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十大新闻人物颁奖典礼
Feb 4th
……不过既然见识了那犹如地下导弹发射基地的演播厅,蹭了一顿饭,然后又看到以及认识了某些强人,顺便对“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做了一下科普,总算也没白去。
第一个登场的是面对劫匪“以一敌七”的警察许志伟叔叔,身上挂满了勋章。他大概是第一次上台,说话很拘谨,而且是侧向镜头,现场的导演不停打手势却毫无效果。主持人只好调侃地说他“面对镜头比面对歹徒还紧张”,结果我身边的一个领导愤愤地说,“什么话。他面对歹徒的时候根本就不紧张。”上电视的时候主持人的调侃被剪掉了。
[[Image:Other/080204b.jpg|550|和许叔叔合影]]
下一个登场的是碧桂园总裁的助理周女士,来替她的上司拿奖;第三个是我;我的后一个是与命运抗争卖毛巾养女儿的袁妈妈,此又一强人也。台下就和这对母女有过互动,她的女儿茹姐和我还是“老乡”—— 都在大学城混着哪,不过她在广中医学习医学。袁妈妈是一个难以置信的乐观人物(“不有超乎寻常的乐观精神是做不到这样的。”老妈作了注脚),尽管大家都知道她过去的经历又苦涩又辛酸(身高只有一米,中年丧夫下岗,女儿体弱多病,etc.),但她台上台下和任何人说起这些事情,神情的轻快,好像只是在说一个有趣的故事,能如此沉着冷静地面对命运如此严峻的挑战,让人不能不肃然起敬。恰逢那几天由于某些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但与这样的人物交流之后,你只能觉得自己实在不该如此亏待命运的优厚。不过袁妈妈的花絮还是不少,除了一开始就说广州话险些让主持人下不来台之外,当茹姐念完那一长段感人的段落(当然还有背景音乐处心积虑地烘托气氛),主持人问:“袁妈妈,听到你女儿的真心之言,你觉得感动吗?”结果她很“直”地回答:“还好啦…… 听了好多遍了,她在家里练了好几天啦!”台下观众忍不住笑起来,导演也把脸一侧。当然,以上这两段上电视时都给剪掉了。
[[Image:Other/080204c.jpg|550|接受新华社杨社长颁奖]]
再下一个是易建联,excuse me,不太晓得;再往下则又是一个笑对命运的强人—— 世界冠军萧彦红女士。她因车祸折断了双腿,但却从零开始、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成了世界冠军。她与袁妈妈与其说是新闻人物,倒不如说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典型。和这样的人物过招,你觉得自己好像被打了强心剂一样,原来犹豫不决的前进脚步也会变得果断坚决。萧女士在备战北京奥运,因此今天来的是她的丈夫和约摸五六岁的女儿。小女孩开口还没几句话就引得全场哄堂大笑(当然,上电视的时候观众的笑声都被消掉了),因为她一板一眼地背了一长段话:“今天,沉甸甸的奖杯捧在手里,我心情无比的激动……”而奖杯此时还在颁奖嘉宾的手里;最妙的是虽然台下前仰后合,台上忍俊不禁,但小女孩依然面不改色地念完那一长段话。主持人笑道:“好厉害啊小妹妹,花了多长时间来背啊?”“三天!”小女孩很老实地说,台下笑成一片;主持人又加了一句,“你妈妈给你写演讲稿的时候一定没想到我们把奖杯放到最后才发的。”这下观众们爆笑到导演打手势了才告罢休。
[[Image:Other/080204a.jpg|550|和小妹妹在化妆室里合影]]
接下来是“关微”,我对此人深感尊敬,不过我想,既然人家做好事不愿留名,那作为“社会喉舌”的媒体也不至于要“八卦”到硬要把人家“揪”出来的程度吧。然后是九江大桥事件中断桥挡车的河南王先生。他大概早就厌倦了没完没了的采访,任主持人怎么说,他也是木然地看着前方,每句回答听起来好像是早已录制好了的,最后才吐了一句真心话:请各级领导帮我解决城市户口…… 话语中透出苦涩。难道“英雄”们所得到的就只是几束大红花和几张到郑州的飞机票吗?
然后是放弃香港舒适的退休环境、来到内地照顾麻风患者的傅阿姨,比较郁闷的是她的普通话讲得比我的广州话还好;然后是做了数十年志愿者工作、开通电话热线挽救生命的赵大哥。以上二者,皆叶子景仰之人物也。N句大道理,比不上近距离接触这些高德贵士更能阐明一句话的道理:爱是可以让人发光的。
首登罗浮山游记
Jan 25th
罗浮者,南粤首岳也,富有奇峰怪石、飞瀑漓泉,蕴含高门古寺、鹤观名轩。叶子儿时尝夜宿山脚朱明洞,然此乃陈年往事也,而是时实属走马观花,未尝一睹罗浮飞云之风采也,从来为之抱憾;而且绝顶千米高峰,得览众山之小,亦乃叶子神游之所归,今得机会游罗浮山、登飞云顶。
叶子携友穗城东行二百里得长宁,北向远眺,十里之外有巨山拔地而起,雄赳赳立于平原之中,傲瞰天地,叶子赞曰:“此必罗浮山飞云顶是也!”——飞云顶,罗浮山至高也,海拔一千二百八十又二米。后视自言,然此罗浮山是也,至于飞云顶,则仍在彼山后后之后后耳。话说叶子一行搭车抵山脚,巳时已过,问山人何为通飞云顶之路,彼云“前路左行少顷可达山门”,以为上飞云顶事易,遂放豪言“抵飞云顶而午宴”,旋即开爬。
沿路绿茵鸟语,偶见松鼠一二,叶子心情舒畅,怎料午时已近,才抵海拔三百米之山门,遂再问山人,对曰:“抵飞云顶再一时辰多足矣。”又以为登顶事易。前行二百步,仰见一高峰如将倾之状,声势逼人,笑曰:“此飞云顶是也!一时辰当可抵达。”而后悔之。
过山门少顷,小石道绕山脊而行约半时辰,抵轮龙坪,海拔五五零米,已经午时。众人自觉肚内有声,然高程却行未过半,又见方才之高峰已在身后,前路通向远处另一更高之峰,遥且仰视,远不可及,自叹晦气,方且前行。少顷,路边有一铁牌:“往索道上站”,又查地图,才知路程未及三一,更是叹气连连,叶子自知轻敌,知趣收声,不复曰何时抵飞云顶午宴云耳;路边又一铁牌,近视之,“中国移动信号已覆盖”,众人才破涕为笑。
轮龙坪后,沿路更寂,仅闻鸟声啾啾,别无其它,便知古人诗云“鸟鸣山更幽”之意。叶子又思另一古诗云“空山不见人”,但亦不闻人语响,森森然周遭,虽身着三衫午时日晒如蒸,却不敢有所宽衣,唯恐寒气循径而入。路行一时辰,众人又疲又饥,只得循石而坐,面包裹腹,叶子操弄GPS,忽曰“此地海拔六五零米”,众人见高程方才一半,大馁,然自慰曰“前进一步,飞云顶近一步也”,起又前行,然则前行一尺,哀叹一声,走百步而喘气者三,狼狈之至也。
如此前行,又过一时辰余,路忽平且直,前右有一山,山顶坡缓草短,众人以为此飞云顶也,皆欢呼,遂大步前行,然山路却绕山而过,行一刻钟后抵一山庄,山庄后有一山,山下有一铁牌,上书“飞云顶登山道”。众人又以为此山飞云顶也,加速前行,然则路皆乱石,速行不易,又行一刻钟,绕过一山脊,才见二三里外有一平坦山峰,四周皆干枯草甸,顶有红旗,却如芝麻大小。众人已疲惫不堪,大馁叹曰:“原来飞云顶在此!”然行已至此,绝无不登顶而回头之念也。又半时辰,终于登飞云顶,揽罗浮绝胜也。
叶子俯瞰四周,别无其它,一路攀来所谬误之峰,皆以不见,仅有不足半人高之枯草随风摇摆,无鸟啾、无虫鸣,仅闻得红旗猎猎;无绿树、无紫嫣,更不见半点人烟,只见山体北麓百步开外一坍毁庙祠,四壁全无,荒凉景致,寒入人心。经三时辰跋涉登顶罗浮,本应一大快事,是时却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夫古时三皇五帝,风流才子,或信手拈来,或辛苦耕耘,方居万人之上,再论其后,斯人所思,可比面对此时此景之所感耶?直瞰远处,渺渺乡烟,深巷瓦房,星罗棋布,此芸芸众生之所居也;由远而近,幽幽飞云,稀草疏林,奇峦怪石,此神仙高人之所在也。此之二者,取此舍彼?取彼舍此?惑矣。人欲抱终明月,傲然江湖,却不知高处之寒,孤寂之凉,悲夫。然则逝者如斯,盈虚如彼者也!所谓苏子之言:非吾所有而莫取,造物之宝藏而共适,今临高山而仰止,俯清泉而明目,如是而已。
时丁亥年十二月望日。
[[Image:Other/080125a.jpg|550|轮龙坪回望—— 我们是从湖那里爬上来的!]]
[[Image:Other/080125b.jpg|550|轮龙坪前望—— 即使走到双峰那里,路程也不过一半]]
[[Image:Other/080125c.jpg|550|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Image:Other/080125d.jpg|550|行进中]]
[[Image:Other/080125e.jpg|550|飞云顶仍在此山后之后]]
[[Image:Other/080125f.jpg|550|从上面那张照片的位置又走了40分钟左右…… 现在看到了吧?顶上插着大红旗的那座就是]]
[[Image:Other/080125g.jpg|550|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考试随议
Jan 11th
期末考试准备之中,得友人考试技巧一:三长一短选最短,三短一长选最长,长短不一选B,参差不齐选D,以抄为主,以蒙为辅,蒙抄结合,一定及格,转发几人几门及格。我随即复友人道:感谢汝切切之言,遗憾本人之所考乃数学也,汝之高见恐一无用武之地。数学的卷子,题目与留空处的比例就和广外的男女比例差不多—— 一比八,假设来个“以抄为主,以蒙为辅”的话,那恐怕是“蒙抄结合,一定挂科,转发几人几人挂科”了。
考试成绩这种东西,引用《围城》里的话来说,“好像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作用”。事实上未必懂,只不过是囫囵吞枣,加一点小计俩,加老师有意无意的一些偏担,就好像某个不识厨务的主妇,在恶补了两个时辰的《厨房宝典》,将几个叫不出名字的菜随意一混,同样也能烧得出一盘过得去的菜来。客人酒菜下肚,考验过去以后,就连那本书封皮的模样也记不得了。
中国学生最强大的本领在于会考试。“十二年寒窗苦读”,其实读的课程只有一种:考试,这一效果也的确惊人。睡我隔壁床的那一位老兄,一个学期没听过两次课,在考数学前的那一晚上“预习和复习”了两百多页的数学书,第二天便能应付自如。这不是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了吗?想想以前的“十二年寒窗苦读”,只不过为了6月的7、8、9三天,到现在和课本来个“一夜情”就能够笑傲江湖,这生动地说明了“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道理。
考完两门数学以后是考某主义。鲁迅与胡适“问题和主义”之争早已作古,但没想到我们现在每人都面对着一本二百四十四页的问题和主义,尾页上还有十二个加黑的大字:“免费查询辨别真伪赢取大奖”,署名是“中国扫黄打非网”,和绿色封皮的设计协调得很。考前大家都没有头绪,只好去看往届的题目,好求得一些心理的安慰。看着看着,突然发现从来派不上用场的《考试技巧》竟然好似仙人指路般十发九中,想必这是“物质世界的规律”云云。总之在考某主义的时候,我们也就自觉贯彻了某主义的精神,认识和利用了物质世界的某条规律,不过结果如何就暂且不知,尚待我们去认识和改造了。
车游阿里山札记
Jan 4th
[[Image:07-Taiwan/R346.jpg|550|我@阿里山乡]]
阿里山有三奇:森林、日出和云海。这一次造访阿里山,我并没有到“大众”式的阿里山森林公园游乐区里面去转一转,但这三奇却可以算是看到了百分之八十,这儿首先得感谢鄒族(高山族的一支)原住民杜大哥和大雄哥的带领。
阿里山森林的精妙在于它能集热带、温带、寒带林木的种种妙处于一身。就好比嘴馋的人如何吃糖也不厌,上帝同志也简单地把黄、绿、红简单地调了一下,往山上一搁,就能叫人流连忘返了。
[[Image:07-Taiwan/R367.jpg|550|阿里山公路,风起云涌]]
阿里山风景区与玉山风景区相邻。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在一天的时间内来个走马观花。从塔塔加的2610米到阿里山的2150米,另有一群在此地定居的“在地人”,它们就好象乡下的摩托车一样飘忽不定。驾车的杜大哥(也是鄒族人,留着一头长发)在某条直路一踩刹车,示意我向右看,原来是台湾猴子们来欣赏我这个“对岸”来的无毛大猴子来了。传说玉山的野生猴子由于接受游客们的谆谆教导,已经进化到了晓得休息日与工作日的程度,选择休息日在公路上进行巡查工作。巡查的时候,虽然未必曾经得到大陆有关高人的指点,但却会三五只往公路上一站,拦截过往车辆进行“抢劫”,其水准完全可成为叉叉人士的翻版活教材。还好,今天我们出发得比较迟,遇上的这几位猴大哥可能已经用餐完毕,正在贯彻“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方针,在公路边的护栏上漫步而行。
[[Image:07-Taiwan/R0129.JPG|550|斗胜战佛孙悟空转世?]]
高山族同胞们有一特点:特别爱家。杜大哥一再对我进行教育:“阿里山好玩的不多,也就是火车站和邮局比较有特色。”于是我在这两个地方“到此一游”以后就眼睁睁着看着“阿里山观光公路由此进”的牌子离我而去。仔细一想,可能高山族大哥对青山绿水早已不感冒了,自然会说“好玩的不多”。过了一阵,我才知道为什么杜大哥那么急匆匆了。
车绕过一个山脊,杜大哥把车一停,下车来点燃一根烟,手指了指某个方向说:“那边就是我家乡了。”我顺着看去,只看见一个大山坳里雾气迷蒙。不过出于礼貌,我还是说:“看见了—— 真漂亮!”于是杜大哥唱赞美诗一样地说:“家乡好啊!”——他们的家乡名叫特富野,在鄒语中意思是“山坳”。过了一阵,车绕过一个山脊,杜大哥又把车一停,“那边就是我家乡了—— 家乡好啊!”这样的赞美诗一路上重复了四五次。
[[Image:07-Taiwan/R0133.JPG|550|“那边就是我家乡了”]]
一开始听到说要去高山族部落,我脑海中浮现的就是波利尼西亚式的草屋,几乎浑身赤裸的土著,等等。不过看来这样想是对我们的高山族同胞大不敬了。除了对外联络道路比较崎岖以外,特富野就像一个小小的世外桃源,红色的斜顶小屋与栽种整齐的景观树交错而现,为了弥补在某些原本隐蔽方面的小小不足,公路旁边还恰到好处地放着几个完好的篮球架。杜大哥和大雄哥—— 他们都是天文台的工作人员—— 在此交班。比起杜大哥,大雄哥对家乡的热爱程度还更高了。他兴致勃勃地开车带我去看特富野的一些文化古迹—— 男子聚会所、聚会场(这个我倒是很有兴趣),特富野到达邦的崎岖步道(“我以前上学就天天走这个路,”他说),步道上的达邦吊桥(“这个护栏是新搞过了,”他好像吊桥老专家一样说,一边慢悠悠地在上面晃荡;我却看着脚下深达几十米的峡谷瑟瑟发抖,巴不得早点走回公路),咖啡园和茶园(“可惜今天时间不够,不然我可以带你去看我们制茶的过程!”我说了一些表示惋惜的话,心里倒为不必在这样的地方呆更多时间感到高兴),几个月前被地质灾害摧毁的巨大铁桥(这也让我挺感兴趣)。回鹿林还要开两个小时的山路,不过大雄哥却不会缺乏话题可讲。假设他这两个小时的巨幅演讲可以用几个字概括的话,那就是“家乡颂歌”。
[[Image:07-Taiwan/R0140.JPG|550|特富野一瞥]]
文到此处,大约会有读者提问,阿里山的森林、日出和云海看到百分之八十是怎么算出来的。来到阿里山虽然只逛了一天,不过根据大雄哥的话,“森林看到了百分之四十、日出看到了百分之四十、云海看到了百分之四十”,根据姆忒排耳公式,把没看到的百分之六十乘起来再被百分之一百减,不就可以得出百分之八十了吗?至于日出、云海,因并非车游阿里山公路之所见,为防语焉不详失礼于各位,且让我卖个关子,待另文一叙。
2008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观感
Jan 1st
[[Image:Other/080101d.jpg|550|神采奕奕的指挥家Georges Pretre—— 他自豪地说:“告诉中国观众我才83岁!”]]
转眼间,距离我第一次观赏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已经有12个年头了。在这12年中我欣赏过Lorin Maazel、Zubin Mehta、Riccardo Muti、Mikolaus Harnoncourt、小泽征尔和Mariss Jansons等大师的指挥艺术。但我得说,Georges Pretre的风格是我看过的指挥中最独特的,也许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叙述会显得有条理一些。
第一是指挥棒。
用与不用指挥棒,效果截然不同。Harnoncourt作为奥地利本土指挥家,从来都是徒手指挥,在某些章节表现更为细腻;小泽征尔在指挥新年音乐会时也是徒手指挥。但Pretre却是我看到的第一位在新年音乐会中执棒与徒手交替使用的指挥家。暂且不论这样是否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单是在不同曲目的处理上便能各取所长。对于一些柔和而精巧的乐曲(如Josef的蜻蜓、Laxenburger等),徒手指挥更能精妙地将乐曲的细节展现出来,而对于进行曲、富于节奏感的圆舞曲等,显然执棒指挥效果更好。我觉得Pretre虽然不是本土指挥家,但在这一点上处理似乎优于Harnoncourt。
第二是指挥对作品的理解方面。
兰纳的Hofball Tanze在2003年(Harnoncourt)演过,当时听得我想睡觉,不过鉴于Harnoncourt为了保证原汁原味,完全按照“奥地利”式思维来诠释曲目,倒也无可厚非。不过现在是21世纪,我们似乎不该始终用19世纪的思维来诠释乐曲。Pretre版本的Hofball Tanze让我非常意外。他改变了Harnoncourt的理解方式—— 比如,主旋律中突出了大提琴的旋律,以及加大最后一个章节前后的速度比率来凸现最后一个章节的“歌剧”式手法,让人感觉新鲜。对于其他几首以前演奏过数次的曲目,他也开创性地按照自己的新思维来理解,显得不落俗套。同样让人感觉满意的还有《小广告商》、《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蜻蜓》和《俄罗斯进行曲》等。不过,《皇帝》和《蓝色多瑙河》等除外,——这也不能怪他,毕竟这些曲子是经典曲目,自由发挥程度有限。
Pretre虽然年已八十有四,上下指挥台都有些不便,但演奏起来全身心投入的尽头让人深感佩服。上半场演奏激动人心的Orpheus-Quadrille时,他在指挥台上大蹦大跳,与青年人无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序曲在1993年演过,当时Muti热情奔放的指挥风格不断引爆观众们的掌声;这次Pretre的版本,虽然不像Muti那样大幅度摆臂加跳跃,但对于乐章中静谧、诙谐的部分,Pretre处变不惊的指挥方式反而有以静取动之妙。对于一些韵味十足的乐曲,他在指挥台上面带微笑地用身体来示意乐队队员该如何演奏,似有翩翩起舞之势。加演曲目的《运动波尔卡》,演奏前自报曲目时依然声如洪钟(麦克风在他头上一人高的位置哪),演奏当中耍起rumor来逗乐观众,俨然如七八岁的小孩子。与指挥动作幅度超大、风格华丽的Muti不同,除了少数情况以外,Pretre基本多看少动,架势基本如一,嘴里还念念有词,甚至有时还仅用表情来指挥乐队。我觉得他对乐曲的处理和对音乐的理解显然比Muti要好一些(当然,他毕竟年长Muti二十岁!)。当然,这里也不是说Muti不好,我对Muti那种具有意大利式热情的指挥风格也是非常欣赏的。
当然,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之所以名声遍及五大洲,除了指挥以外,与世界上最杰出的乐团之一—— 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看维也纳爱乐的新年音乐会,可以说是仅有的“几乎听不出瑕疵的”的音乐会。21首曲目下来,最大的瑕疵仅仅是《俄罗斯进行曲》中返场一段,圆号比小号稍微进早了一点点(约0.1秒?反应的极限了)—— 的确是不可思议!因此,也得算上“顶级乐团”—— 维也纳爱乐的功劳。最好的乐团在最好的音乐厅演奏—— 是的,以后要是有机会去欣赏,那该有多好呀。
Pretre说过一句很微妙的话:“我首先是音乐家,其次才是法国人。”接受CCTV记者采访的时候他也说,他的养生之道“就是对音乐的思考”。这次的新年音乐会精彩纷呈,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姜还是老的辣!
最新评论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