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呈现·中国——外国作曲家写中国”音乐会
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Radio France | Francois-Xavier Roth
Krystof Maratka (b. 1972)
1. Chant G'hai
Simon Steen-Andersen (b. 1976)
2. Ouvertures
Denis Gougeon (b. 1951)
3. TOY (Music box)
Qigang Chen (b. 1951)
4. Enchantements oublies
Maurice Ravel (1875-1937)
5. Bolero
当初定了这一场音乐会主要是出于好奇:当代作曲家使用古典音乐的配器会写出怎样的作品呢?这场音乐会呈现了一场马拉松式的作曲竞赛的三首翘楚之作。不过到了最后,为了这场音乐会我不得不放弃了欣赏世博夜景的机会,可谓鱼与熊掌不得兼得吧。
前三首是三位当代外国作曲家以“外国作曲家写中国”为标题而创作的作品,是从24部作品中遴选出来的。自然地,这三首作品我都没有预习的机会,因此也完全仅能凭初步的印象以及和作曲家神交的程度来评判。第一首作品为法国作曲家Krystof Maratka创作,题目为“上海”或者“歌颂大海”,感觉似乎是继承了印象派的笔法,但我个人觉得过于强调炫技,很难辨别出任何实质上的印象。第二首作品为丹麦作曲家Simon Steen-Andersen的作品,标题是“开启”。这首曲子在印象派的精髓上走得比“上海”远得多了,独奏的古筝用了许多非主流的方式—— 比如用二胡弓子拉奏甚至用信用卡刮奏,还利用了预制的音响效果等等,总得来说并非炫技,也已经不是音乐了,和约翰·凯奇的理念比较接近—— 它是不同音响片断的集合,这在乐曲结尾处,多处“强行切换”表现得最为明显。乐曲另一个令人称道的地方是作曲家将无序的中国话在音乐上进行了深度的拓展,听起来让人觉得很欣赏和亲切,因为我在音乐聚会的游戏中也有用小提琴模仿说话腔调的尝试,而我和作曲家竟然在这一点上不约而同了!Steen-Andersen是3位当代作曲家中最年轻的一位,或许正因为如此,我对他的作品和手法能有强烈的认同感,但大部分观众则显然对此很难接受。第三首作品为加拿大作曲家Denis Gougeon的“玩具八音盒”,个人觉得写得很糟糕,是广义上的古典乐与后现代音乐的不成功的杂合体,只有开头和结尾模拟打开和关闭八音盒的乐句有点意思。没想到,最终宣布的得奖结果竟然和我的个人看法完全相反—— Gougeon竟然拿了第一,Maratka第二,而我最为欣赏的Steen-Andersen却只有第三!我觉得评委的年龄使他们无法理解Steen-Andersen音乐的精妙之处,他可能太超前了;我个人认为Steen-Andersen的曲子比另外两人要好起码一个档次。哎,谁知道呢?当初Ravel的音乐也被人攻击得一无是处的。
下半场首先是陈其钢的《失乐园》,作曲家宣称这是一种类似意识流的东西,但他觉得还不够成功;然而这两场音乐会的两首陈其钢的作品让我对这位作曲家好感大发。某种程度上我也是个很内向的人,在很内向的世界中有一些很内向的想法,但此时我却可能是很有激情的;《失乐园》以巴贝尔《柔板》式的弦乐叠音作为引子,有剧烈的均匀变动的调号;然而中间却来一段突然的、激情澎湃的段落(陈其钢把定音鼓当架子鼓使,让人觉得非常新鲜同时也激情四射!),最后又倏然回归到巴贝尔式的弦乐柔板中,以E音终结。欣赏音乐有时就是特定情境、特定心情下的神交…… 在临近毕业这心情剧烈变动的时光,我必须承认陈其钢的《失乐园》几乎完全就是为我翻腾的心境量身定做的!总之,这是一次酣畅的心情抒发。
我本来非常期待法国广播爱乐乐团玩拉威尔的《波莱罗》,没想到管乐居然在solo的段落出了两个超级大bug,估计这两位乐手脑袋突然短路,居然在两处不同的地方把一串音吹错了!同学啊,波莱罗讲究的就是从头到尾的近似均匀近似单一,您这么一xx了,剩下的还用听么…… 而且整首乐曲也可谓粗制滥造,毫无精巧感,给人的感觉就是山寨Nokia一个,要什么没什么还有大bug,至多国内二流乐团水平。总之这首曲子之后我直接不鼓掌。指挥似乎也觉察到乐团状态不对,没有加演就退场了。
最后谈谈今天的上海观众。真奇怪,今天的观众大体上还是很不错的,除了零星的手机铃声以外,大体非常安静,能理解乐曲必要的休止以及弱结尾的延长,大概可以打个70分。我就奇怪了,怎么5月2日的就那么恐怖呢?
打印本帖 Print article |
本文发表于2010 May 4 23:44,归类为天籁之音。您可以通过RSS 2.0来订阅有关的评论。 您也可以留下评论或在您自己的站点跟踪引用。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2010 May 4 at 23:44 and filed under 天籁之音.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post through RSS 2.0. You can leave a response or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
约2年前 about 2 years ago
对于三个描写中国的作品我和你的意见在意向上是一致的 第二位丹麦作曲家人长的非常帅不说而且最开始古筝和零星的管弦乐部的微妙合奏让人觉得特别有创造性 太棒了 我爸爸说因为描写的内容上可能描述了中国前进的光景带有政治意味 所以评委有所回避的 第一个简直就是SUCK 最后一个也没有什么新意 陈其钢的作品确实能听出他的天然原始单纯的快乐的追求 但又有很多无力和叹息 仿佛最后层叠的乐章始终想突破的一个至高点无法冲出 奋力但却始终无法为力 追求是未果的 可能因为禁锢过于多 想要达到的自然但又没有达到自然 依然被强烈不自然的心态刻意地拖曳着 这么一来波莱罗舞曲就完全把它比下去了 我觉得还是古典的东西越自然 从清晨西班牙的洒满阳光的城门楼下街道广场开始 一个人欢乐地在街上舞蹈 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场盛事 欢乐中 就连管乐乐手的破音我都觉得像是半作玩笑让人充满了幽默 快乐 可爱 特别可爱 我觉得很有可能是故意的 总之这部作品演绎的阳光又纯净 快乐 感动 即便最后所有的乐部都加入都没有揉成这欢乐一团粥 而是充满了层次分明灵动和清晰 如此盛大的合奏却还能把层次拉得这么微妙繁复的分明动人 真正生命纯真惊为天人的感动 我打从心底敬佩法国广播爱乐乐团的素质 我第一次听波莱罗舞曲受到这么大的感动 这是一次非常非常棒感人热泪BRAVO的演奏!他们自己可能都没有发现 因为演奏的很随性 很自然 很真实 反而达到了很高超的演出 这一晚的波莱罗舞曲将会在我心中铭记永心
约2年前 about 2 years ago
首先感谢这位老兄详尽的评论,可能是本博客开张以来最长的评论了。我觉得2支笛子那一首就是一个四不像,古不古今不今洋不洋土不土。另外Bolero可不是古典哎,按分类来说应该属于后印象派的说。而且Bolero乐队出了太多bug了,虽然说有时候出bug是难免的,但本来就是一首线条非常清晰的曲子,从头到尾必须要求零错误啊!所以看得不太明白您的评论...
约2年前 about 2 years ago
额 那个古典后印象的问题我错了 我是说你难道不觉得法广是故意的么 即兴和玩乐的感觉我觉得才表现了这个曲子的真髓 那几个噗音跟泄音听起来非常幽默可爱和灵动 第一次听觉得BOLERO没有因为后面的壮大而轰炸掉依然可爱 觉得非常感动 阳光 可爱
约2年前 about 2 years ago
即兴首先是不应该 随 意 改动原作,何况那些地方恐怕很难做出除了他们走神吹错以外的解释... that's AWFUL!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梁祝的第一句就拉错了,恐怕后面拉得再好也不可能让人改变看法了...
约2年前 about 2 years ago
当然后面的力度把握得的确还算到位,不然观众也不会那么crazy... 掐掉前面来看,后面的确处理得还算整洁干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