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星手记

还差一点运气

[[Image:Lulin-Sky-Survey/yq00t4_20070519.png|500|发现时的YQ00T4(图中短线)]]

  在挑战杯省赛的两天之中,我对观众和评委重复最多的话之一就是“这是我们前两天刚发现的一颗几乎成为近地小行星的天体”。当然,这就是指我们前两天刚发现的2007 JD22,差0.04天文单位就可以实现鹿林巡天的“历史性突破”了。真没想到,才过了三天,擦肩而过的遗憾还没有消除,老天又来“诱惑”我了—— 这次是一颗快速移动天体(FMO)。
  5月16日下午,在答辩中完胜评委之后,我怀着新的兴趣处理5月15日的观测数据。开始了还没一阵,星空中一条那明显的短线让我大吃一惊:这么快又来了一个!?可是这再明显不过了,那是一颗在星空中飞速运动的石头,速度高达每天5-7度,距离地球显然在5个地月距离以内了。然而,我们鹿林巡天的视场实在太小,运气也实在还有所欠缺:相隔约20分钟的3张图只抓到了一个位置;其实如果晚3-5分钟“光顾”这里,我们就可能抓到两个位置,后续追踪抓上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了。
  我第一时间把它上报到国际小行星中心,同时写信给卡塔琳娜巡天的前任负责人、现国际小行星中心的第一把手Tim Spahr,请他“照顾”一下这个目标。
  5月17日一早起来,我看到这个目标—— YQ00T4,的确已经上了近地天体确认页,可扎眼的“1 nighter”(一晚观测)也带给我不祥的预感。这样的东西若一天内还抓不到,那希望基本就很小了。我的希望就是全球覆盖能力最强的卡塔琳娜巡天能够帮我一个忙。这个希望,相当程度上,要靠Tim。
  可直到5月17日傍晚,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预测图上显示这个小东西已经几乎飞入月球轨道以内了。Tim到5月18日才回信:“不好意思…… 我在度假中,请直接给卡塔琳娜巡天写信。”于是我很清楚了:这下真的要非同寻常的奇迹才有可能再次逮住它。
  怀着一线希望,我分别联系了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米兰博士,以及我国刚刚投入使用的盱眙天文台的赵海斌研究员。赵老师(比较起来算师兄?他现在好像是在读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挺客气,不过听到100多度的误差范围还是给大大的吓了一跳。他答应18日晚帮忙搜寻一下。麦克米兰的答复又快又客气:很抱歉,误差范围太大了,我无能为力。
  奇迹最后还是没出现…… 5月19日早晨,这颗目标依然是个1 nighter,盱眙方面的答复是:“高度太低,没能抓住。”我不得不认输。
  5月19日晚,国际小行星中心的Gareth Williams将它从近地天体确认页上撤下。

浪尖歌翼

[[Image:Other/070508a.jpg|500|大鹏湾海上月出。周恒摄]] 

  2001年的时候我在丹霞山看过一次幽静致远的山间月出,亲见半个月亮从山谷幽幽云雾之间冉冉升起,四周除去空山鸟语,别无旁音,给予人的感觉是一种撞击心灵的清静而博大,因此印象尤为深刻。在此之后,月出月落我看过多次,但没几次是能够留下极深刻印象的。
  2007年5月6日,我到深圳西冲观测流星雨及星空。我们的观测点是高立于海岸边的一个山顶,一面是茫茫大海,礁石渔火,点点布置;一面是海湾、村庄和山丘,狗吠声声,炊烟袅袅,颇有“天地合一”、“海陆合一”的感觉。这一次和2001年那次一样,也是下弦,一样是夜入三更的“半个月亮爬上来”,只不过环境从山里换到了海上。
  “海上月出大概很壮观吧!”临近月出时间,我来回踱步,自言自语,一面竭力回想贝多芬的《月光》和德彪西的《大海》带给我的奇异感觉。真奇怪,虽然本人号称“半个海南人”,但海上的日出或月出却还未见过,其可怪也欤。
  今天海上有高云,云的影响之大,连我们这次慕名而来的“灯骨龙星”——著名南十字星座,也无法肉眼轻易看见,只能借助于双筒望远镜才能看到。但东南方海面上空被海下月光照亮的淡淡云光,却在黑夜之中显著地标明了月亮的方向。预报月出时间之后2分钟,红彤彤、虚弱的半月终于与海平线上的点点渔火并肩而立了。
  海洋太辽阔了。月亮到底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呢?是那深蓝、深蓝的后面。我深吸了一口初夏山上凉丝丝的空气,充分体验作为一只小生物所能感受到的世界的宏大。
  月亮从海面上薄薄的雾气之后冒出来了,现在轮到它自己来烘托雾气,并将金灿的光辉泼向海面。一艘小小的渔船恰到好处的停在远方的海面,于是月光便巧妙地把它的影子撑开、拉长了,海面的波涛深深浅浅地探去,深黑与金灿不断地交替浮现,恰似竖琴的轻弦细拨,营造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浪尖歌翼图。
  真壮观哪。
  “这像许多细小的变化着的黄金。”同来的一位小兄弟开始发挥自己的想象,“我看这像许多不停爬动的萤火虫。”另一位小兄弟说。在我看来,这是月亮女神在星空的伴奏之下演奏竖琴。月亮利用薄云,不停为自己换上洁白的轻纱,海面上的倒影也随之变幻。不久,月亮升高了,倒影消失了,四下里一片光明,原本黝黑的山岭也被照得略微发亮。
  这就是海上月出。然而,若不身立高山之上,便不得见此奇景,由此观之,幸甚,幸甚。那要“歌以咏志”吗?不必,在我们头顶,月光已经在歌唱了。

一日一篇日偏食的观测笔记

  十年中我只看过3次日食,太少了。日食甚至成了比流星雨还要稀罕的东西。我特别喜欢亲眼看到太阳被月亮吃掉一块以后那光滑的弧线,然而这样的机会是很少的。
  1997年3月9日,第一次看日食,于是喜欢上了那条光滑的弧线。1998年8月22日,在广深高速公路上看了一次不甚成功的日食,一边看一边想:唉,下次看日食就要考初中以后了;2002年6月11日,一场阴雨之后幸运地在珠江新城的某个杂草地旁看到了第三次日食,一边看一边想:唉,下次看日食要中考、高考完之后了。稀缺的日食,似乎成了一堵高墙之后的风景。
  于是2007年3月19日就悄悄地溜到了我跟前。所有气象预测—— 包括我引以为豪的晴天钟—— 都一致认为今天将阴天,然而在我赶早班地铁之前,却看到一片宽广的少云区正缓缓移来,于是我做出预测:日食开始的时候本地将放晴。
  很奇怪,当天气逐渐转好的时候,我最担心的倒不是天气,而是我们可敬的英语老师滔滔不绝的话语。上个星期我已经和她打过招呼说要请假一节课(一次英语课是两节),可她似乎没有下课的意思,我又不好意思在她大发议论的时候溜走,最后只好厚着脸皮奉上一句Excuse me,然后才像夜行的老鼠一样溜走了,此时距离日食开始只有10分钟了。
  我骑着自行车,以创纪录的35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从课室狂飙回宿舍,路上依稀的阳光就是我的汽油。当我跌跌撞撞的冲进宿舍拿起望远镜时,天狗正把舌头伸向太阳。我的预测是准确的!然而我却来不及太多的高兴,因为当我架好望远镜的时候,天狗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了。
  天气仍然不稳定,太阳似乎十分爱惜被咬伤的自己,不愿过多地露脸。食甚前后的十来分钟都是在密云下等待,不过在如此糟糕的天气下还是能顺利观测,已经算非常走运了。最近5次月食有3次就毁于坏天气,还有2次是因为糟糕天气而残缺不全,相比之下还是太阳算老大,4次日食基本都观测得很顺利。
  复圆时天气还好,我可以看着天狗慢慢但坚决地把太阳“吐”出来。接下来几个小时,太阳都得意地炫耀痊愈的自己。接下来几年,天狗将不再遥远:2008年8月1日—— 日全食(西北),2009年1月26日—— 日偏食,2009年7月22日—— 日全食(西南/华中/华东),2010年1月15日—— 日环食(华中),……。欲知敦煌古迹上空之日全食如何,请看下年分解。

麦克若特彗星观测记

  麦克若特彗星是去年8月,赛丁泉天文台的罗伯特·麦克若特发现的。在今年1月通过近日点前,麦克若特彗星意外增亮,亮度先后超过了金星和新月,连白天都能看到。它成为1965年池谷-关彗星以来最明亮的一颗彗星,同时也是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亮度超过金星的彗星之一。
  为了亲眼看到这难得一见的奇景,我在1月8、9和11日进行了好几次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1月13日中午,星友周恒告诉我说他打算等会开车上山观测彗星,问我去不去。我考虑了一阵,觉得这个难得的机会不能轻易放过,便赶紧进行准备。
  下午三点半,我背着装双筒的大背包,手提轻型三脚架,来到集结地点—— 地铁磨碟沙站。周恒等人也是刚到,于是我们马上开拔,目标是距离广州约90公里的大岭山石门公园旗杆顶,海拔857米。随着远离都市,原本灰暗的天空也慢慢变得清朗起来,天气还不错。我们对这个成功观测这个“40年一遇”满怀信心,一路上说说笑笑。下午五点,在险峻的山路上转了无数个弯之后,我们总算站在了高高的山上。
  一来到这里,我们泄气地发现,山下的雾气太高,靠近地平线的方向几乎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加上地平线的灰雾高达3度,要观测到距离太阳只有6度的彗星似乎很成问题。我们架好望远镜,就开始寻找这颗“白昼”彗星。白茫茫的雾气把阳光散射得一塌糊涂,经过半个小时的寻找,我们除了给阳光晃得眼冒金星以外,什么也没得到。这样,我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日落之后短短几分钟之内,抓到那个带尾巴的东西了。
  17时56分,火红的太阳堕入西方浓浓的地雾中,灰雾也把我们看到彗星的希望盖得更加严实。更不妙的是,全天仅有的云系恰好把彗星所在的位置给遮住了。我们大叫倒霉,是啊,全天大晴,怎么就那么一块有云呢!但还是得坚持到底,只要彗星还没有下山,就还有希望。
  老天似乎很喜欢开玩笑,但不会让我们一无所得。18时04分,用我的望远镜搜寻的周恒大叫一声,“看到了!”另外两位随即确认了这个“发现”。我把周恒拉到了一边,自己凑到望远镜前。的确,一个带宽宽淡尾巴的毛茸茸的小球在晚霞中时隐时现。它实在是太淡了,只要轻微的晃一下就可以隐没不见,不过只要云淡一点,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结构。要想啊,西方的阳光是那么强烈,地雾的散射是那么严重,效果还能这么清晰,可见彗星是多么明亮。彗星在云层的夹缝中艰难地挣扎,但很快还是给地平线的灰雾吞没了,这时才18时10分还不到。周恒仅仅拍到了一个淡淡的影子。
  我非常满意,但另外几位为没能拍到壮观的照片而觉得遗憾。无论如何,老天爷没让我们遗憾到底,毕竟我们还是看过这个“40年一遇”了。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经过努力之后,是有遗憾,但也不是大遗憾。对于典型的“半杯水”问题,我们应该善于从乐观角度来观察。

观测花絮

[[Image:Quanzhi-in-observing/20070113a.jpg|500|太阳这么大,能看到彗星吗?]]

架好器材,大家开始找彗星。观测小队里最大的双筒镜—— 我的11x70自然得到特别照顾,周恒的大外套作为挡光设施放在双筒镜前(照片正中)

[[Image:Quanzhi-in-observing/20070113b.jpg|500|我投降,我投降!]]

周恒想用肉眼找到彗星,可惜失败。

[[Image:Quanzhi-in-observing/20070113c.jpg|500|三剑客]]

这个山头其实不大,远处风景蛮漂亮的。镜头左边(我们对着的方向)就是一个大约70度的悬崖。

[[Image:Quanzhi-in-observing/20070113d.jpg|500|就是在这么亮的环境下看到彗星的!]]

这张照片是18时11分拍摄的,彗星刚刚落入地平线的灰雾中。好亮的天光,但彗星更亮。

麦克若特彗星

[[Image:Other/070115a.jpg|500|刚刚发射升空的STEREO探测器大显神威,拍摄到麦克若特彗星的精彩照片。11日,彗星比最亮时还要暗5-10倍。]]

[[Image:Other/070115b.jpg|500|意大利人拍摄的太阳与彗星,无处理。可以知道彗星有多么明亮。]]

鹿林巡天暂停

  由于12月26日台湾南部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多条海底电缆中断,中国大陆至台湾地区、南北美洲地区的通信受到严重影响,鹿林巡天无法进行日常的数据交换,兹决定自2006年12月27日起暂停运行,何时恢复视海底电缆修复情况而定。

  鹿林巡天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小行星、彗星搜寻项目,开始于2006年3月5日。

参考文献:http://www.chinatelecom.com.cn/news/02/t20061227_21694.html

观测水星凌日

  2006年11月9日。时隔三年半之后,水星又一次把它长长的影子投射在地球上。三年半前的水星凌日,由于诸多原因,我虽然能够看到太阳,却没看到小小的水星。这一次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提前一天请周恒把水无月借给我的13厘米折射镜运到大学城,前一天晚上又和同伴mygod进行设备调试。根据天气预测,9日将是一个晴天,于是我们就等待着9日的到来。
  6点不到我就起来了。是一个晴天,但是灰霾很大,日出时分应该看不到太阳。简单洗漱了一阵,6点20分我就出门到mygod宿舍楼顶。mygod和另外一位师兄已经将望远镜搬到楼顶并对准月亮调焦。
  6点37分,日出,但我们看到的只是东方更亮了。由于地平线方向灰霾十分严重,我们紧张地等待着。“太阳在那儿!”我第一个发现了暗红的太阳,这时是6时53分。于是我操作望远镜指向它—— 不用滤光膜,太阳依然十分柔和。我很快就注意到在太阳偏西侧的那个黑色的小圆点。另外两位也跑来看了几眼。随后Ellie发短信来说她已经到地铁站,于是我就骑车去把她接到生活区。本来我们以为,劝说宿管同意把女生放进来要花很大功夫,但今天宿管心情不错,于是我们说明情况之后她也顺利放行,我们昨晚准备的二号计划没有实行。
  我和Ellie回到观测场地的时候已经7点10分了,太阳已经变得十分耀眼,通过滤光膜看起来才显得比较柔和。太阳的东边缘有刚刚转过来的大黑子923号,西边缘则有两个已经快消失的小黑子921和922号。黑子们的周围都有不少白斑,我们颇为喜欢的欣赏了一阵。不过得到最多关心的还是缓缓移动的水星。我们轮流目视观测,我则协助mygod用他的Nikon 4500拍摄。
  时间过得相当快,凌终内切的8:09来到了,我们各观测了十来秒。我看到,水星已经缓缓移入太阳外的黑暗中,而日面也少掉了那个引人注意的小黑圆点了。8:10,mygod拿起相机准备拍摄,但我们已经找不到水星了—— 水星凌日结束了。我们在观测场地合影留念,之后就散伙。
  虽然我没有像上次金星凌日一样拍到许多精彩照片,但我觉得这次水星凌日观测还是相当成功。大家看法一致,都十分满意。

观星手记·11月6日

  今晚天气晴朗,遂取出双筒,在阳台上观测。尽管天气不错,北落师门还是看不到,但我发现今天天王星距离宝瓶座λ很近,于是从北落师门向上,顺着一条星链即轻松找到。想象不到那就是天王星,由于倍率小加上手抖,只能感到稍微偏绿。

  随后找NGC 7293,北落师门向北走到宝瓶座88星后右拐10度余,抵宝瓶座υ。用测试法及抖动法,20分钟未能找到。有几次感觉似乎有灰色朦胧状物体,不能确定。

  收镜后不久发现NGC 253中天,遂继续寻找。北落师门左走入玉夫座,顺主星链抵玉夫座ι后拐入鲸鱼座西南方的两组小星群,NGC 253就在其中两条星链的交点,感觉似乎有朦胧星状目标,最后可以确定,遂收工。明早3时可能起来观测冬季星空及金牛座流星雨。

LUSS发现第一颗小行星

今天一早,国际小行星中心给我发了命名邮件,宣布了中国第一颗非专业小行星的发现,该小行星编号2006 EM67,是一颗主带II-b型小行星。

LUSS(Lulin Sky Survey)计划是我同林宏钦、林启生先生合作,利用台湾鹿林天文台的40厘米RC镜进行小行星和彗星的搜索,开始于本月5日,2006 EM67是在3月7日发现的。根据相关规定,我将和林宏钦共享2006 EM67的发现权和命名权。

命名邮件中还有3颗新小行星,为我和林启生共同发现。

2006-03-13

I might be the first one of China

[Short News] With Rob Matson's very help, I was able to detect my QY5A1A up to five nights.
QY5A1A was discovered on Octo.1, and it had been put into X-asteroid list because the shortage of observations, I only had two nighters before Rob detected the other three.
Now I've sent it to MPC and wait for their response. If it is, I will be the first on in China in NEAT region, and the first one in China who have discovered SOHO, FMO and NEAT.
Thanks very much to Rob, and crossing fingers for its designation.
-Quanzhi
(note: More info will be out after the object gets designation)

My first X-asteroid

On Octo.1 I discovered an unknown asteroid in NEAT achieve images. Unfortunately, I could not recover it for at least three passes. It looks to be an asteroid indeed, but could not be annouce offically due to its unrecoverable. So I put it into my X-asteroid list, its temp sign is QY5A12.
Another object, named QY5A17, also looks like an asteroid very much, but it's too dim (about 20.7mag), so I do not put it into the X-asteroid list.

COD 644
CON Quanzhi Ye, Guangzhou, China [[email protected]]
OBS R. Bambery, E. Helin, S. Pravdo, M. Hicks, K. Lawrence, R. Thicksten
MEA Quanzhi Ye
TEL 1.2-m Schmidt + CCD
ACK MPCReport file updated 2005.10.01 15:44:19
AC2 [email protected]
NET USNO-B1.0
QY5A12 C2001 10 28.47259 04 08 26.88 +01 27 33.8 19.9 R 644
QY5A12 C2001 10 28.48315 04 08 26.47 +01 27 30.2 19.7 R 644
QY5A12 C2001 10 28.49355 04 08 26.09 +01 27 27.5 19.6 R 644
----- end -----

QY5A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