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月前 about 7 months ago - 1条评论 1 comment
约11月前 about 11 months ago - 尚无评论 No comments
约11月前 about 11 months ago - 尚无评论 No comments
停车场的积雪在3月19日化尽,杨柳也几乎在同一天变青了。紧接着,西安省遭遇非常罕见的三月热浪,最高气温普遍达到27-28摄氏度,连续多日打破历史最高纪录。以下这组照片在3月17-28日之间拍摄。
约1年前 about 1 year ago - 4条评论 4 comments
北美刚过去的冬天相当反常。从每年12月积雪到翌年3月的伦敦,这个冬天只有1、2月断断续续地积了三周的雪,鸟儿在2月第一周就回到了,2月中旬已经有不少新植物从土里钻了出来,所以这一相册中的相片更像是冬春之交,而不是纯白的冬天。
约1年前 about 1 year ago - 8条评论 8 comments
根据卫星数据,原本预报在北京时间(下同)11日下午抵达地球的M6级耀斑的日冕抛射物质,直到刚刚才抵达地球,极光界也随之扩展到磁纬60度左右,是否会带来更强的极光现象仍有待观察。但空间天气预警中心(SWPC)在12日清晨发布的预报中认为,这股日冕物质将在未来12小时内给高纬度地区带来G2级地磁暴。预报同时认为,随后的M8级耀斑的日冕抛射物质,速度将比预期慢。与早先数值模式预报相比,抵达地球的时间将晚12-24小时。这使得出现强地磁暴的可能性大大下降:预计地磁暴最大强度为G2级,出现时间大致对应我国白天。按此预报,漠河地区在13日凌晨及13/14日夜间可见极光的概率约为5%。 此外根据spaceweather.com的消息,9日夜间有新西兰观测者在惠灵顿拍摄到极光(图片链接)。由于惠灵顿的磁纬和漠河的磁纬几乎一致(前者48度,后者47度),经度也相对较为接近,因此当晚漠河以及邻近地区应该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极光现象。 [续] 过去6小时内,M6级耀斑的日冕物质使得地球磁场出现轻微扰动,但并未有地磁暴出现。空间天气预警中心(SWPC)在12日11:28发出的快报指出,这可能是日冕物质偏离地球导致的。SWPC同时指出,M8级耀斑的日冕物质将在13日凌晨到中午扫过地球,相关联的地磁暴最强可能达到G2到G3级。按这一预报估计,漠河地区在13日凌晨仍然有可能观测到零星的极光活动。 [续] 空间天气预警中心(SWPC)在13日7:25发出的快报认为M8级耀斑关联的日冕物质将给地球带来持续时间较长的地磁暴,未来24小时内将有持续较长时间的G2到G3级地磁暴,强地磁活动预计将于北京时间午后开始。按照这一预报,最佳观测区域为北美、东亚及纽澳。预计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在13/14日夜间观察到极光的概率在15-25%左右。地磁暴短时爆发时,极光带可能随之扩张3-5度,因此追极光的同好可要时刻做好准备了。
约1年前 about 1 year ago - 10条评论 10 comments
太阳表面第1429活动区在3月11日1:45(北京时间,下同)又产生了一个M8.4级耀斑。虽然第1429区已经逐渐偏离地球,但数值模式显示该耀斑抛射的日冕物质仍然将直接扫过地球,预计抵达时间大约为3月13日凌晨,且预报抵达地球强度将比前几日X5.4级以及M6.6级耀斑的抛射物质更强。比照去年9月底G4级地磁暴的数值模拟结果,这次地磁暴水平可能达到G4到G5级。按这一预报,国内看到极光的概率相当大,但更详细的预报有待进一步的数据分析。与M6.6级耀斑相关的日冕物质预计在北京时间今天下午抵达地球,空间天气预警中心维持G3级地磁暴的预报。
约1年前 about 1 year ago - 1条评论 1 comment
太阳表面第1429号区域在3月9日11:53(北京时间,下同)又产生了一个M6级耀斑。由于目前该区域已经几乎正朝地球,与这个耀斑相关的日冕抛射物质将有很大概率直接扫过地球。北京时间8/9日夜,地磁暴水平一直维持在G3级,但极光活动相对不大明显,美加边境及新西兰均有目击报告。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空间天气预警中心在3月10日9:27发布的快报认为,M6级耀斑的日冕物质将在北京时间11日下午到晚间抵达地球,并预计它将带来G3级别的地磁暴。按照这一预测,我国仍然处在较好的观测位置,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北部有可能在北方地平线上看到极光现象。具体预报如下: 北纬50度以北 - 大兴安岭地区、呼伦贝尔北部:可在11/12日子夜前后向北方地平线附近观察,有可能看到升离地平线达10-20度左右的极光,出现概率约20%。 预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观测数据的增加可能发生变动。此外,空间天气预警中心认为第1429号区域未来24小时内产生X级耀斑的概率为40%。由于目前该区域仍然几乎正朝地球,任何X级耀斑均有可能引发显著的地磁暴。 另据消息,彗星猎手Vladmir Bezugly在太阳和太阳风层探测器(SOHO)远端相机获得的影像中注意到一个缓慢移动的暗点,它正好在克鲁兹族掠日彗星的轨道上,目前到太阳的角距约为20度。考虑到该相机的极限星等约为10-11等,如果这个目标是真实的,那它和去年12月名声大噪的Lovejoy彗星(同为克鲁兹族)同一阶段的亮度相若。已经有不少人开始对这个目标的潜力感到兴奋,但目前它处在一个地面观测者相当难观测到的角度,因此其真实性还要等待进一步观测数据的出炉。
约1年前 about 1 year ago - 4条评论 4 comments
太阳表面第1429号区域继3月4日炸出一个X1.1级耀斑之后,3月7日又炸出一个X5.4级耀斑。由于该区域比前几天更为朝向地球,而X1.1级耀斑的日冕物质已经在世界时7日上午抵达地球(北美西部的观测者已经观察到极光活动),可以乐观地预计3月7日的日冕物质有更高概率激发更强的地磁活动。 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空间天气预警中心在3月7日23:18(北京时间,下同)发布的快报认为,这道日冕物质将在北京时间8日下午到晚间抵达地球,并预计它将带来G2到G3级别的地磁暴。按照这一预测,我国处在较好的观测位置,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北部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极北部将有可能在北方地平线上看到极光现象。具体预报如下: 北纬50度以北 - 大兴安岭地区、呼伦贝尔北部:可在8/9日子夜向北方地平线附近观察,有可能看到升离地平线达10-20度左右的极光,出现概率约25%。 漠河地区约有10%的概率处在极光区直接覆盖下(极光直接通过天顶)。 北纬47度至北纬50度 - 黑河、呼伦贝尔南部、北疆北部:可在8/9日子夜向北方地平线附近观察,有可能看到升离地平线达10-20度左右的极光,出现概率约10%。 预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观测数据的增加可能发生变动。
约1年前 about 1 year ago - 2条评论 2 comments
伦敦冬景的第一辑终于可以放出了。其中大多数照片摄于伦敦新年大雪(1月2-3日)之后。这场雪也是伦敦今年冬天到目前为止最强的一场降雪,累计雪量达31厘米。 2012年1月1日,阴沉多日的天竟然在日出时短暂地放晴了几分钟。 新年大雪后的大学山,摄于1月4日。
约1年前 about 1 year ago - 2条评论 2 comments
11月6日我作为演奏员参加了伦敦社区乐团本乐季首场音乐会。听众比我想象中的多很多。担任独奏的克罗兹曼同学也毫不怯场,以现象级的发挥演奏了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赢得全场观众起立致敬。必须要说,这一荣耀是他完全应得的,无论从技术到表现力而言,我觉得都可以达到唱片级水准。随后乐队演奏了约瑟夫·苏克的《神话》,但发挥没有排练和彩排时好。 我因为没有晚礼服,当天便穿了唐装黑裤出场,虽然大家都表示很赞,但毕竟有点奇怪,毕竟这算是西方的正式场合。不过,热心的摩尔先生借给我一套相当漂亮的晚礼服(其实按他的话,算是永久租借了),感谢他们!在接下来的这场音乐会里,我就可以穿晚礼服出场了。 伦敦社区乐团每年12月都会举行一场“少年独奏家音乐会”(Young Soloists Concert),这个传统不仅可以带来很好的票房收入,也可以让本地出色的年轻器乐爱好者们秀一秀身手。在上场音乐会中担纲独奏的克罗兹曼同学,四年前就曾是“少年独奏家音乐会”的座上宾。我简单了解了一下这个传统的背景:在加拿大,在到音乐学院进修前,小朋友们一般是跟随一位老师学琴,这和中国似乎较为接近。每年的“少年独奏家音乐会”便是从伦敦以及邻近地区的中小学生中进行选拔,由乐团音乐总监和乐手代表组成的委员会选出本年度的少年演奏家,在每年12月的系列音乐会上与乐团合奏。由于伦敦社区乐团并不是专业音乐团体,这一系列音乐会在形式上正式,但本质上还是属于社区活动,并不太“官味”,有些个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味道。我倒是有些羡慕这些小孩们能有这么一个非常棒但又较随性的机会能领略音乐的韵味。如果国内什么时候也能有这样既“社区”、又“正式”的活动,让小朋友们增长经验和自信,那就太好了。 今年的“少年独奏家音乐会”将在北美东部时间12月18日下午3点,在登打士街中央联合教堂举行。本年度的独奏家和演奏曲目分别为:杰西卡·提梅曼斯和李芸幸(音)演奏莫扎特的《小提琴、中提琴与乐队的交响协奏曲》,里尔·格兰莫演奏卡巴列夫斯基的《C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拉切尔·瓦里亚诺演奏圣-桑的《A小调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 莫扎特的《交响协奏曲》作于1779年,这是中提琴家们非常喜欢的曲目。因为在20世纪之前,著名作品中几乎看不到中提琴的影子,只有这首是个例外。这也是我最喜爱的曲子之一,年中我曾在华工爱乐的年度音乐会上与何氏姐弟演奏此曲的第三乐章。这首曲子需要的乐队规模很小,除了弦乐以外只有两支双簧管和两支圆号。各声部均由最年长的乐手担纲演奏。 钢琴初学者们或许对卡巴列夫斯基比较熟悉,因为他专为初学者写过一些简单又动听的钢琴曲(很可惜我没弹过),他自1932年开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教授。这首《C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948年,是首无论是演奏还是欣赏都相当刺激的曲目,但我听起来却颇有萧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中“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尤其是第三乐章的结尾部分,和我国四五十年前遍地流行的歌曲有惊人的相似。从音乐会前彩排来看,演奏此曲的格兰莫同学相当可圈可点,期待她明天的演奏。 圣-桑的《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同样是最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之一;萧斯塔科维奇和拉赫马尼诺夫甚至会去掉“之一”二字,不过个人觉得哲学深度上还是德沃夏克的作品更胜一筹。虽然技术上此曲可以划分为三个乐章,但实际上这是首一气呵成的曲目,尤其是第二乐章的小步舞曲和第三乐章中间独奏大提琴横跨超过五个八度的上行音阶,极为精致优美。 伦敦社区乐团本乐季余下两场音乐会将分别在明年3月4日和5月13日举行,将演奏包括萧斯塔科维奇、埃尔加和马勒等人的作品。
约1年前 about 1 year ago
最后一张图是哪个网站搞来的?
约12月前 about 12 months ago
spaceweather上有的…… 应该是DMSP里的人出的图……
约8月前 about 8 months ago
啊啊啊要是早点看到你的博客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