,我在国内几乎就没近距离看过竖琴长什么样!一个社区乐团拥有自己的竖琴手,这在我看来是很不可想象的。
乐团现在是一个独立的机构,靠会费、演出收入和捐赠运行,每年在中央联合教堂举行四场音乐会。不过,这些主要还是法律和社会意义上的面貌;实际上,因为乐团全由热情的爱好者组成,本身还是非常宽松友好的一个组织,所以我对这样的“音乐生活”非常满意。
LCO 11/12乐季首场音乐会预告
London Community Orchestra and Cameron Crozman
15:00 EST, October 13, 2011 | Dundas St. Centre United Church | Len Ingrao
Cello: Cameron Crozman
Antonín Dvořák - 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Op. 104
Josef Suk - Raduz & Mahulena: A Fairy Tale Suite for orchestra, Op. 16
2011-2012音乐季的第一场音乐会将在11月6日下午举行,演奏曲目为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和约瑟夫·苏克的《神话》(前者是我的最爱)。德沃夏克和苏克都是杰出的捷克作曲家,但,当然,德沃夏克的名气要大许多。这场音乐会邀请了年仅17岁的卡米隆·克罗兹曼担任独奏。他4年前曾与伦敦社区乐团联袂演奏海顿的《大提琴协奏曲》。
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第104号,作于1894年,是作曲家的代表作之一,经常与四大小提琴协奏曲相提并论,说它是最伟大和最出名的大提琴曲之一肯定不为过。我的感受是它能如同期最伟大的交响曲一般,能让人陷入复杂的沉思迷雾中。为人尖刻的勃拉姆斯据说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如果我早点知道能为大提琴写部这样的协奏曲的话,我早就应该试一试!”后来他又说:“这是部真正的、男性的作品!”
苏克是德沃夏克的学生兼女婿,《神话》是他根据舞剧《拉杜兹和马胡勒卡》改编的四乐章管弦乐作品。这部舞剧大致是个老套的王子、公主和巫婆的故事,但《神话》却是苏克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德沃夏克曾评价这部作品像是“来自天堂的乐声”。
伦敦社区乐团的录音及录像资料非常少,目前只有一段视频:去年“年轻音乐家”系列音乐会时,乐团与一位韩国小姑娘合作演出德沃夏克的《静谧的森林》,演出地点同样在中央联合教堂。本乐季的下次演出将是12月18日举行的“年轻音乐家”系列音乐会,曲目分别为莫扎特的《交响协奏曲》、卡巴列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及圣-桑的《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迪拜至多伦多旅行花絮
Sep 15th
在新大陆安顿下来以及开学一系列繁杂事务让我一直没抽空把这趟崭新旅程的有趣细节向大家汇报。不过我会尽量见缝插针地补上的。
这里补上的是从迪拜到多伦多的花絮。
- 飞机由迪拜起飞,首先经过巴比伦文明的发源地两河流域,横贯伊拉克进入土耳其,横贯安纳托利亚高原,之后飞越世界第一大内陆海黑海,尔后进入东欧平原,穿越日德兰半岛,横贯大西洋(擦过冰岛南端),进入拉布拉多半岛,最后来个五大湖鸟瞰之后抵达多伦多,一路可谓精彩不断。可惜进入东欧平原以后一路都有云遮挡,于是我得到了挺好的休息。
- 坐在我旁边的是两位去加拿大参加夏令营的非洲小姑娘,她们似乎对窗外经过的景象有些兴趣。当飞机飞越两河流域的时候我告诉她们脚下就是鼎鼎大名的巴比伦文明的发源地,她们默然不应;然后飞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时候我告诉她们巴格达就在脚下,她们问道:“什么?这里是巴基斯坦?”……最后我也就不再主动解释了。
- 飞机飞越摩尔多瓦上空居然出现火警,幸好最后有惊无险,结果是我彻底记住了脚下那条河流叫德涅斯特河。
- 8年之后再次飞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空,很可惜乌云将大地遮了个严严实实。
The Flash Player and a browser with Javascript support are needed..
“卡尔库鲁斯教授”旅行计划预习
Aug 22nd
将在2011年8月23日开始的新阶段将以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单程”旅行开始,终点为伦敦(加)。为了充分满足我的旅行欲望(另一方面,这样走比直飞便宜不少),这一代号为“卡尔库鲁斯教授”的单程旅行特意向西取道迪拜前往北美洲,飞行长度将达到2.2万公里左右,包括迪拜和多伦多两个中转点。预计将途经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半岛、波罗的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挪威海、格陵兰岛、戴维斯海峡、拉布拉多半岛等多个著名地理区域。
这次旅行将创下多个新记录,但同时也将带来许多刺激的新挑战。不过挑战到来之前,我邀请大家先来围观一下我按照惯例做的旅行功课。即便是空中“走马观花”,我也对能够首次经过中亚、欧洲大陆以及横穿大西洋感到十分兴奋,因此我想,即便是在一万米的高空遐想一下地面的景观,也将是十分有趣的。如果大家觉得奇怪,请原谅一个中学时喜欢在厕所里翻地图的漫游癖吧。
广州—迪拜航段
广州至迪拜将大体沿着北回归线飞行,不过全程是夜间而且纬度变化不大,因此估计我可以安心睡觉。唯一可能性不大的看点在于,如果在印度半岛上飞机选取偏北的航路,则可能在北方地平线上看到略高出地平线的喜马拉雅山脉。由于月相正是下弦,或许可以在北方低空看到绵延的黯淡峰峦。预计主要地点的经过时间(世界时):
- 23日约16时 - 广州
- 23日约18时 - 昆明
- 23日约18时半 - 中缅国界
- 23日约19时半 - 吉大港
- 23日约20时 - 加尔各答
- 23日约22时半 - 卡拉奇
- 23日约23时半 - 霍尔木兹海峡
- 23日约24时 - 迪拜
迪拜
迪拜位于波斯湾通向印度洋的咽喉位置,距离战略要地霍尔木兹海峡只有不到200公里。城市的历史并不长,在18世纪晚期才有人口定居的记录,但凭着优良的地理位置以及鼓励商业的政策迅速成为区域重镇。迪拜在1971年和其他六个酋长国一起成立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凭着丰富的石油储备飞速发展。如今,有着230万人口的迪拜是世界商业和贸易中心。位于市中心的哈里发塔是目前全球最高的建筑物。
迪拜国际机场位于城市东部,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航站楼,距离哈里发塔只有10公里左右。可惜的是,航站楼位于跑道西侧,因此是否能无遮挡地看到哈里发塔“照金光”,还有待实地考察。另一方面,迪拜另一地标阿拉伯饭店(又名帆船饭店)距离机场大约25公里,或许可以在航班上尝试观察之。迪拜机场有两条西北-东南向的跑道,因此有一侧可以观察到迪拜城全景。
迪拜8月底日出时间为当地时间6时左右。
迪拜—多伦多航段
根据flightaware.com最新发布的航路资料来看,迪拜—多伦多航线最近几次的航路均选择了东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格陵兰岛的航路。按照这样的航路,主要地点的经过时间(世界时)估计如下:
- 24日约6时 - 迪拜
- 24日约8时 - 德黑兰省
- 24日约9时 - 黑海
- 24日约10时 - 基辅
- 24日约12时 - 斯德哥尔摩
- 24日约14时 - 挪威海
- 24日约16时 - 格陵兰岛
- 24日约17时 - 戴维斯海峡
- 24日约18时 - 昂加瓦湾
- 24日约20时 - 多伦多
一路均为白天,且风景变换丰富。比如,飞掠伊朗高原后可能在北方地平线上看到高加索山,随后穿过世界最大的内陆海——黑海,接下来是第聂伯河平原;飞掠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后若天气晴好,可以俯瞰西海岸的峡湾;随后可以俯瞰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以及“湖泊高原”拉布拉多半岛。
安大略省和伦敦(加)
安大略,古休伦语意为“大湖”,是北美著名的五大湖之一,北面是加拿大人口第一大省安大略省,该省的名字亦来自于该湖。安大略省首府为多伦多,北美第五大城市。多伦多的名字可能来自于古易洛魁语,意为“树木生长于水中的地方”。英国殖民者一度将其称为“约克镇”,1834年改为现名。
1763年,英国人通过《巴黎条约》得到了包含现今魁北克省和安大略省东部的广袤地区,统称魁北克省。当时的安大略地区隶属于魁北克省,仅包含了位于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间的狭长半岛,按地域划分为西区、中区、主区和东区。初来此地的英国殖民者将这块小巧但富饶的土地按照英国本土的主要地点命名:比如伦敦、约克、纽卡斯尔等等。伦敦在西区和主区之间,因是规划中上加拿大地区的首府,因此用对应的日不落帝国首府的名字命名,甚至城市的许多地标也相互对应——比如泰晤士河、皮卡迪利大街等等。然而,首府的荣耀最后戴在了约克(现今的多伦多)头上。
如今的伦敦是一个人口46万的大城市,在人口数上排名加拿大第十。它的地理位置比较重要,正好在北美两大城市多伦多和底特律之间,向东可达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以及美国纽约州的水牛城、罗切斯特等地,一日车程可抵达纽约、芝加哥等美国中东部多数重要城市。当初建城的时候伦敦位于一片森林之中,这些森林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因此伦敦的别号是“森林之城”。伦敦还有着许许多多的公园,其中最著名的维多利亚公园,每年可吸引一百万位访客。
伦敦虽然位于三个大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之间,气候上却属于潮湿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有着比较鲜明的四季。七月日平均气温可达20.5摄氏度左右,一月日平均气温约为-6.3摄氏度,每年降雪期从十月底至翌年五月初。伦敦还是加拿大雷暴发生频率最高的城市。
西安大略大学(西大)位于城市西北侧泰晤士河西岸,建于1878年,原名安大略伦敦西区大学,1923年改为现名,校内最古老的建筑是建于1924年的物理天文楼(原自然科学楼)以及米德尔塞克斯纪念塔,后者是为了纪念该郡参加一战的士兵而修建的。理论上来说,设立于1922年的数学和天文系亦是加拿大最古老的天文系之一,但专业教研工作则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完全展开。
西大有趣的一点在于它的名字,因为西安大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用的是行政区的命名方式(University of 某州),而并非纯粹为了区分某州内的下属学校(比如 Northern/Eastern/Western/Southern 某州 University)。这一名字可能来源于古老的“西安大略区”。如上所述,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时,安大略被划分为四个区,而西区正好东以泰晤士河为界。尽管大学改名时,安大略省早已扩张,而传统的行政区也早已废止,但看来当时授权改名的行政官员可能对复古有着相当的兴趣(就比如来个北平书院而不是北京学院,感觉就很不一样),因此采用了这么一个颇有嚼头的名字。类似的中文译名看起来比较土,但其实背后颇有嚼头的大学可能还包括湖对岸的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不了解的人可能会以为它是一所“预备大学”。
伦敦和我国南京是姊妹城市。
6月16日月全食预报
Jun 13th
6月16日(本周四)凌晨将发生月全食现象,全球除了北美洲以外的各大洲基本可见,其中非洲大部和中亚可见完整的从初亏到复圆的景象,其他地区分别可见月食的不同阶段。对于我国而言,具体预报如下(时间为北京时间):
- 半影食始:1:25
- 初亏:2:23
- 食既:3:22
- 食甚:4:14
- 生光:5:03
- 复圆:6:02
- 半影食终:7:01
我国中东部地区可以看到“带食月落”景观,而西部地区基本可见全食所有阶段。
对于公众而言,可在2点至清早月落前观察,无需使用任何设备,用肉眼即可观察到月球被地影吞没的景象。这次月食发生时月球正好位于银河内,由于月全食时月球亮度会锐减,在光害较少地点的朋友还可以观察到“银河中的红月亮”的奇特景象。
本次月全食是自2000年7月16日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月全食,全食持续1小时40分;下一次持续时间较长的月全食将出现在2018年7月28日。
今年12月10日还将有一次月全食,我国也可以观测到,不过全食仅持续51分。
以上预报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日月食主页。
========== 分 割 线 ==========
不知道今年我能否摆脱“月全食魔咒”——自2001年1月10日的月全食之后,我每次观测月全食都会失败:
- 2004年5月5日:整夜天晴,月食一开始就起云下雨,结束以后又天晴;
- 2007年3月4日:阴天;
- 2007年8月28日:一块云恰好挡住了我所在的观测地点,而我附近其他地方的观测者都观察到了月食。
提前祝愿一下!
“环游中华”纪念明信片启程
May 7th
“环游中华”纪念明信片于5月7日15:52从天河邮局寄出。在60张明信片中,有50张发往中国内地,3张发往港澳台地区,7张发往海外。
以下是一条极微小概率有人会感兴趣的线索:如果哪天有什么人有兴趣再度集齐这60张明信片的话(毫无疑问,难度将会非常大),将它们的文字面按地理顺序排布,将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信息。
我想,这条信息今后有第二个人知道的概率,不会比我们在未来10年内找到高度智慧外星人的概率要大~ 嘿嘿!
“环游中华”行动总结攻略
Apr 16th
序
“环游中华”是本人长久以来的一个梦想:在24岁之前走遍全国各个省市区(包括台湾)。这一目标已经在年初提前完成。“环游中华”行动主要由在2008年-2011年间进行的五次长线旅行组成,各有代号。它们都属于我所谓的“大长线”:以连续暴走的方式游玩很长的一条线路(均超过五千公里)。我的口味也属于典型的“跳跃”式:对不感兴趣的地方仅作短暂停留,将时间留到比较感兴趣的地方;我也不一定按照主流的方式游玩一个景点(如拉萨、绍兴等),甚至会玩不是景点的“景点”(比如从西安到敦煌的火车之旅)。简而言之,我的旅行口味很自虐和非主流。对于喜欢在一个地方一住半个月的、自认为体力不够充沛的,以及不太想自己打理所有事情的朋友,本攻略适用程度较低。同时,我也在保证安全和食宿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坚持“经济出行”的原则,这在越后面的旅行中表现得越明显,相信对和我一样的学生族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最后,为了避免有朋友前来咬文嚼字,我先说明,“环游中华”并非走遍中华的每一个角落(这当然是我的梦想,但这得慢慢实现),这个名字有着明显的象征性质。不过,一个人能在人生中最自由的也是精力最充沛的时段中观赏到中华大地上大多数主要景观,这已经是一件足够让人快乐的事了。我希望我的总结能够给有着类似梦想的朋友提供一点帮助。
三叶草计划
主要途径:西安、敦煌、哈密、乌鲁木齐、伊犁、巴音布鲁克、喀纳斯、可可托海、北京
行程:2008年7月23日-2008年8月29日,共38日,累计16850公里
正线:西安-乌鲁木齐(9350公里)
总支出:~¥6280(正线 ~¥3815)
- 第1日:广州-西安(HU7848/飞机) ¥890,食宿交通 ¥150
- 第2日:乾陵 ¥30,永泰公主墓 ¥20,法门寺 ¥20,西安城墙 ¥20,交通 ¥15,食宿 ¥130
乾陵和法门寺均位于西安西面,可以一次过搞定。西安城墙也十分值得转一圈。 - 第3日:骊山 ¥45,秦陵地宫 ¥15、兵马俑 ¥45、大雁塔、陕西博物馆、钟楼,交通 ¥40,食宿 ¥120
骊山、秦陵兵马俑均位于西安东面,也可以一次过搞定。感谢小闻同学帮我在博物馆排队领票,还在钟楼请我吃小吃。 - 第4日:西安-敦煌(K591次/硬座) ¥210
火车上也别闲着,可以体会出塞的感觉。 - 第5日:鸣沙山月牙泉 ¥80,食宿交通 ¥130
- 第6日:雅丹地貌 ¥50,玉门关 ¥20,阳关 ¥25,交通 ¥180,食宿 ¥120
如果自己想办法拼车去的话,起码还可以节省¥100。 - 第7日:敦煌 ¥115(其中莫高窟 ¥80),敦煌-乌鲁木齐(T216次/硬卧) ¥250
在莫高窟蹭导游可以看很多个窟。 - 第8日:乌鲁木齐休整。
- 第9日:乌鲁木齐-伊吾(卧铺车)
受GX邀请参加新疆天文学会的日全食观测队伍。这一路上经过巴里坤草原,还可以看到古伊吾道的烽火台。 - 第10日:伊吾-苇子峡-伊吾(卧铺车),苇子峡日全食,食宿 ¥25
- 第11日:伊吾-乌鲁木齐-南山天文台(卧铺车/汽车)
- 第12日:南山天文台-乌鲁木齐(汽车)
- 第13日:乌鲁木齐休整。
- 第14日:乌鲁木齐-赛里木湖(汽车) ¥140(其中赛里木湖露营 ¥25,食 ¥10)
赛里木湖露营其实可以不用交钱,我们因为担心安全问题,问附近一个蒙古包的居民要不要交钱,结果…… 不过,他们还真是蛮需要的。 - 第15日:赛里木湖-伊宁(汽车) ¥35,伊宁 ¥45
在伊宁要去伊犁河大桥看日落,我们那天正好碰到了一场婚礼。不是薰衣草的季节或许更好,没什么游客。 - 第16日:伊宁-那拉提(汽车) ¥30,那拉提 ¥25
一路是“塞外江南”的风景,很值得一看。 - 第17日:那拉提 ¥30
奥运开幕,四处戒严,于是只能去爬后山,但风景很好而且免费。 - 第18日:那拉提 ¥30
奥运开幕第二天,还是戒严,于是又去爬另一座后山,结果走到了巩乃斯河谷,即空中草原,特别美。 - 第19日:那拉提-巴音布鲁克(拼车) ¥160,巴音布鲁克 ¥50(其中草原门票 ¥20)
天气不好的话不如那拉提草原漂亮。追天鹅的时候小心别掉到了沼泽里。 - 第20日:巴音布鲁克-和静(汽车) ¥60,和静 ¥55
- 第21日:和静-乌鲁木齐(汽车) ¥110
- 第22日:乌鲁木齐休整。
- 第23日:乌鲁木齐-布尔津 ¥150,布尔津 ¥70
一路风景迥异。在布尔津可以走去看额尔齐斯河,很漂亮。 - 第24日:布尔津-贾登峪(拼车) ¥50,喀纳斯 ¥60,贾登峪-禾木(徒步),禾木 ¥35
喀纳斯门票逃不了,要¥60。贾登峪到禾木徒步约41公里。 - 第25日:禾木-喀纳库勒湖(骑马),喀纳库勒湖露营。¥100
双脚起满了水泡,无法徒步,只好骑马。感谢鼎力相助的小牛和苹果。 - 第26日:喀纳库勒湖-喀纳斯(骑马),喀纳斯 ¥75
- 第27日:喀纳斯-白哈巴 ¥200(汽车),白哈巴 ¥30
早上可以爬上哈拉开特峰看喀纳斯湖云开雾散,仙境。不是金色的白哈巴其实也很美,因为我一个游客也没碰到,完全地自然、纯朴。我觉得我就是村子的一部分。不过门票要¥150。 - 第28日:白哈巴-喀纳斯(汽车),喀纳斯,喀纳斯-布尔津(拼车) ¥50,布尔津-阿勒泰(汽车) ¥35,阿勒泰 ¥40
喀纳斯的三道湾最好徒步走着看。 - 第29日:阿勒泰-富蕴-可可托海(汽车) ¥50,可可托海 ¥30
- 第30日:可可托海 ¥75
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门票 ¥55,有黄山的味道。感谢来回让我搭顺风车的某位景区工作人员以及两位内地游客。 - 第31日:可可托海-乌鲁木齐(汽车) ¥115
经过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部。 - 第32日:乌鲁木齐 ¥15,乌鲁木齐-北京(T70次/硬卧) ¥660
新疆之行,特别感谢GX一家的热情接待,还有点点和颖真,还有帮忙买到去北京火车票的吕师弟。当然,还要特别感谢一起去伊犁和巴音郭楞的好搭档文鹏。入塞一路风景很值得一看。 - 第33日:乌鲁木齐-北京(T70次/硬卧)
- 第34日:北京 ¥160
看看刚刚举办完奥运的北京是啥样。还有首都博物馆百年不遇的特展! - 第35日:北京 ¥150
- 第36日:北京 ¥145
- 第37日:北京-广州(T15次/硬卧) ¥440,食 ¥20
北京之行,感谢叶格格陪我四处逛悠,还有小朔帮我买到回广州的火车票。 - 第38日:北京-广州(T15次/硬卧)
回环计划
主要途径地点:厦门、宁波、杭州、上海、南京、黄山、南昌、武汉
行程:2009年2月2日-2009年2月21日,共20日,累计4550公里
正线:厦门-岳阳(2850公里)
总支出:~¥3385(正线 ~¥2995)
- 第1日:广州-厦门(CZ3807/飞机) ¥270,厦门 ¥10
- 第2日:中山街、鼓浪屿、环岛路、厦大。厦门-宁波(SC4710/飞机) ¥460,宁波 ¥40
感谢老搭档文鹏一家的热情招待! - 第3日:天一阁、月湖、城隍庙,食 ¥15。宁波-绍兴(T796/硬座) ¥10,绍兴 ¥15,绍兴-杭州(T798/硬座) ¥20,杭州 ¥30
感谢Vicky的热情招待。在绍兴逛了鲁迅故里和仓桥直街,逛法十分非主流,在景点下班以后进去逛,反而更有历史感。 - 第4日:杭州 ¥80
北泽和丁丁带我逛浙大和西湖。 - 第5日:杭州 ¥145
吴山 ¥30,城隍庙 ¥25,凤凰山,然后去杭高找朋友们玩。谢谢他们的热情招待! - 第6日:杭州-上海(T786次/硬座) ¥35,上海 ¥150
豫园 ¥30,外滩、南京路。 - 第7日:上海-周庄(汽车) ¥30,周庄 ¥100,周庄-同里(汽车) ¥5,同里 ¥100,同里-苏州(汽车) ¥10,苏州 ¥40
周庄不是一般的不值,商业氛围重,人多。应该晚上没人了再进去逛。去同里的时候已经傍晚,所以感觉还不错。 - 第8日:苏州 ¥185
留园 ¥40,寒山寺 ¥20,虎丘 ¥20,平江路、山塘,食宿交通 ¥105。感谢CT的热情招待! - 第9日:苏州 ¥70,苏州-无锡(T766次/硬座) ¥20,无锡,无锡-镇江(K188次/无座) ¥20,镇江住宿 ¥40
苏州:拙政园 ¥50,狮子林 ¥20;无锡:鼋头渚,太湖。感谢Lean一家的热情招待! - 第10日:镇江 ¥75,镇江-南京(D442次/二等) ¥20,南京 ¥40
镇江:西津渡、金山、焦山 ¥45。半夜到的镇江,走过寂静的渡口时,超有历史感。 - 第11日:南京大学、紫金山天文台、总统府、鸡鸣寺、玄武湖 ¥35,食宿交通 ¥70
- 第12日:南京长江大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朝天宫和中华门,食宿交通 ¥75
- 第13日:明孝陵、中山陵 ¥150,夫子庙、秦淮河,明城墙 ¥20,食宿交通 ¥110。感谢木习习的热情招待!
- 第14日:南京-黄山(7101次/硬座) ¥25,黄山 ¥430
黄山:屯溪-汤口 ¥30,山中食宿 ¥340,门票 ¥60 - 第15日:云谷寺、白鹅岭、清凉台、始信峰、西海大峡谷、丹霞峰。
- 第16日:清凉台、西海大峡谷、回音壁、飞来石、光明顶、天海。
- 第17日:光明顶、西海大峡谷、一线天、鳌鱼峰、百步云梯、迎客松、半山寺) ¥30,黄山-南昌(2239次/硬卧) ¥75
爬黄山时冻雨+浓雾,但我反而因此获得了绝妙的体验——山上几乎空无一人。下山时一个人也没碰到,堪称妙绝。当然,这样的天气一定要做好安全预案。在屯溪等火车的时候可以逛逛屯溪老街。 - 第18日:南昌 ¥5,南昌-武汉(L40次/无座) ¥25,武汉 ¥30
南昌:滕王阁、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广场、革命烈士纪念馆,交通 ¥5。感谢老迟和LT的热情招待! - 第19日:黄鹤楼 ¥40,辛亥革命纪念馆、武汉长江大桥,湖北省博物馆 ¥15,东湖、武汉大学,食宿交通 ¥45。感谢WT、小祎的热情招待!
- 第20日:武汉-岳阳(K471次/无座) ¥50,岳阳 ¥30,岳阳-广州(T301次/无座) ¥120
在岳阳特地逛了个岳阳楼,门票 ¥25。对文学没兴趣的朋友可以跳过。
冰雪精灵计划
主要途径地点:丽江、香格里拉、梅里雪山、来古冰川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南迦巴瓦峰、珠峰大本营、拉萨、兰州
行程:2010年1月14日-2010年2月12日,共30日,累计10200公里
正线:丽江-兰州(5200公里)
总支出:~¥4720(正线 ~¥3790)
- 第1日:广州-昆明(CZ3489/飞机) ¥500,昆明-大理(K9614/硬卧) ¥80
- 第2日:大理(日环食)
受胡子兄邀请,加入云南天文学会和晶华公司等组织的日环食观测队伍。感谢胡子兄的热情招待和晶华公司的赞助! - 第3日:大理-拉市海-高美古-丽江
- 第4日:丽江-香格里拉(汽车) ¥40,香格里拉 ¥40
香格里拉以前逛过了,所以这次没怎么停留。可以到尼旺宗古城里转转。 - 第5日:香格里拉-德钦(汽车) ¥45,德钦-飞来寺(租车) ¥20,飞来寺 ¥45
翻越4351米的白马雪山垭口,过后不久可以看到梅里雪山。飞来寺住宿一般¥20一个床位。 - 第6日:飞来寺-西当温泉(拼车) ¥75,门票 ¥45,西当温泉-上雨崩村(徒步) ¥15,上雨崩村(食宿) ¥20
西当温泉到上雨崩村徒步18公里,一般人约5-6小时,途中翻越海拔3770米的那宗拉垭口。我在那里买了瓶红牛和一点零食,花掉 ¥15。 - 第7日:上雨崩村-斯那巴些-上雨崩村(徒步),上雨崩村(食宿) ¥30
斯纳巴些即雨崩神瀑。 - 第8日:上雨崩村-笑农大本营-乃钦拉措-上雨崩村(徒步) ¥50,上雨崩村(食宿) ¥45
乃钦拉措即冰湖。注意去大本营的路岔道很多,我当时和别人一起请了向导带路。乃钦拉措海拔3900米。 - 第9日:上雨崩村-西当温泉(徒步) ¥10,西当温泉-飞来寺 ¥20,飞来寺(食宿) ¥50
- 第10日:飞来寺-芒康(汽车) ¥85,芒康(食宿) ¥30
翻越海拔4239米的红拉山口,山口附近可看到西面一串非常漂亮的雪山。芒康治安据说不太好。 - 第11日:芒康-邦达(汽车) ¥90,邦达(食宿) ¥35
路上经过川藏公路第二高的东达山口(海拔5098米)。冬天在邦达你会明白什么叫做“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 - 第12日:邦达-然乌(汽车) ¥100,然乌(食宿) ¥45
如果你可以说服司机卖你中途票,则只用 ¥72。路上可经过著名的怒江七十二拐或称九十九道弯。 - 第13日:然乌-来古-瓦拉(拼车) ¥300
来古是个只要能去就一定要去的地方,但请别把内地的恶习带到那里。那是西藏主要旅游线上为数不多的依然纯洁的地方。来古门票 ¥25,但冬季不一定收费。 - 第14日:瓦拉-米堆-波密(拼车) ¥25,波密(食宿) ¥25
米堆冰川 ¥25,米堆村被旅游业毒害得很重,要注意强行讨钱的小孩。这一路,尤其感谢司机兼向导四郎大叔,以及他的家人。 - 第15日:波密-八一(汽车) ¥110,八一(食宿) ¥30
有时间的话不妨在波密多呆几天,附近有些徒步线路据说很不错。波密到八一的公路经过著名的通麦天险。在海拔4561米的色季拉山口记得要司机停车,运气好可看到南迦巴瓦峰群峦。 - 第16日:八一-派(汽车) ¥50,门票 ¥75,派-直白(徒步、蹭车),直白(食宿) ¥70
感谢顺带载我一程的兄弟客栈的老板,以及友善的巴青农庄的老板。 - 第17日:直白-加拉(徒步),加拉(食宿) ¥50
加拉是大峡谷无人区前的最后一村。地理爱好者不可不去。 - 第18日:加拉-直白(徒步)
直白虽然已经被开发,但感觉当地人仍然很淳朴。风景也特别漂亮。 - 第19日:直白-派(徒步),派-米林(汽车) ¥35,米林(食宿) ¥30
- 第20日:米林-朗县(汽车) ¥70,朗县(食) ¥5,朗县-山南(租车) ¥175,山南(宿) ¥10
没去拉姆拉措是个大遗憾。 - 第21日:山南-日喀则(汽车) ¥80,日喀则 ¥60
除了经过雅鲁藏布江一段之外,这段的风景堪称枯燥无味。日喀则可去逛扎什伦布寺。 - 第22日:日喀则-白坝(汽车) ¥70,白坝-扎西宗-绒布寺(徒步/蹭车/租车) ¥250,门票 ¥180,食宿 ¥50
夏天从白坝到绒布寺这段比较容易走过去。冬天的话,祈求RP吧。从白坝到扎西宗路上经过海拔5213米的庞拉山口,运气好可同时看到5座8000米以上的雪山,十分神圣。 - 第23日:绒布寺-珠峰大本营-绒布寺-扎西宗-白坝(徒步/蹭车/租车) ¥250,白坝(食宿) ¥30
冬天在大本营一带要注意落石。特别感谢某位当地领导让我蹭车下山。 - 第24日:白坝-日喀则(汽车) ¥70,日喀则-江孜(拼车) ¥25,江孜(食宿) ¥30
白坝到日喀则路上经过海拔5256米的嘉措拉山口,藏族同胞有开窗往外撒经符的习惯。江孜的宗山城堡可以看一下,城堡下面有个小村落也很有特色。 - 第25日:江孜-羊卓雍错-拉萨(汽车) ¥80,拉萨(食宿) ¥30
江孜到拉萨的车路上会近距离经过卡诺拉冰川以及羊卓雍错,堪称景观大道。 - 第26日:拉萨(食宿) ¥30
- 第27日:拉萨 ¥95
布达拉宫转经,罗布林卡 ¥60。走完前面的线路之后,你会为拉萨扼腕叹息,然后就会明白为什么许多驴友说“不要去拉萨”了。不过,日出前跟着藏民一起涌向布达拉宫的感觉依然神圣。白天就呆在旅舍吧。 - 第28日:拉萨-兰州(T28次/硬卧) ¥410,食 ¥10
沿途可看青藏高原风光及青海湖。 - 第29日:兰州(食、交通) ¥45
想去看看甘肃省博物馆,可惜正好关门了。 - 第30日:兰州-广州(CZ3206/飞机) ¥350
春季三叶草计划
主要途径地点:洛阳、西安、银川、呼和浩特、壶口瀑布、平遥、太原、天津、北京、泰山、青岛、曲阜、上海
行程:2010年4月15日-2010年5月6日,共22日,累计10100公里
正线:南阳(洛阳)-上海(8100公里)
总支出:~¥2835(正线 ~¥2355)
- 第1日:广州-洛阳(K648次/硬座) ¥120
- 第2日:白马寺 ¥25,食宿交通 ¥65
如果不是因为正好有许多桃花,白马寺其实没什么好逛的。 - 第3日:龙门石窟 ¥60,国家牡丹园 ¥20,食宿交通 ¥55
古墓博物馆也可以逛逛。夜里胆子足够大的话,可以去鼓楼转转,很有鬼片的感觉。 - 第4日:洛阳-西安(1161次/硬卧) ¥95,西安 ¥55,西安-银川(2585次/硬卧) ¥175
上次在西安没看成碑林,这次补上。 - 第5日:银川 ¥25,银川-呼和浩特(K886次/硬座) ¥55
正好星期一,没看成银川西塔。银川到呼和浩特路上会经过乌海,可能是中国污染最重的地方。 - 第6日:大昭寺,呼和浩特-临汾(1674次/硬卧) ¥135
感谢Levy、薇子,以及呼和浩特各位同好的热情招待! - 第7日:壶口瀑布 ¥170,临汾-平遥(1486次/无座) ¥20,平遥 ¥30
临汾至壶口 ¥40,壶口瀑布 ¥45,壶口至吉县 ¥10,吉县至临汾 ¥30,临汾交通 ¥10,食 ¥5;平遥:宿 ¥30。感谢壶口瀑布景区某位免费送我的工作人员。另外,我这天运气是非常好,一般情况下坐大众交通,基本是很难在一天内在临汾到壶口瀑布之间来回并赶上去平遥的末班火车的。 - 第8日:平遥 ¥50
白天呆旅舍,晚上出来逛。否则会觉得很俗气和乏味。 - 第9日:平遥 ¥10,平遥-太原(4626次/无座) ¥15,太原-天津(2610次/硬卧) ¥95
感谢太原各位同好的热情招待。 - 第10日:天津 ¥5,天津-北京(C2092次/城际) ¥0,北京 ¥40
感谢天津诸位同好的热情招待,以及老友熏鱼送的去北京的城际票。 - 第11日:北京 ¥50
- 第12日:北京 ¥40
感谢北京诸位同好,以及家姝、Eting的热情招待。 - 第13日:北京 ¥10,北京-泰山(T31次/无座) ¥80,泰安 ¥30
- 第14日:泰山 ¥155
泰山可以前山上后山下,风景完全不同,而且后山我没碰到一个人(但有景区小路)。注意下山时间不要太晚以免没有公交车回泰安。 - 第15日:泰安-青岛(1114次/无座) ¥60,青岛 ¥50
八大关、栈桥公园、市区。春天的青岛很美。 - 第16日:青岛-日照(汽车) ¥55,日照 ¥40,日照-曲阜(K8282次/硬座) ¥45,曲阜 ¥45
感谢日照小C同学的热情接待。 - 第17日:曲阜 ¥90,兖州-上海(2581次/硬卧) ¥185
曲阜可买孔府孔庙孔林的联票,¥75。 - 第18日:上海 ¥70
- 第19日:上海 ¥80
- 第20日:上海 ¥70
感谢YCY、汤版、胡小朋友和点点的热情招待。尤其感谢胡小朋友请我看世博! - 第21日:上海-广州(K511次/硬卧) ¥345,食 ¥15
- 第22日:上海-广州(K511次/硬卧)
印封计划
主要途径地点:大连、沈阳、吉林、哈尔滨、漠河、室韦、满洲里、阿尔山、北京
行程:2011年1月5日-2011年1月25日,共21日,累计11750公里
正线:大连-北京(5450公里)
总支出:~¥3615(正线 ~¥2430)
- 第1日:广州-杭州(FM9352/飞机) ¥280,杭州(交通) ¥5,杭州-上海(G7322) ¥80,上海(宿、交通) ¥90
纯粹是看朋友加上蹭便宜机票的。感谢YC和点点的热情招待! - 第2日:上海-大连(CZ6534/飞机) ¥300,大连(食宿交通) ¥45
- 第3日:大连 ¥5,大连-沈阳(2219次/无座) ¥30
赶上好天气的老虎滩日出是很漂亮的。感谢胡老师的热情招待! - 第4日:沈阳(八大部、沈阳站、故宫、北陵) ¥10
- 中山广场值得一逛。感谢皮侠客一家、老鬼、老余等诸位沈阳同好的热情招待!
- 第5日:沈阳-吉林(K77次/硬卧) ¥120,吉林 ¥110,吉林-长春(K7388次/硬座) ¥15,长春 ¥5,长春-哈尔滨(2705次/软座) ¥35,哈尔滨(宿) ¥20
一定要注意看雾凇的丰满和吉林的丰满区不是一个地方。不过市政府前的雾凇也是很好看的。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去看看吉林西站,这是民国时代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火车站,和现在铺天盖地的沙龙式火车站很不一样。吉林陨石博物馆 ¥80。长春旧八大部在轻轨湖西路一带,可坐轻轨去那里再转车。 - 第6日:哈尔滨 ¥20
中央大街、松花江、圣索菲亚大教堂、天文馆,宿 ¥20。感谢浣熊等多位黑龙江同好的热情招待! - 第7日:哈尔滨-齐齐哈尔(T5001次/硬座) ¥50,齐齐哈尔-图强(6245次/硬卧) ¥120,食 ¥15
这样转车的话,比从哈尔滨直接坐快车要便宜,而且坐慢车更有意思。在冬天的话,路上会经停很多个积雪覆盖的没什么人的小站,有味道。 - 第8日:图强-乌苏里-大草甸子(租车) ¥450,食宿 ¥40
中国最北点可不是冒牌的北极村,而是乌苏里,不信你自己查查地图。不过不租车的话不太好去到。 - 第9日:大草甸子-图强(租车),食宿 ¥50
- 第10日:图强-木石神山-不冻泉-九曲十八弯-漠河(徒步/租车),漠河 ¥50
漠河高级中学的建筑有特色的,就在松苑附近。这几日的旅行,感谢搭档于小朋友以及司机兼向导北方大哥! - 第11日:漠河-满归(租车) ¥300,满归-根河(4182次/硬座) ¥15,根河(食宿) ¥25
冬天去这一带要做好班车停开的心理准备。 - 第12日:根河-莫尔道嘎(6269次/硬座) ¥10,莫尔道嘎(食) ¥20,莫尔道嘎-室韦(拼车) ¥125,室韦(食宿) ¥45
根河到莫尔道嘎的铁路是林场线,穿过大兴安岭地区目前唯一一片保护良好的原始森林,堪称景观线路。 - 第13日:室韦-临江屯(徒步),临江屯(食宿) ¥100
这一带冬天很幽静,全无夏天驴友说的喧嚣味。室韦到临江约11公里,走得快的话不到3小时就到了。可以慢慢走,欣赏额尔古纳河风光。 - 第14日:临江屯
- 第15日:临江屯-室韦(徒步),室韦(食宿) ¥40
- 第16日:室韦-额尔古纳(汽车) ¥35,额尔古纳-呼伦贝尔(汽车) ¥25,呼伦贝尔-满洲里(汽车) ¥50,食 ¥15,满洲里 ¥20
这一带在夏天是一望无际的草原,但在冬天景色很是枯燥。 - 第17日:满洲里-阿尔山(汽车) ¥90,阿尔山 ¥80
阿尔山即使在市区转转以及去爬爬东山也是很有味道的。 - 第18日:阿尔山-通辽(4324次/硬座) ¥40,通辽-北京(1458次/硬卧) ¥185,食 ¥20
- 第19日:北京(食、交通) ¥25,北京-武汉(Z37次/硬卧) ¥260
- 第20日:武汉-长沙(1803次/硬座) ¥50,长沙 ¥5,长沙-广州(T235次/硬卧) ¥90
长沙:湖南省博物馆,岳麓山,橘子洲。感谢家姝的热情招待! - 第21日:长沙-广州(T235次/硬卧)
注:以上的收支均近似至半整十。不排除局部有漏记、误记的情况,但数目总体上是准确的。
借这里再次向旅途中曾帮助和关心过我的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
“环游中华”行动完成90天纪念暨纪念明信片公布仪式
Apr 12th
亦序亦跋
2011年1月12日,我到达了黑龙江畔的乌苏里,在这中国最北的角落宣布历时十二年的“环游中华”行动正式完成。这纪念性的时刻,到今天——2011年4月12日——刚好90天了。我想今天是一个合适的日子,为“环游中华”这一儿时的梦想做一个小小的回顾和总结。或许这能鼓励所有揣怀梦想的朋友勇敢地迈出自己的第一步吧。
说是“环游中华”,显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我知道,以我那有限长度的足迹,比我走得更长更远的大有人在。即便不如此,从旅途中倏然而至的奇妙的云和雨,到歇脚时遇到的无数奇妙的人和事,从喜马拉雅的皑皑白雪到华夏古都的巍巍城墙,也都无不让你从心底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故事是听不完的,世界也是游不完的。但对我自己来说,从儿时成天捧着个地图遐想,到现在可以称自己“去过一些地方了”,这一过程总让人很难抑制住激动和兴奋。我想,我能够为自己保留一份独特的成就感。
为什么要去旅行?起码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或许,一开始的时候总会带有点自我炫耀的成分。遥远的土地,神秘的地名,有趣的故事,漂亮的照片,这些在朋友圈里总会能吸引不少眼球。我不否认这一点,因为我也很爱和朋友们讲旅途中的趣事,也很喜欢在秀照片的时候听到“哇”声一片。但,走过一些地方之后,随着最开始的梦想一点一点地成为现实,旅行会带给你一种新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无法拿来炫耀的,只能留给自己慢慢品味。旅行能改变一个人,因为这是唯一一种能让人与最广大的世界接触的方式。世界的美丽与奇妙,远远超出人的想象之外,也无法用任何词汇来描述。我深信,通过一步一步地实现那个最初仅停留在地图上的梦想,亲眼目睹伟大的一切,体会宇宙的广袤,是生命价值的最好体现。这便是四处旅行给人最珍贵的礼物。
在我迈出“环游中华”行动的第一步之前,我就熟知英国登山家马洛里以及他那句出名的“山在那里”。我不妨和大家分享他的另一段话。在对“生命的意义”和“梦想的价值”这一对曾困扰了无数人的大问题上,我很赞同马洛里的观点。
The first question you will ask and which I must try to answer is this, 'what is the use of climbing Mount Everest?' and my answer at once must be, 'It is no use'. There is not the slightest prospect of any gain whatsoever. Oh, we may learn a little about the behaviour of the human body at high altitudes, and possibly medical men may turn our observation to some account for the purposes of aviation. But otherwise nothing will come of it. We shall not bring back a single bit of gold or silver, not a gem, nor any coal or iron. We shall not find a single foot of earth that can be planted with crops to raise food. It's no use. So, if you cannot understand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in man which responds to the challenge of this mountain and goes out to meet it, that the struggle is the struggle of life itself upward and forever upward, then you won't see why we go. What we get from this adventure is just sheer joy. And joy is, after all, the end of life. We do not live to eat and make money. We eat and make money to be able to enjoy life. That is what life means and what life is for.
—— George Leigh Mallory (1886-1924)
北美洲最高峰——海拔6194米的麦金利山脚下的林区办公室,对上述段落又作了一个微妙的注解:
IF YOU HAVE TO ASK THE QUESTION, YOU WON'T UNDERSTAND THE ANSWER.
我以为,这个注解对已经不再有梦想的、以及怀疑梦想价值的人,大概都是适用的。
“环游中华”纪念明信片
好了,发了一通感慨之后,我们切入正题。为了纪念这一梦想的实现,按照原先的设想,我自己做了一套“环游中华”纪念明信片。这一套明信片一共60张,每一张都和其他照片不一样。出去前10张预留给亲戚之外,另外50张将寄给与“环游中华”各次旅行直接相关者,如旅行中新结识的朋友、曾在旅途中招待我的老朋友等等,以便表示对他们的谢意;另有若干张是作为“印封”之旅“抢沙发”活动的赠送明信片。
除去送给自己的那张明信片以外,另外59张明信片背面都来自于旅行中拍摄的照片。每张照片都经过仔细挑选,照片的风格和内容也随着收件人不同而不同。左上角是明信片的编号以及名称。对于那50张明信片而言,编号一般是按照时间排序的(即:和我和收件人的关系无关);右下角写着“环游中华行动纪念明信片”;左下角或右上角是水印的中华图案,以及用红点点标出的照片拍摄地点。明信片正面左下角则摘选了照片拍摄当日,《游记》里的一句话。对于寄往国内的明信片,正面是带有兔子风格的图案(因为“环游中华”行动的起止年都是兔年)。
以下我只公布送给自己的2号明信片。与另外59张明信片不同,这张明信片的背面不是旅行中拍摄的照片,而是一张2020年广州的地铁规划图,标题是“欢迎乘坐广州地铁”——这是多数远征开拔以及快要回到家时听到的一句话。图案的设计参考了“新世纪列车”同学的2020年广州·佛山地铁规划图以及“第四巴士”同学的广州地铁徽标,特此感谢。
这套明信片将在最近几天送交工厂印刷。原来的安排是“在今春漠河积雪化尽之前寄出”,我想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因为明信片数量有限,做不到各位朋友人手一份,为了弥补这份愧疚感,我很乐意让各位以此为借口前来蹭饭,各位要把握机会啦。
“环游中华”行动总结暨攻略
且待下回分解(因为整理那些资料的工作量比预想的要大太多了)。
告别长发回归短发
Mar 21st
要准备折腾和出国相关的各种各样的事情了。于是挑选了3月21日这个黄道吉日(春分日,天文学上来说的确是个“黄道”吉日),把留了18个月的头发剪了。这次空前绝后地留的长发,经历了纵贯青藏高原之旅、“春季三叶草”22日12省市之旅、大学毕业、“缺失之戒”西南急行,环游中华行动大结局——东北“印封”之旅,以及抵达中国大陆最北最南点等几个重大事件,可以说颇有意义。按照老惯例,分别在3月20日和21日举行两场音乐会告别之:
告别长发音乐会
2011年3月20日20:00 @ 蓝殿
Johann Sebastian Bach - The Partita No. 3 in E major, BWV 1006
- Preludio
- Loure
- Gavotte en Rondeau
- Menuets
- Bourrée
- Giga
回归短发音乐会
2011年3月21日20:00 @ 蓝殿
Johann Sebastian Bach -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
- Prelude
- Allemande
- Courante
- Sarabande
- Minuets
- Gigue
最新评论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