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哈雷尔与广州交响乐团音乐会
May 23rd
据可靠人士说Lynn Harrell是和罗斯特罗波维奇同一个等级的人物(i.e. 最顶级的,或者说比王健/马友友还要顶级的)。即便对于不习惯道听途说之同好,只要想想看杜普雷曾经的爱琴现在在他手上就可以知道此人的地位。我原来对这场音乐会犹豫良久,开始决定不去;但后来因为朋友多出一张票,最后还是成行了。
Guangzhou Symphony Orchestra | Liang Zhang
Cello: Lynn Harrell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
1. Serenade for Strings, Op.22
2. Cello Concerto, Op. 104
今天上下半场都是德沃夏克的作品。老德属于我没有什么大看法的那一类作曲家,他最著名的作品应该是《第九号交响曲》(“自新大陆”),对于不熟古典的朋友来说,这部作品最出名的旋律应该是第二乐章的思乡旋律以及第四乐章的引子(曾经被奥迪拿去做广告)。不过我对《第九号交响曲》是非常的不感冒,觉得除去这两段旋律也不过尔尔,而且太长,听起来又很单调,总觉得要打瞌睡。老德的《斯拉夫舞曲》我倒是颇为喜欢,主要是因为乐曲比较短小,以至于旋律不会在觉得单调之前就停止了。除此以外,老德的小大提协奏都颇为有名,其中大提协奏曲更应该是同类作品中首屈一指的。勃拉姆斯曾盛赞德沃夏克“他的废纸篓中捡出来的碎片都够我写一部交响曲”,不过我想是不是勃老先生没有生活在贝多芬或者萧斯塔科维奇的年代呢……
广交铜管声部的水平是连我这样“偏乐观”的苛刻听众都有点听不下去的,所以上半场的《弦乐小夜曲》对咱们都是一种解脱。今天的指挥是年轻的张亮,来自国二号的上海交响乐团。很可惜开始演奏还没到10秒钟就露馅了—— 乐队对指挥的力度示意居然毫无反应,照样是按着自己的感觉走,当然后来略好一些。尽管乐队演奏算齐整,但比起想象中第一流的演奏,总觉得缺少了什么—— 感觉就好象看着一位能称上省级最强悍的画家去画一幅世界名画一样,大毛病自然是没有;又或者是和一位挺博学睿智的中年人谈话,聊到深处就发现对方有点力不从心了:总觉得细节缺少了什么。有那么几个地方(我无法给出具体位置,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欣赏这首作品),乐队的灵巧还是让人颇为一震的,但留在我印象中的还有第4、5乐章小提声部处理的毛糙,以至于华工爱乐的L掌柜后来和我说:他们这首曲子是不是没练够。
中场休息我和L掌柜交流看法,这时候铜管们上台了,哦哦哦地在那里试音,于是乎我和L掌柜交换了一个眼色…… 希望他们等下要争气呀。观众落座,Harrell上台了,观众给予其极端热烈的掌声。于是乎演奏开始;还好,引子听起来还是中规中矩,于是大提独奏开始。说也奇怪,Harrell这把琴(不晓得是不是杜普雷的那把)怎么低音区质量这么差,高音区反倒不错?铜管今天的表现基本还是可以给个比及格高出不少的分数,但整体乐队的表现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我很好奇这曲子是不是能改名叫《大提琴与乐队奏鸣曲》了—— 本来“协奏曲”最本来的意思是一种独奏与乐队竞奏的体裁,可今天呢,虽然老先生态度极端认真(比上次耍流氓的Rudy好得太多了),可广交的演奏几乎就要把大提琴的音量从台上挤下去了。我开始还想,是不是mic的问题(虽然星海音乐厅好象是靠纯自然声响而不用mic的),但第二乐章长笛与大提琴对答那一段我才听出来这是乐队本身的问题,而和mic无关。
我记得上次听Rudy和广交演奏柴1的时候我有一句评论:让20把小提一起吵闹不难,但让20把小提演奏得好像2把加了弱音器的小提就不容易了。这在这场音乐会的慢乐章中又一次得到了体现,可惜这次遭殃的不是小提,而是木管—— 我只能说四个字:我,的,妈,呀。尤其是oboe,老让我觉得好像是半夜三更某位女高音在小区里唱歌,简直是大煞风景;相比之下铜管的表现都比木管好,全场基本还是没有爆音的情况的,力度把握也基本到位。广交的“大提琴与乐队奏鸣曲”式演奏到了第三乐章达到顶峰,许多地方几乎就是听不到大提琴的声音;但是呢—— 又没法怎么责备,因为总比我去年听国内某职业乐团玩格里格小a那种“貌不合神离”的恐怖演出要好太多了。
老先生还是很有意思而且很有风度的,演奏过程中一高兴还在台上玩孙悟空耍棍的把戏,第三乐章和小提首席竞奏的一段还侧过头去想和人家一起玩,可惜小提首席面不改色看着谱完成任务了(我觉得这或许是中西方音乐教育的差别:人家是玩,我们是完成任务,不过我很好奇西方的职业乐团如何能一天玩10个小时都不厌倦的)。之后献花,老先生把花给了大提首席(是位MM),我怎么看都比朗朗那矫揉造作好多呢…… 之后encore,本来我很期待他玩巴赫的大无,可惜他居然在那里无伴奏玩肖邦,节奏也搞得乱七八糟,以至于身旁的兔子(钢琴+作曲)很无奈地说:他是不是没有练琴啊,就在上面瞎玩!?比瞎玩还瞎玩!?或许是观众鼓掌太热烈(中国就这点好,演奏得好不好都必有热烈掌声,不过老外就因此而觉得很无趣),他又来了第二首encore,这个恐怕连瞎玩都算不上。不过听众的鼓掌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热烈。
这次因为是和朋友一块听,于是可以在第一时间交流看法。不出意料,又出现了搞笑的情况:L掌柜评价是“太棒了!因为怕玷污大师的演奏,不写乐评……”但中山医首席X小姐的评价是:“我觉得很糟糕啊……”之后噼里啪啦地列举出一堆不足之处;潘DD的看法则是“风格很古怪……”。X小姐还催促我尽快把乐评写出来,“好来尽情狂喷”。所以我就此打住,看看她是什么意见吧?
试评林望杰指挥广交玩柴1钢协和贝7
Apr 2nd
这次音乐会,音乐聚会圈子里的秦医生(曾执掌中大珠海乐团)也携家属前往。听完以后,我的评价是:“很出色,值这个票价”,没想到秦医生的评价是:“太烂了,后悔死了”。我想,如果他去听4个月前广交玩马勒第7,估计听完第一乐章就会直接退场了吧。
不管怎么说,按老惯例,还是要写听后感的。不过,我觉得“听后感”这三个字,有点突兀;如果直接说“评xxxx”,又未免口气太大,所以就打个试用标签,来个“试评”吧,各位要扔砖头的也请挑试用版的砖头,别真枪实弹的全过来了,哈哈。
Guangzhou Symphony Orchestra | Jahja Ling
Piano: Mikhail Rudy
2010 April 2, 8 p.m. CST at Xinghai Concert Hall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1. Piano Concerto No.1 in B-flat minor, Op.23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2. Symphony No.7 in A Major, Op.92
担任钢独的Rudy同学名气还不小,至少我手头有他玩拉赫玛尼诺夫的音频,指挥林望杰据介绍是克利夫兰的驻团指挥,名号上也比较强大。和上次去听马勒第7不一样,这次玩的两首曲我都很熟,或许能够从更多角度来审视广交的演奏。
与上次玩马勒不同,这次广交采用了VPO式布局,即小提在左右,大中提位于木管之前,我个人比较喜欢这种坐法。上半场先玩柴1。第一乐章尚可,中规中矩,圆号保证了引子的完整性,乐队进入状态比较快,作为“协奏”的角色,在力度上比较好的配衬了钢琴;慢乐章让我比较失望,这本来应该最能体现一个“月光下的大花园”的感觉,但弦乐则把这个月光搞得太太明亮了,而原本最最绚丽的木管那一段齐奏,则没有把色彩烘托到位,或许我把BPO、CSO之流的柴1听太多遍了吧(甚至连类似首尔爱乐乐团的版本我都听过),以至于口味比较挑剔。不过对于最美的景色,口味当然要挑剔啦。不过最糟糕的还是圆号同学,前面本来还可以接受,结果再现部要开始的时候圆号居然“哦”一声就出来了,把我给吓了一跳:难道这个月光下的花园还有人拿着强力光灯在到处晃?第三乐章也尚可,力度上我比较满意,最后恢宏的结尾也不错。
总体来说还行,不过乐队和钢琴磨合得还是不太到位,虽然没有明显脱节的地方,但全曲有两三处出现了短暂的“你等我”或“我等你”的情况,对于追求一气呵成的人来说就很不爽,不过在我看来总比“你玩你的我玩我的”最后咬合不上的情形好多了。Rudy今天貌似是慢热啊,第一乐章起码就有七八处错音,虽然比起我听过的其他版本来说也玩出了一些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并不能十分抓住我的口味。最后Rudy按惯例来了首encore,我没听过,貌似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小品,肖邦的?
下半场玩贝7。或许是上次听马勒第7时已经有了个稍显混乱的印象,这次广交把n个重音齐整地奏出来,让我很是吃惊。个人觉得首末乐章已经距离老卡的版本不到1个档次了,当然我想贝多芬的交响曲因为太过经典,对于专业乐团应该都到烂熟的程度,何况贝7这种典型的“海顿式”作品——正如我喜欢说的——充满了“理性的光明”,听众很容易理解。可惜从整体来看,这次演奏又败在了慢乐章的处理上。诚然弦乐演奏齐整,且和指挥默契算不错,“力度上的弹性”很强,但我期望的是一种“轻轻的我来了”的感觉,一种小巧的精致;或许这一块地方就是顶级乐团之所以顶级的原因了。你让20把小提奏得好像20把小提在吵闹可能不难,但让20把小提奏得好像2把加了弱音器的小提就不简单了。从柴1和贝7的慢乐章可以感觉到这个差距。另外在末乐章大家集体冲刺的时候,圆号同学还是很不大不小的吹破了一个音,稍微有一点晦气。
总的来说,考虑到¥40元的门票价,这场音乐会还是相当值的,因为想想看顶级乐团最便宜的票都要¥280了,这次演奏怎么说也不会只有BPO之流的1/7吧。这次广州的听众大体上还是让人吃惊的安静和有修养,而且总的来说能耐心地理解乐曲中必要的休止。不过牢骚是难免的,我建议星海以后禁止禁止14岁以下的小孩进来,除非是儿童专场;另外带相机进音乐会也很没趣—— 一般的拍照留念也就算了(虽然我也不赞成),为何还要带个单反!?要知道音乐厅的设计决定了即使你坐在角落也可以发出全场都能听到的轻微响动……
广州交响乐团马勒第七交响曲听后感
Dec 28th
当几个星期前广州交响乐团演奏完马勒第六交响曲以后,据说要求极高的乐团副首席杜艺先生曾发泄:“(奏成这样)居然还有观众鼓掌!”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将我第一次听马勒的机会给了广交。
Guangzhou Symphony Orchestra | Johannes Wildner
2009 December 19, 8 p.m. CST at Xinghai Concert Hall
Gustav Mahler (1860-1911)
Symphony No. 7 in E minor
听下来,感觉还远不至于像杜先生说的那般差。虽然说第一个音就是散的(很晦气),而且接下来也不乏散的音,但维尔德纳的指挥以及对乐曲的理解能力,以及整个乐团对乐曲的表现力,对于事先没有听录音、仅仅了解了一下乐曲创作背景的我来说,可以打个B。就个人口味来看,我觉得,有表现力的演奏是可以听的,比方说听阿卡多拉帕格尼尼第一,虽然错音比我听过的其他版本要多些,但把很多音改左手拨弦,也是值得一听。
另外星海这次听众的素质就国内来说也相当不错,而且据不久之前来这里听过另外一场音乐会的SS的话来看,广州听众的水平是今非昔比了,而且这么一首比较难懂的交响曲还是有大部分人都能坐住(虽然上座率似乎也就一半),算是不错;唯一遗憾的是许多人还是在乐章之间拍掌,即便字幕已经提示“乐章之间请勿鼓掌”。演奏完以后广交享受了观众长时间的掌声,我想相当的观众应该还是识货,知道是一场有表现力的演奏,掌声之热烈,首席都不知如何退场,还得被维尔德纳拉走。不知道回去杜先生是不是又要发牢骚了。
随便翻了一下明年的演奏安排,估计广州听众素质之低下臭名远扬(好几年前还出现过罢场的情况),基本没有看到重量级的乐团登陆,这点比国家大剧院差好多(当然喽,人家是京字号的)。不过说实在,我觉得广州听众素质还是有所改善的,至少国家大剧院的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想起WPO那次访华演出,乐手演出过程中叉膀子翘二郎腿,平时好像都挺少见)。现在市政府又要盖一栋广州歌剧院,我倒是想,盖大楼是一流,但能有多少合适的人坐在里面听呢?
不管怎么说,就这次的演奏来看,广交还是值得去听,不至于要闷头在家听CD;学生票也很值,¥40。
最新评论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