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rshan
  • 首页 Home
  • 相册 Album
    • 天文 Astro
    • 旅行 Travel
    • 生活 Life
    • 幽默影像 Humorous Pics
  • 百宝箱 Resource
    • 我要看极光
      • 极光监测与预报(自动更新)
      • 中国极光观测指南
    • 一起去看流星雨
      • 流星雨观测指南
      • 全年流星雨活动档案
    • 下次日全食啥时候?
    • 我的星座在哪里?
    • 今天空气真的“优良”吗?
    • 星闻星语
  • 关于 About

消失的太阳,消失的地平线

Jul 19th

@叶夜速写 | 745次浏览(views)

6条评论(comments)

  我最后决定到传说中的香格里拉一试运气了。

  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 一个传奇而美丽的地方,在海拔4100米的顶贡草原观赏4分33秒的黑太阳,壮丽程度可能仅次于在子梅山口观赏神山米娅了。

  大自然的千变万化让我捉摸不透。决定去香格里拉,并非能神机妙算,一瞥气象万千之奥秘,而仅仅基于那一带有“太阳谷”的美名而已。

  逐日的各位好运吧。

大致行程:19日广州-昆明;20日昆明-大理-丽江-中甸,承蒙赵婉君同学说要请我品尝当地普洱茶;21日中甸-得荣-茨巫乡-顶贡草原扎营;22日观测日全食,下撤至中甸转丽江,夜飞重庆;23日重庆-上海,参加国际彗星研讨会;24日任由胡胡、点点等人鱼肉;25日上海-广州。

香格里拉, 日全食

日全食综合气象功课

Jul 17th

@学而时习 | 588次浏览(views)

1条评论(comment)

  虾说,“忙是心亡。”所以我一直喜欢说我过得充实。但这几天确实给日食天气压得有点喘不过气了。从早到晚,天气分析,数据处理,预报…… 只有在火车上安稳睡了一觉。特别是知道好多人要根据我的预报来决定行程的时候,觉得自己责任重大。不过,人经常有点压力是件好事,何况这也是我乐意这么干的。

  闲话不多说了。今年天气不太乐观,我也觉得很棘手,于是决定根据现在已经比较准确的形势场预报,把2004-2008年类似形势场的天气资料全部调出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之所以说简单,是因为时间不太够了—— 今天还要回复N封天气咨询和讨论的邮件,和远道而来的Randy喝杯茶,要处理数据,要做预报,可是我还没决定去哪里看呢!器材也没准备,总装测试就更不用说了,可我明天下午就要出发了。一件一件来,叶子还是经过很多次考验的!

  简单说一下用到的资料:HKO地面分析,RA500百帕高度场,若干颗静止卫星资料,还有MODIS的高分辨率资料研究贡嘎山和顶贡草原的天气。场景设定:副高正在减弱东退,华中有西风槽或者切变线活动。

2004年7月6日

  副高偏强,588线到琉球群岛一带,华中有一南北向深槽。长江中下游地区基本不行,四川盆地晴,贡嘎山多云间晴,顶贡估测为多云间晴。

2005年7月22日

  华中为一热带气旋减弱以后的低压区,黄海上空有一切断的588高压。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少云间多云的天气,长江口少云,贡嘎山多云间阴,顶贡在极低分辨率的全球图上估测应为多云有阳光。

2006年7月16日

  这一次是副高在加强西伸的过程中,华中是一个热带气旋减弱以后的残余。重庆以东为大片浓密低云覆盖,以西基本大晴,100E 30N附近地面有一弱高,700百帕为一弱的反气旋(这应该与东部的低压有关)。这一年副高偏强,主体588线到华东沿海,而且河套地区居然还有一个588以上的切断高压。

2007年7月8-9日

  8日:和设定场景接近,不过锋面和副高都要强一些,锋面恰好横贯全食带。长江中下游有一半好天(几乎以中心线为界,以北是深厚的锋面云系),不过这应该是因为副高较强的缘故;顶贡晴间多云,贡嘎山多云间阴有阳光。

  9日:更接近了,不过锋面可能比今年报的要强,副高强度差不多。全食带几乎全部阴天,有安徽(?来不及导入GE看了)南部一丁点地方晴天。贡嘎山阴天,顶贡多云,位于700百帕低压环流内。

  这一年RA偏强,588线到华东沿海了。同时,从这一年开始,顶贡草原的MODIS资料可用。

2008年7月8日

  这年比较诡异,地面图上西太老有一个大低压,好不容易找到这一天勉强有点算。不过副高主体非常弱,华中有个低压,但在华中北部还有一个不算弱的脊。结果很让人惊讶:南京到成都阴天,南京以东少云,西南地区大部分居然是大晴!地面有一弱高压,且700百帕为一反气旋环流。我好奇地看了一下RA,原来是阿拉伯海高压偏东,而且当年西太副高其实也偏西,只是地面图上没有反映而已。

  总结:基本没有和今年比较类似的情况。2004年从理论上来分析最接近(弱厄尔尼诺),但似乎没有发现副高特别偏弱的情形。香格里拉地区的天气似乎与500百帕高度场关联不是特别大,700百帕环流最主要,地面形势次之。

顶贡, 香格里拉, 贡嘎, 气象, 日全食

顶贡草原气象功课·一

Jul 13th

@学而时习 | 429次浏览(views)

1条评论(comment)

  顶贡草原位于四川省得荣县北约50公里,海拔介于4000-5000米之间,年平均降雨量不足500毫米,从卫星地图上来看表现为大片草甸。本次日全食平均全食时长约4分30秒。本课将先就今年进入7月以来该区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

2009年7月1日

  Aqua 0645Z显示顶贡草原为晴间少云,对日全食有较小影响,但周边地区云量较多;MTSAT-1R影像显示日间基本维持多云的天气。KMA500百帕高度场分析显示一道高空浅槽横贯云南和贵州中部,西南地区位于584线内;700百帕高度场上位于低压槽附近,且湿度场上有利于降水。

2009年7月2日

  Terra 0415Z显示顶贡草原为晴间多云,方圆50公里内有大约70%的晴朗区,MTSAT-1R的影像显示0100Z的天气似乎略好一点。KMA 500百帕高度场分析上显示该区接近584线边缘,700百帕湿度场上有利降水,但地面为一弱高压。

2009年7月3日

  Aqua 0635Z显示顶贡草原为多云间晴,方圆50公里内大约有40%的晴朗区,且云呈条状分布;MTSAT-1R的影像显示全天天气接近且较前一日好,梅雨锋位于江南地区。KMA 500百帕高度场分析显示该区接近584线边缘,700百帕湿度场上有利降水,地面没有明显结构。另外这几天青藏高压都很弱,一个很不明显的脊线在25N附近摆动。

2009年7月4日

  Aqua 0715Z和Terra 0400Z的影像均显示顶贡草原为晴,但有类似卷云之物南北斜穿,但MTSAT-1R显示早上天气似乎不佳。KMA 500百帕高度场分析显示该区略位于584线外,但出于槽后脊前的有利位置,700百帕湿度场有利降水。

2009年7月5日

  Aqua 0620Z的影像显示顶贡草原为少云,但Terra 0445Z则显示为大致多云,MTSAT-1R的影像表明早晨云更厚。700百帕上位于槽后脊前的位置,湿度场有利降水,500百帕584线推进到35N,地面上有一弱高压。另外,青藏高压开始加强。

2009年7月6日

  Aqua 0705Z显示顶贡草原为多云间少云;Terra 0350Z的云量稍多。但都可以勉强进行日全食观测。500百帕584线推进到45N,588线推进到华东地区;700百帕上特征不明显,但降雨条件适合。

2009年7月7日

  Aqua 0610Z显示顶贡草原为多云间晴,但有显著高云;Terra 0430Z显示顶贡草原为多云。500百帕上高压脊加强西伸并控制这一地区,700百帕上则位于两个低压之间,且湿度场对降水有利。

2009年7月8日

  Aqua 0650Z显示顶贡草原为少云,Terra 0335Z显示顶贡草原为大致多云,但得荣附近为少云。500百帕高度场上接近一西风槽底部,700百帕上则为一槽,湿度场有利降水。

2009年7月9日

  Terra 0420Z显示顶贡草原为多云;MTSAT-1R显示日间天气变化不大。500百帕等高线分析显示西太副高很强,588线西脊点接近105E;700百帕上似乎受印度低压控制,湿度场有利降水。

2009年7月11日

  Aqua 0720Z显示顶贡草原为大致多云可见阳光,Terra在04-05Z(因故无法确定)之间的影像结论相同,但云量略少一些。副高维持强势,但比前日稍弱;700百帕上处在一个低压槽的控制之下。

2009年7月12日

  Aqua 0625Z显示顶贡草原为大致多云但可见阳光,可以勉强观测日全食。500百帕上位于西风槽前,700百帕上也有一个低压槽,湿度场有利降水。

  小结:顶贡草原的天气虽然明显比贡嘎山好,但是也难报得多。总体趋势似乎与副高强度/长江中下游的天气有反相关的关系(但对应程度并不明显)。下午的天气似乎比上午好,而且金沙江河谷地区晴天概率更高。

天气, 顶贡草原, 日全食

贡嘎山气象功课·三

Jul 11th

@学而时习 | 472次浏览(views)

0条评论(comment)

  我从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西南山地分中心得到一批贡嘎山气象站(位于贡嘎山东坡磨西镇附近)的观测数据,其中有2000-2003年观测员的观测日记,有“日面状况”一项。2000年的数据似乎有问题,不能使用;下面挑出2001-2003年7月份的典型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2001年7月12-16日,贡嘎山连续大晴

  9-12日,贡嘎山阴天,偶有小雨,NCEP资料上显示印度东部有一个高空低涡,但贡嘎山地区在高空和地面都没有明显结构,850百帕相对湿度约95%,13-15日的NCEP资料显示一道强脊从西南地区伸向东北,584线达到河套地区,地面上有一个约1011百帕的高压控制,850百帕湿度场上相对湿度约70-80%。与此同时,西太副高脊线呈东北-西南向(和今年的预报很相似),高空槽从广西延伸到渤海,GMS-5的红外云图显示沪宁杭一带为云覆盖,华中和西南天气很好。17-19日,贡嘎山转阴天,热带气旋在北部湾附近登陆,850百帕湿度场上相对湿度约95%。但奇怪的是地面上反而有一个弱高压。

2001年7月26-31日,贡嘎山阴雨

  23-25日贡嘎山多云间阴,但看日偏食还是可以的。NCEP资料显示584线越过北纬35度,但贡嘎山附近没有明显结构;850百帕湿度场的相对湿度为85-90%,地面图上没有明显结构。26-31日的NCEP资料显示584线接近北纬40度,但地面上贡嘎山位于一个低压的南面,850百帕湿度场上空气接近饱和。588线接近上海,GMS-5的红外云图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天气大体晴好。

2002年7月11-16日,贡嘎山少云

  11-16日的NCEP平均资料显示584线最北超过北纬40度,贡嘎山以及广大华中地区被一个较强的西太平洋断裂高压控制(由一个热带气旋切断),GMS-5云图显示长江流域几乎全境大晴。不过,850百帕湿度场上来看,贡嘎山上空相对湿度约85%,地面图上有一个约1009百帕的弱高压控制。

2002年7月22-31日,贡嘎山连续阴雨

  584线位于北纬30度,但一道深槽贯穿华北直达西南,使得贡嘎山位于槽前。副高被一个热带气旋推到日本,脊线再次呈东北-西南向,GMS-5云图显示长江口为晴天,南京以西为梅雨锋覆盖。贡嘎山上空850百帕湿度场接近饱和,且地面图上有一个显著的低压。

2003年7月4-8日,贡嘎山在明显雨期来临前的交替时期

  584线位于北纬30度,东经90度上空有高空槽发展,从华北到华中上空有一道浅槽。副高脊较正常,850百帕相对湿度90-95%之间,地面图上是在一个高压脊附近。GOES-9云图上可以看到略断裂的梅雨锋云带,长江流域地区阴晴相间。

2003年7月19-25日,贡嘎山云量较多但无雨

  584线位于北纬35度,陕西附近有一浅的高空槽。850百帕相对湿度略高于90%,地面上位于高压脊附近。GOES-9云图显示武汉以东为晴间少云的天气,武汉以西为多云,但应该不影响日偏食的观测。

  总结:以上分析表明,贡嘎山处在584线以内或者地面是否为高压控制并不是天晴的唯一条件,一般来说也满足槽前槽后的阴晴关系,同时850百帕相对湿度是判断贡嘎山晴天概率的重要指标,一般80%以下则可以观测日全食,90%以上则日偏食也很难观测。另外,贡嘎山的天气和长江中下游的天气似乎并没有明显关系。

天气, 贡嘎山
国家大剧院北入口

国家大剧院特内里费交响乐团音乐会听后感

Jul 10th

@天籁之音 | 2,169次浏览(views)

5条评论(comments)

国家大剧院北入口/全景

国家大剧院北入口/全景

国家大剧院/全景

国家大剧院/全景

国家大剧院/全景

国家大剧院/全景

  以前每次来北京必看升旗,现在来北京则要到国家大剧院欣赏音乐会。第一次光临“巨蛋”便是欣赏“世界第一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出,尽管我对听众的质量颇有微词,但这次音乐会给我的印象仍然非常深刻。这次来北京,我又跑到国家大剧院,看了一下演出安排,买了特内里费交响乐团和深圳交响乐团的三场音乐会的票,凭着六折优惠的便利,一共只花了一百零八大洋,连售票员都说“你看人家一张票就一千多,你三张票才一百多”,心里自然是美滋滋的。

  特内里费交响乐团以前自然是闻所未闻,虽号称“西班牙最好的交响乐团”,具体质量如何暂时还要打一个问号;指挥吕嘉以前也没听说过,不过介绍里说他是“第一位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中国指挥家”,而且“灌录了门德尔松的全套作品”,看来可是牛人。不管怎么说,先看看曲目单吧。

Tenerife Symphony Orchestra | Lü Jia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1. 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

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2. Tod und Verklärung, op. 24; Death and Transfiguration
3. Till Eulenspiegels lustige Streiche, op. 28; Till Eulenspiegel's Merry Pranks

Maurice Ravel (1875-1937)
4. La Valse

  这次我坐在二楼侧面,可以从侧面看到指挥。音乐厅这次也没有高朋满座,大约有十分之一的位置空着。上半场只有一首曲:贝五,或者用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命运交响曲”。吕嘉对开始那几个“命运的敲门”的处理让人眼前一亮:他将两个乐句不断开地奏出,让人有一种压不过气来的感觉。可惜开始还没有五十个小节,圆号就一连爆了两个音,让我很倒胃口,这就是所谓西班牙第一乐团?还好,后来这证明只是乐队还没进入状态的表现。可惜开始的状态也太差了一点,某种程度上甚至连国内二流乐团都不如。

从我坐的位置俯瞰音乐厅/全景

从我坐的位置俯瞰音乐厅/全景

  吕嘉的处理有点像卡拉扬,速度稍快。不过他却很老练地把握节奏,不像老卡似乎老是赶火车一样。乐团也很整齐地跟随着指挥的节奏,所以虽然我听出不少瑕疵,但至少还明白这不是乐团真正的功力。

  再感叹一下音乐厅,第一乐章用2个f的强度演奏的时候我还能听到指挥翻乐谱的声音,一个f的时候还能听到几十米外一层有人窃窃私语的声音。今晚的听众比上次听维也纳爱乐的水平高,虽然上半场还是有点小打小闹。第一乐章结束的时候刚开始鸦雀无声,但后来还是有人“不自觉”地鼓起掌来。但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的转接处,大家都很自觉。吕嘉刻意把第三乐章压得比平均值慢很多,以便让末尾衔接第四乐章的大爆发更有感染力。这的确很妙!当小提由flat E到E的转换后,定音鼓伴随着铜管奏出那胜利的三个三度时,我简直想从二楼直接跳下去。不过,论力度,恐怕还是老卡在行。如果我也能在金色大厅或者什么地方,听老卡指挥柏林爱乐或者芝加哥交响,可能我就真跳下去了。特内里费交响乐团在这短短的20几个小节(我没看过总谱—— 应该是吧?),表现出的强度和力度的变换,很好的展现了乐团的功力。

  演奏完“命运”,吕嘉擦了擦汗。观众掌声如潮,他一连谢幕了三次。

  下半场人又少了一些,不过走的都是那些耳朵粗糙的听众,所以下半场气氛更好了。——不,应该说,基本是我想象中“世界一流”的音乐厅氛围!下半场只演奏两首作品,理查·施特劳斯的《死与净化》和《蒂尔的恶作剧》。演奏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需要不小的功力,——应该说浪漫主义之后的作曲家都很喜欢这样刁难演奏者。我和盼盼一起合德彪西或者拉威尔(完全没拉过的曲子),到了最后大家完全不知道拉到什么地方去了,但反正没听过,所以也感觉似乎也是那么回事,不像古典主义的作曲家一样,处处和谐,慢了1/4小节都知道。死与净化我以前没深究过,乍听上去感觉还行。蒂尔的恶作剧我还算熟。整体上来看,乐队整齐,吕嘉也很有作品嗅觉,但总觉得什么小地方感觉不太舒服—— 比如开始圆号的旋律吧,很好,他没有再爆音了,可是怎么听起来这个调皮的蒂尔有点少年老成的样子呢?“调皮的老顽童”可不应该是这样子的。听了世界二流,才知道世界一流的维也纳爱乐是多么强大了!另外,第一小提的那把琴音色好甘醇啊,听起来有中提的味道了。吕嘉的水平似乎的确可以去指挥芝加哥交响,但特内里费也不至于在他下面太多。

  听众的感觉被完全调动起来了,我觉得今天的听众,水平的确高,每首曲下来吕嘉都要谢幕好几次,吕嘉让乐手起来谢幕的时候听众也报以热烈掌声。最后加演一首拉威尔的《圆舞曲》(应该是拉威尔的吧?我没听过),这首曲的节奏变化也颇有贡嘎山的幅度那么大,但特内里费乐团表现得很好。音乐会结束,观众向指挥和乐团长时间起立鼓掌致敬,这在国内也不多见。

  简而言之,特内里费乐团的确可以算世界级的二流乐团,但小毛病不少,特别是演奏那些表现细致的作品时,经不起灵敏的耳朵的推敲。吕嘉对乐曲的处理以及掌控能力,让人满意,值得一听。

国家大剧院北入口
国家大剧院北入口
仰望
仰望
从巨蛋内部向外窥视
从巨蛋内部向外窥视

平台
平台
隧道
隧道
国家大剧院北入口/全景
国家大剧院北入口/全景

国家大剧院/全景
国家大剧院/全景
国家大剧院/全景
国家大剧院/全景
从我坐的位置俯瞰音乐厅/全景
从我坐的位置俯瞰音乐厅/全景


吕嘉, 国家大剧院, 特内里费交响乐团

贡嘎山气象功课·二

Jul 9th

@学而时习 | 422次浏览(views)

0条评论(comment)

2009年7月4日的贡嘎山

  MODIS Terra 0400Z的图像显示子梅垭口为多云,贡嘎山附近有发展较深的对流云,但日面可见,周边地区以日全食的标准看到太阳的比例约为10%。Aqua的数据精度不高,故不使用。贡嘎山地区在KMA 500百帕高度图上位于一高空槽附近,584线位于北部湾。地面和850百帕高度场上来看地面附近是一个低压,但水汽供应不算特别充足,降水概率一般。

2009年7月5日的贡嘎山

  MODIS Aqua 0620Z的图像上显示子梅垭口为晴间多云,太阳时隐时现,周边地区满足日全食观测标准的比例接近50%,贡嘎山一带有不算强的积云活动。Terra的图像质量甚低,因此不使用。KMA 500百帕高度图上来看,西南低涡位于四川东南,但584线大致横贯云南,且地面为一西太副高脊西伸切断后的高压。850百帕湿度场的降水条件较为适合。这样的天气差不多接近观测日全食的底线。

2009年7月6日的贡嘎山

  MODIS Aqua 0705Z的图像上显示子梅垭口为晴间多云,主要为淡积云;周边地区满足日全食观测标准的比例约60%。Terra 0350Z的图像上同样为晴间多云,贡嘎山方向云量较下午少,且子梅垭口当时能几乎没有遮挡地看到太阳,但周边地区满足日全食观测标准的比例则约为20%。KMA 500百帕高度图上,584线越过北纬35度,贡嘎山地区转受副高脊控制,地面有一高压,但位温图上来看仍有利于降水。

2009年7月7日的贡嘎山

  MODIS Aqua 0610Z的影像显示子梅垭口为大致多云,但日面则勉强可见,周边地区满足日全食观测标准的比例不到20%。Terra 0430Z的影像显示子梅垭口为多云,日面不可见,但周边地区满足日全食观测标准的比例约30%。KMA500百帕高度图上,584线较前一日略有北抬,孟加拉湾有一低压。前一日地面的高压减弱,西南气流有开始活跃的迹象。

2009年7月8日的贡嘎山

  MODIS Aqua 0650Z的影像上显示子梅垭口为多云间晴,日面不可见,但周边地区满足日全食观测标准的比例约75%。Terra 0335Z的影像显示子梅垭口为阴间多云,周边地区满足日全食观测标准的比例约40%。KMA 500百帕高空图上,贡嘎山位于584线附近,且东北方向有较大的低空槽活跃,适宜降水。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一课将对2001-2003年精细气象观测资料中提取出来的天气范例进行深度分析。

天气, 贡嘎山, 日全食

贡嘎山气象功课·一

Jul 8th

@学而时习 | 696次浏览(views)

2条评论(comments)

  天文就是这么一种东西:成功与否完全靠运气。即使你准备得再充分,没有运气,你也只能认命;当然了,如果你根本就没有准备,那么有运气也没用。我自然祈愿神山贡嘎能让我在7月22日圆一个毕生难求的心愿,但之前还是要做做功课的。于是,从今天开始,我就要好好做功课,研究近期贡嘎山的天气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决定7月22日的去向。日全食天气预报—— 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做的最有挑战性的事情。

  好了,其他的话就不多说了,现在让我们开始第一课的学习。

2009年7月1日的贡嘎山

  MODIS Aqua在0645Z的图像显示子梅垭口为多云,太阳有看见的可能,周围地区晴天的比例约25%;Terra在0330Z的图像结论一致,但晴天比例还要略高一些。KMA500百帕高度场分析显示一道高空浅槽横贯云南和贵州中部,贡嘎山位于槽后;地面分析图上处在两个较强高压之间鞍形场的位置,850hPa水汽图和等位温图上来看均不利于降水形成。云图上显示贡嘎山一带产生局地对流云,但强度不大。该日早些时候天气可能更好一些,但近地面似乎有不少积云,观测日全食有一定困难。

2009年7月2日的贡嘎山

  MODIS Terra 0415Z的图像上显示子梅垭口为多云间阴,看到太阳的概率较小,而Aqua 0550Z的图像则显示贡嘎山附近基本为层云覆盖。KMA500百帕高度场分析显示前一日的高空浅槽已经消失,但贡嘎山位于584线以外。地面分析图上,贡嘎山位于一个低压西侧,850百帕等位温图上位于3K以内,较有利于降水形成。这种情况显然是无法观测的。

2009年7月3日的贡嘎山

  MODIS Aqua 0635Z的图像显示子梅垭口为多云间阴,但看到太阳的概率为中等,因为有相当的云缝,附近地区晴天的比例约为30%。KMA500百帕高度场上看到贵州东部有一高空槽,584线远退于北部湾。850百帕高度分析图上来看,贡嘎山正好位于一低压附近,对于降水较有利。Terra的图像比较有问题,但看起来云量也相当多。无论如何,这样的天气看日全食很冒险。

  好,先下课。明天再来研究接下来几天的天气情况。

天气, 贡嘎山, 日全食
2008年8月1日甘肃金塔日全食,J. Schoppmeyer摄

2009长江大日食

Jul 4th

@观星手记 | 922次浏览(views)

17条评论(comments)

2008年8月1日甘肃金塔日全食,J. Schoppmeyer摄

2008年8月1日甘肃金塔日全食,J. Schoppmeyer摄

  日全食又要来了—— 把握机会。下一次想在中国土地上见到日全食,就要等到2034年了,而且到时还是要在藏北无人区才能观测。有人说流星暴雨、日全食和极光是最壮丽的三种天象,一生不见一次实属可惜,而我很幸运地三种都见过,可以证明这种“故弄玄虚”的说法着实不假。如果说以前“百年难遇”、“千年难遇”的天象几乎都是媒体炒作以外,那这一次他们的确没有说错—— 21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恰好穿过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巧合的事情。所以,把握机会吧。

  尽管现在到日食还有三个星期,可在天文界群体中,“长江大日食”的期待值已经接近沸点了。人们天天都在谈论它:去哪观测?带什么器材?准备情况如何了?等等。我自己就已经做了3个有关日全食的梦了—— 也有不少同好说有同样经历。可惜每次梦都是食甚几乎还没开始,我就给急醒了—— 要么发现自己忘记带东西了,要么发现自己选择的地点不对。总之,满头大汗地起来,看看手机,才确信日全食还没有到来,长舒一口气。这样的紧张,比起高考,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高博说过一句话,“日全食嘛,不过是月亮把太阳全挡住而已。”这恐怕是很多没见过日全食的人的看法。不过,当他们看过日全食视频之后,很大一部分就“中毒”了。我做过若干个日全食讲座,当屏幕上最后一缕日光渐渐消失,光滑的黑太阳与柔和的日冕展现在湛蓝的天际时,或者全食结束,耀眼的阳光伴随着夺目的钻石环重回人间时,台下观众无不啧然起声。太阳和月亮完美相合的壮丽一幕,让人不能不赞叹大自然的精巧与伟大,如同宏伟的神山一般,能让人从心底生出一股对一种高高在上的力量的敬畏之情。

  我承担了一项不太轻松的任务—— 7月22日日全食期间全食区域的天气预报。其实应该说,是我自己找来干的。不过这难道不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吗?人的力量远在自然之下,但却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来认识自然。经过日食的一幕,我可以想象到两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见到太阳突然为黑影所蔽,是何等的惶恐。现在人们根据科学家们的精准预报,从四面八方集聚而来,观赏同一种天象。尽管出发动机或许不同,但本质都是对大自然的一种膜拜。

  好了,抒情的文字就不多说。近来笔耕不力,遣词造句也力不从心,不便让大家见笑。我为自己的日全食拟定了3份计划,打算根据天气情况灵活调度,或许大家会有兴趣了解一二。

tmp5

神山贡嘎之旅(全食长4分42秒)

  我怀着极大的敬畏和向往之情来安排这一行程。有什么比日月之合与神山之巅的交集更能让大自然的壮美深入五脏六腑呢?我要承认,高博的这一提议简直是妙绝了。在海拔约4550米的子梅山垭口,远眺海拔7556米的贡嘎山主峰和一连串海拔海拔六七千米的雪山,以及乌蓝天际中的黑太阳(两者恰好在同一方位),……这一景象的壮美程度恐怕已经超出人类语言所能描述的范围了,让我想到80年前美国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来到梅里雪山脚下发出的那句简约的感叹:“啊,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

tmp1

tmp2

tmp3

贡嘎山地区及日全食中心线示意/高博提供

贡嘎山地区及日全食中心线示意/高博提供

  不过这一梦想要付出的代价是可观的。除去旅行费用之外,从成都到贡嘎山脚下需要至少两天的时间,意味着我无法参加日食次日在上海举行的国际彗星会议了,也见不到老友点点、韵希还有未曾谋面的胡胡了。不过,朝圣之旅,是要付出一些尘世的代价的。为了那一幕,值。

tmp6

海·天·日食——浙江省崎岖群岛基湖沙滩(全食长5分59秒)

  神山贡嘎与日食当然让人神往,但即便我舍弃掉身外之物,顶着高原反应的风险上到子梅雪山垭口,当地的天气状况也是个严重问题,因此二号方案就选在了千里之外的东海之滨—— 大龙华岛。这是胡韵希出的妙主意。大龙华岛位于杭州湾东面的崎岖群岛之中,虽然没有巍峨雪山,但却有一望无际的大海,也算不错。

备份点:武汉(全食长约5分30秒)

  武汉地区是陆地上的最佳观测点之一,但这很大原因是出于其便捷的交通。如同高博所说,单单是“月亮把太阳遮住”比不上同时有个壮观的地景,特别是去年我们已经感受过新疆的戈壁雪山日食之后。但为了防止贡嘎山和大龙华岛各受西南低涡和台风的影响,我在武汉设置了个备份点,到时候可投奔的人也不少。

其他曾作考虑的观测点:云南省德钦县梅里雪山风景区,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大坝,安徽省黄山市黄山风景区,浙江省嘉兴市

  天文就是一门靠天吃饭的学科。希望到时不要梅雨锋来个意外静止(覆盖陆地上的整个全食带),让大家全部败兴而归吧。不过我还有一个备份的备份方案—— 买一张22日上午9时左右从成都飞往上海的机票?那就请听下回分解啦!

(注:本文章之照片,除特别注明外,均为网上搜集)

2009, 长江大日食, 日全食
6月3日雷暴云过境/全景

廿一年六月影集

Jul 3rd

@一图胜千言 | 1,292次浏览(views)

7条评论(comments)

6月17日彩虹

6月17日彩虹

6月3日雷暴云及雨幡过境/动态

6月3日雷暴云及雨幡过境/动态

6月15日雷暴云过境及积雨云的发展/全景动态

6月15日雷暴云过境及积雨云的发展/全景动态

6月9日积雨云过境/全景

6月9日积雨云过境/全景

6月15日雷暴云过境/全景

6月15日雷暴云过境/全景

6月9日积雨云过境/全景

6月9日积雨云过境/全景

6月3日雷暴云过境/全景

6月3日雷暴云过境/全景

6月3日雷暴云过境/全景

6月3日雷暴云过境/全景

6月3日雷暴云过境/全景
6月3日雷暴云过境/全景
6月3日雷暴云过境/全景
6月3日雷暴云过境/全景
6月9日积雨云过境/全景
6月9日积雨云过境/全景

6月9日积雨云过境/全景
6月9日积雨云过境/全景
6月15日雷暴云过境/全景
6月15日雷暴云过境/全景
6月15日雷暴云过境及积雨云的发展/全景动态
6月15日雷暴云过境及积雨云的发展/全景动态

6月3日雷暴云及雨幡过境/动态
6月3日雷暴云及雨幡过境/动态
儿童节·阳光·实验室
儿童节·阳光·实验室
6月3日雨幡过境
6月3日雨幡过境

6月3日雨幡过境
6月3日雨幡过境
6月3日雨幡过境
6月3日雨幡过境
6月3日雷暴云过境后的积云
6月3日雷暴云过境后的积云

6月3日晚特大暴雨后大学城严重水浸
6月3日晚特大暴雨后大学城严重水浸
苗
苗
6月4日日落
6月4日日落

6月9日积雨云过境
6月9日积雨云过境
蒲公英
蒲公英
6月16日的近地灰霾
6月16日的近地灰霾

6月17日彩虹
6月17日彩虹
6月17日彩虹
6月17日彩虹
6月17日彩虹与风向风速计
6月17日彩虹与风向风速计

孤鸟
孤鸟
6月18日正午无影
6月18日正午无影
6月18日正午无影
6月18日正午无影

6月18日正午无影
6月18日正午无影
6月18日正午无影:梯子横档投影合一
6月18日正午无影:梯子横档投影合一
虾·西关
虾·西关

6月25日雷暴云过境
6月25日雷暴云过境
邱博士的工作室堆满了日全食观测用CCD
邱博士的工作室堆满了日全食观测用CCD

影集
  • 搜索 Search

  • 实况 Online Monitor

    目前正有22人在这儿闲逛。
    There is (are) 22 visitors online at this moment.
  • 翻译 Translate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 日历 Calendar

    July 2009
    S M T W T F S
    « Jun   Aug »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 最新文章 Recent Posts

    • 老鼠占领火星?
    • 陨石是怎么鉴定的?
    • 晴天钟更新故障 | 7Timer update issue
    • 3月14日观测Pan-STARRS彗星
    • 巨大彗星明年或撞击火星 爆炸当量超万亿颗广岛原子弹
  • 最新评论 Recent Comments

    • Yeh on 晴天钟更新故障 | 7Timer update issue
    • 画师 on 晴天钟更新故障 | 7Timer update issue
    • Yeh on 晴天钟更新故障 | 7Timer update issue
    • amber on 旅行 Travel
    • 画师 on 晴天钟更新故障 | 7Timer update issue
  • 热门文章 Hot Posts

    • 幽默影像 - 154,211次浏览(views)
    • 幽默影像 - 115,096次浏览(views)
    • “恰好”的艺术 - 50,822次浏览(views)
    • 2010年春季三叶草穿越之泰山段 - 23,994次浏览(views)
    • 美国B1签证经历 - 16,483次浏览(views)
  • 随机照片 Random Pics

    p_large_clue_7c2100007dcb2d10 img103 sta_2487-panorama img_4021r 201004224114 p_large_syhn_3a37000491f62d13 201101175544 201004173827 img_2638
  • 分类 Categories

    • "十年少"仙丹 (55)
    • 叶夜速写 (305)
    • 吟诗作赋 (38)
    • 天籁之音 (59)
    • 学而时习 (211)
    • 一图胜千言 (192)
    • English Island (133)
    • 观星手记 (72)
    • 椰子笔谈 (159)
    • 星闻星语 (73)
    • 晴天钟/7Timer (14)
  • 归档 Archives

    • May 2013 (2)
    • March 2013 (2)
    • February 2013 (7)
    • December 2012 (7)
    • November 2012 (4)
    • October 2012 (8)
    • September 2012 (4)
    • August 2012 (1)
    • July 2012 (3)
    • June 2012 (3)
    • May 2012 (3)
    • April 2012 (3)
    • March 2012 (6)
    • February 2012 (3)
    • January 2012 (3)
    • December 2011 (7)
    • November 2011 (8)
    • October 2011 (8)
    • September 2011 (3)
    • August 2011 (5)
    • July 2011 (10)
    • June 2011 (20)
    • May 2011 (6)
    • April 2011 (13)
    • March 2011 (15)
    • February 2011 (6)
    • January 2011 (13)
    • December 2010 (13)
    • November 2010 (9)
    • October 2010 (8)
    • September 2010 (3)
    • August 2010 (16)
    • July 2010 (22)
    • June 2010 (10)
    • May 2010 (15)
    • April 2010 (8)
    • March 2010 (8)
    • February 2010 (7)
    • January 2010 (15)
    • December 2009 (14)
    • November 2009 (6)
    • October 2009 (11)
    • September 2009 (8)
    • August 2009 (5)
    • July 2009 (9)
    • June 2009 (7)
    • May 2009 (5)
    • April 2009 (5)
    • March 2009 (7)
    • February 2009 (15)
    • January 2009 (15)
    • December 2008 (16)
    • November 2008 (8)
    • October 2008 (4)
    • September 2008 (11)
    • August 2008 (5)
    • July 2008 (14)
    • June 2008 (9)
    • May 2008 (15)
    • April 2008 (8)
    • March 2008 (10)
    • February 2008 (25)
    • January 2008 (9)
    • December 2007 (10)
    • November 2007 (11)
    • October 2007 (11)
    • September 2007 (5)
    • August 2007 (12)
    • July 2007 (9)
    • June 2007 (14)
    • May 2007 (7)
    • April 2007 (11)
    • March 2007 (10)
    • February 2007 (27)
    • January 2007 (20)
    • December 2006 (18)
    • November 2006 (21)
    • October 2006 (10)
    • September 2006 (43)
    • August 2006 (17)
    • July 2006 (26)
    • June 2006 (46)
    • May 2006 (29)
    • April 2006 (13)
    • March 2006 (12)
    • February 2006 (11)
    • January 2006 (14)
    • December 2005 (6)
    • November 2005 (5)
    • October 2005 (10)
    • September 2005 (17)
    • August 2005 (16)
    • July 2005 (4)
    • June 2005 (6)
    • May 2005 (6)
  • 标签云 Tag Cloud

    印封 笑话 2009 Australia tour 7Timer development 冷笑话 游记 极光 wagner 瓦格纳 彗星 晴天钟 高考 心情 北京 日全食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地球 旅行 concert 听后记 7Timer! 90W 新年音乐会 Lulin Sky Survey 上海 漠河 秋 comet lulin 香格里拉 东部小回环 新星 感受 天气 音乐会 广州 军训 小行星 伦敦 尼伯龙根的指环 流星雨 diary 影集 热带气旋 西游札记 广州交响乐团
  • Blogroll

    • Asktheheaven – 向问天 (Bill Yeung)
    • Astro Bob
    • Astronomy is Power! – 孙萌
    • 南天 – Liong
    • 寻找星星的影子 – 宝贝韵希
    • 临海吟风 – 玉玮
    • 冷+暖 – 豆豆
    • Beautiful mind – 虾
    • Cygnusの星空*星连心
    • Earth, Sky & Beyond – R. Kowalski
    • Elle Fagan Artsite
    • 馥郁
    • 马臻的博客
    • 谁知道呢 – 卜卜
    • 阳光心坊 – 田阳
    • 雨池
    • 虚阁梨花落 – 迟
    • Great Shefford – P. Birtwhistle
    • Homepage von Wentao Xu
    • Li’s paradise
    • Pavel Shevchenko
    • Santhia's
    • Terry Lovejoy
    • Tony Hoffman’s Astroweb
    • zx的蜗居
    • 流年·一个人的世界
  • 题图说明 The Title Image

    作者遥望天山山脉,谢文鹏于2008年8月9日摄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巩乃斯河谷。天山山脉是亚洲中部最大的山脉。

    The author was gazing the Tian Shan mountains. Taken by Wenpeng Xie at Kunges Valley of Xinjiang Uighur Autonomous Region on August 9, 2008. The Tian Shan ("celestrial mountains") is the largest mountain range located in Central Asia.

  • 致谢 Acknowledgement

    叶儿山由Wordpress提供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宇宙驿站提供网络空间;叶儿山3.1主题修改自digitalnature的Mystique 2.4.3。

    Yershan is powered by Wordpress, and the host server is kindly provided by CosmoStation Project of the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 of Chinese Acadamy of Sciences. The Yershan 3.1 theme is designed based on digitalnature's Mystique 2.4.3.

  • 辅助 Meta

    • Log in
    • Entries RSS
    • Comments RSS
    • WordPress.org
  • 连接微博 Connection

    您可以用合作网站帐号登录:

叶儿山 © 1999-2013年 版权所有 | Yershan © 1999-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除特别说明外,叶儿山内容使用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协议进行许可
Materials of Yershan are available under the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s 2.5 Generic without further notice.
RSS Feeds 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