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的黄金》听后记
Feb 2nd
[[Image:Other/080202d.jpg|550]]
《莱茵的黄金》(Das Rheingold)可以被看作《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序幕,它为全剧故事的发展做了一些必要的介绍和铺垫。《莱茵的黄金》约长两个半小时,相对于整部《指环》来说已经算很短了(《指环》全剧长达15-20小时),不过我还是等了好几天才能有状态和时间开始欣赏,而且还是分了好几次来欣赏的。由于我听不懂德语,因此不得不借助欣赏指引来欣赏全曲,听后记就是在欣赏指引的基础上加进了自己的想法而写成的。
第一场简单介绍了“莱茵的黄金”是怎么一回事,其主角是尼伯龙人的首领—— 阿尔伯利希。瓦格纳在全曲一开始就展现了其作曲的特点:特别宏大、巍然,他用了四分多钟的渐强来表现莱茵河底的情景。有三个少女无拘无束地玩耍。她们是莱茵的仙女。
从“自然”的动机进入到这里是很顺理成章的。她们的父亲是象征自然的莱茵河,莱茵的仙女们则是符合天性的人。她们是《莱茵的黄金》最先出场的人物,也是《神界的黄昏》最后收场的人物。在莱茵仙女的歌声中甚至已经开始孕育着以后将会出现的动机。在写作《莱茵的黄金》时,瓦格纳可能还没有准备此后再使用它们,但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之中,他肯定会下意识地受到已经创作完的部分的影响。
起初,人总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只是到后来分成了阶级,一切才发生了变化。现在,一个代表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尼伯龙人的首领阿尔伯利希。尼伯龙人长年在地下打铁,终日不见阳光,工作是他们的全部。沃坦的矛尖、多纳的锤子、弗莱娅的项链(这些都是后面将要登场的神们的宝物)都是他们辛勤劳动的产物。他们创造了几乎全部社会财富。瓦格纳写作毕生绝作的时候,当然考虑了它的现实意义—— 我认为在这里,尼伯龙人代表着哪一个阶级是很显然的了。在《指环》中,阿尔伯利希作为劳动阶级的代表,也促进、改变着全剧的发展,在后面我们是可以很显然地看到阿尔伯利希和尼伯龙人的现实意义的。这样的人当然从未象莱茵的仙女们那样享受过真正的快乐。他见到这些少女们能有什么想法呢?冲上去,进入她们的圈子,和她们谈恋爱,这就是阿尔伯利希的第一个念头。于是他怀着激动的情欲向少女们表示好感。
莱茵的仙女们并不了解阿尔伯利希,就像阿尔伯利希不了解莱茵的仙女们一样。她们想的就是取笑他,假装喜欢他,然后再讥笑他。阿尔伯利希终于明白他的处境,唱道:“不幸啊!”。这个动机可以称作“失望”的动机。
这个由两个音组成的动机是全剧发展得最充分的动机之一,我们以后会不断见到它。他试图用蛮力捉住仙女们,乐队中出现了代表尼伯龙人的节奏,这是阿尔伯利希徒劳的努力。
在小提琴的伴奏下,圆号吹出一个优美的新动机,和开头“自然”的动机一样,它也是由一个大三和弦生成的。阳光射入河底,照亮了莱茵的黄金。为描写黄金逐渐放出光辉的情景,瓦格纳使用了精巧的配器。一开始是12把小提琴演奏伴奏音型,然后每2小节增加4把小提琴,逐渐增加到全部32把小提琴。“黄金”的动机第1遍用1只圆号,然后2只,3只,最后用音色更嘹亮的小号演奏。仙女们向黄金欢呼,赞美这世间最美的事物。小提琴快速的进行和在序奏里一样,代表了莱茵河水,欢呼声的前半部分("Rheingold!")那两个音和阿尔伯利希“失望”动机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大二度,一个是小二度。我虽然不懂德语,但瓦格纳的悉心安排却是超脱语言的。
阿尔伯利希无法想像这么一个东西,有什么理由让莱茵仙女们如此欢呼,直到薇尔根德(仙女之一)告诉他:任谁用这黄金造成一枚指环,他便拥有世上无尽的权力和财富。指环动机的前兆出现在薇尔根德的歌声中,这动机的特征在于开头连续3个相隔三度的下行,4个音构成了一个减七和弦。此时还没有真实的指环,因此这里出现的动机只是一个前兆。
音乐突然从E大调转到c小调,沃格林德(另一仙女)唱出“弃爱”的动机。“只有放弃爱情的力量,只有摈斥爱情的欢乐”,才能造出指环。中低声部所蕴含的隐隐不祥让我恐惧得不敢在闭着眼睛欣赏,这就是现实:爱情代表了一种美满的、高尚的东西,但人为了邪恶的私欲,可以诅咒高尚和美好,世间万恶便由此而生。也许瓦格纳在写作《指环》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些的现实意义,他更多的是乐意将音乐和情节所蕴含的意义留给后人欣赏。原文歌词对仗严格,Minne和Liebe(爱情)两个词特别被置于这动机上的最高音。所有的悲剧都由“弃爱”引起。由于弃爱,凡人的眼光便为叔本华常讲的“摩耶之幕”所遮盖。阿尔伯利希突然发现他也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他需要做的也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拿到黄金并造出指环。“河水作证:我诅咒爱情!”。爱情("Liebe!")这个词用一个可怕的七度唱出。于是阿尔伯利希一把就抢走了黄金,没有武力作后盾,莱茵仙女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只听到阿尔伯利希诡异的笑声渐渐远去。接着,舞台被雾气笼罩,莱茵仙女和阿尔伯利希都消失了。过场音乐奏出的是“弃爱”和“指环”的动机。随着雾气的消散,舞台上越来越亮,我们从莱茵河底来到了神们所在的山顶,第一场结束了。
“指环”的动机建立在小调上。突然,这动机变成大调,圆号变成了大号,节奏稍作变化。它异常庄严,美丽。背景的节奏显出不可抗拒的威严。是的,这是神们的新居——瓦尔哈拉天宫。无论在哪个时代,一座辉煌的建筑都是维护社会秩序最好的象征。独眼的神王沃坦和他的夫人弗瑞卡还在睡梦中时,巨人们为他们完成了这项事业。另外还有两个出现较少的动机也代表瓦尔哈拉,其中一个与“Rheingold!”欢呼动机有联系,另一个由沃坦唱出并由小号伴奏。
弗瑞卡提醒沃坦,这新居是要付出代价的。商定的契约必须执行。在低音区的音阶下行就是“契约”的动机。沃坦对弗瑞卡的态度很不以为然。别忘了,当初你弗瑞卡不也盼着有一座像瓦尔哈拉这样的新居吗?虽然弗瑞卡并不需要一座统治其他人的宫殿,但她想让瓦尔哈拉成为夫君时刻惦念的家,这样沃坦就不会有离开她的念头了。这是女人对爱情的幻想,当然永远只是幻想。
为了获得瓦尔哈拉,神们必须把弗莱娅——代表青春和爱情的女神,也是弗瑞卡的妹妹——交给巨人们作为对价。神界和人间都有交易的规则。事前双方的合意加上对价就构成契约或合同的基础,至于弗莱娅是否可以被当成对价去交换则没有必要考虑。巨人们完成了瓦尔哈拉,便去追逐弗莱娅,我们听到弗莱娅跑过来了,她或者是弗瑞卡(我听不懂德语)的唱词紧紧牵出了两个巨人:法索尔特和法夫纳提着大棒走上台来,他们已经完成了属于他们应尽的义务,现在来要求合同上属于他们的权利。从代表巨人的动机就听得出他们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个动机虽然气势凌人,却不过由两个音组成。这段动机虽然只有半分钟左右,但却令人牢牢刻在心里,我甚至不敢闭着眼睛再去听了—— 大号和定音鼓特大音量的怒吼,仿佛让你觉得你要给巨人足碾,无法躲闪。法索尔特再明白不过地说明了他们和神之间的关系。如果沃坦想违反合同,他们就将停止和沃坦之间的合作。从契约的动机引申出合同的动机。法夫纳倒是看出对付想违约的沃坦更现实的办法。他指出弗莱娅对神们的价值所在:弗莱娅的“金色苹果”维持着神们的青春。圆号的伴奏给法夫纳的叙述蒙上一层金色的光晕。
弗莱娅当然不想落到巨人的手里,她的呼救招来了另外两个神:多纳(Donner在德语里就是“打雷”的意思)和弗洛(Froh意为“快乐”)。弗洛出场时的动机是由弗莱娅的“金苹果”动机变来的。这两个家伙根本不了解神们之所以存在的基础,居然准备动手和巨人们干一仗,直接用武力解决问题。沃坦伸出他的长矛,挡在多纳的铁锤与巨人们的大棒之间:“住手,你这个粗人!”4只长号的齐奏充分显示了沃坦手中长矛的威力。我们现在明白了,契约是靠沃坦的长矛来保证的。这个下行音阶动机不仅代表契约,也代表长矛,同时也是沃坦的意志(从叔本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听罢这段,你觉得简直没法不佩服瓦格纳配器的高明!沃坦全部的希望所在,火神娄格终于出现了。有好几个性格相近的的动机代表娄格,除了一个是快速的半音阶外,其余各动机也都以半音进行为特点。
当初沃坦用一只眼睛的代价换来三样事物:用Weltesche(《指环》最后一集《众神的黄昏》开头那棵“生命之树”)上的一根枝干作成的长矛,代表法律的弗瑞卡成为他的妻子,还有狡猾的娄格听从他的指挥。娄格曾答应帮助沃坦获得瓦尔哈拉而不必交出弗莱娅。著名的剧作家肖伯纳曾说娄格实际上就是“谎言”。
在北欧神话里,娄格是最重要的角色。他是一个“骑墙派”。一方面,他不得不为神们效力,另一方面,他总是联合神们的对手一起给神们制造麻烦。他现在也没忘了给他的上司沃坦搞点儿小动作。他首先证明,巨人们是绝对优秀的房地产开发商,瓦尔哈拉的建筑质量无可挑剔。然后再问沃坦:我怎么能许诺你世上根本就没有的东西呢?这件东西就是弗莱娅的替代物。娄格说他没见过有什么东西能让人愿意放弃“女性的美丽和可爱”。“放弃”、“屈从”的动机也是下行音阶。好了,世界上如果说有比美好的东西更可能让人类转变态度的话,那就是—— 对美好事物的邪恶欲望。娄格话锋一转,讲起了阿尔伯利希和莱茵仙女们之间刚发生的事情。莱茵仙女们求沃坦主持正义,从侏儒手中夺回黄金。我们从乐队中听到了莱茵仙女们的哀叹。
等到娄格说出黄金铸成的指环有如此威力时,所有人都动心了。他们害怕阿尔伯利希会威胁到他们的处境,又都想自己拿到指环。怎么办?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蒲鲁东在他的《什么是所有权》一书中已经替娄格说出来了:“所有权就是盗窃!”
娄格不愧是阴谋家,他这一大套话,就是要巨人们自己说出要如何才能放弃弗莱娅,巨人果然上了套圈。法夫纳这个现实主义者觉得,要是有了指环,还怕得不到弗莱娅的青春和美貌吗?他向沃坦提出,指环可以替代弗莱娅,但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至于如何拿到指环那是沃坦的事。说完,巨人们不由分说,把弗莱娅带走了。小提琴的哀鸣和低音提琴的震音展现了巨人挟持弗莱娅而去的场面。
小提琴的震音刻划出一片愁云惨雾的情景:神们太脆弱了。他们失去了弗莱娅的金色苹果,就失去了青春和力量。只有娄格,这个“谎言”的代表,可以不依靠物质基础而存在。只有失去的东西,才觉出它的宝贵。沃坦为了保住弗莱娅,终于决定和娄格一起去找阿尔伯利希,无论如何要拿到指环。舞台再次被雾气遮盖,沃坦和娄格从山顶下到尼伯龙人的黑暗洞穴。18个铁砧(瓦格纳配器的规模可见端倪)敲出吵闹的节奏,使我们觉得来到了机器时代的工厂:尼伯龙人在不停息的工作。
现在第三场开始了,令人不寒而栗的音乐刻画出,已经获得权力的阿尔伯利希正他在逼他的弟弟迷魅交出一件神奇的宝物——用莱茵的黄金制成的“隐身盔”。迷魅的打铁手艺比阿尔伯利希高得多,可是他生产的产品必须交给阿尔伯利希。这就是(尼伯龙)人剥削人的情景。迷魅的惨叫仍然是那两个音组成的“不幸”动机。
这“隐身盔”可以让戴上他的人随心所欲地变形或消失。现在,踌躇满志的阿尔伯利希可以逼迫他的工人们为他创造财富而不必有任何担心。此时的情形颇象股票市场,中小股民们在股市上投资,但看不见是谁最后掠夺了他们的血汗钱。“隐身盔”的动机由"Rheingold!"发展而来,并用4只或6只加弱音器的圆号演奏。
沃坦和娄格看到了可怜的迷魅,娄格这个滑头居然表示要帮迷魅脱离苦海。迷魅则叙述了他们的首领在将莱茵黄金制作成指环和隐身盔以后给他们带来的痛苦。迷魅唱“谁能帮助我啊?”时,乐队使用了两只相隔三度的大管,我们将在《齐格弗里德》的开头再次听到这两只大管。看看阿尔伯利希是如何用鞭子抽打他的工人吧。想偷懒?没门!指环的威力是无穷的。"Rheingold!"的欢呼变成了奴役他人的咒语。瓦格纳要求在吊镲上使用定音鼓槌滚奏,被理查·施特劳斯称为“奇迹般的效果”。
这时阿尔伯利希赶着一群侏儒出现了,他命令他们建造宝库。娄格又变成了阿尔伯利希的朋友,阿尔伯利希向他展示了那不断增加的财富。“财富”的动机出现在乐队伴奏里,这动机实际上就是“指环”动机的后三个音。沃坦不明白,在这暗无天日的地下洞穴里,阿尔伯利希要这么多金银财宝有什么用。阿尔伯利希毫不掩饰他的得意:“我要靠黄金的力量让你们这些神们全部就范!”沃坦听了,禁不住就要发作;狡猾的娄格却问阿尔伯利希有什么办法保证他的地位不会受到威胁—— 这个侏儒根本想不到他正在进入一个圈套。他的自以为是将使他付出代价。于是,阿尔伯利希得意洋洋的拿出隐身盔,准备给客人们当场表演一下。这隐身盔确实不坏,侏儒转眼就变成一条巨龙。两只尼伯龙大号加上一只倍低音大号发出的音响令人毛骨悚然。娄格又说变成庞然大物并不稀奇,因为他见过天上的巨人,问阿尔伯利希能否变小。阿尔伯利希立刻又变成了一只癞蛤蟆。沃坦和娄格抓住机遇,趁阿尔伯利希不备,把他绑架并带回了神们居住的山上。
于是第三场结束。现在,掠夺已经完成,我们又回到了瓦尔哈拉。对沃坦来说,剩下的事情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办。阿尔伯利希要想自由,必须交赎金。强盗遇上了贼爷爷,投降是他唯一的出路。他用指环命令尼伯龙人把财宝都堆积在沃坦的面前,拿在娄格手中的隐身盔当然也成了赎金的一部分。此时,阿尔伯利希还希望留下指环,只要有指环,一切都能从头再来。娄格装傻,问沃坦:“我能放他了吗?”“把指环留下!”沃坦吼道,“那指环是你的吗?你这不要脸的矮子!你竟然把从莱茵河底抢来的东西称作你自己的。”神王最后干脆一把从猎物手上抢下指环,戴在自己手上。长矛的动机出现在低音弦乐部,这就是武力,只不过使用时得有借口。
可怜的阿尔伯利希,为了这指环已发誓弃绝爱情,现在他除了对现存社会秩序的仇恨之外,已经一无所有。于是,在滚奏定音鼓声中。他唱出“诅咒”的动机:“我用诅咒获得指环,愿指环也被诅咒!”这个动机的开头也是“指环”动机开头的四个音,只不过由下行变成了上行—— 你必须佩服瓦格纳在配乐上的精彩安排!
这时浓雾散开了,众神前来迎接沃坦,巨人也带着弗莱娅走来。因为弗莱娅的出现,音乐变成了明朗的C大调。她被巨人们带回来换取赎金。法索尔特要求财宝必须堆积到完全遮住弗莱娅的身影,因为金钱是对他失去弗莱娅的唯一补偿。娄格、多纳和弗洛赶紧把阿尔伯利希的赎金堆起来,原先的合同终于被履行了。但是弗莱娅的身材高了点儿,眼睛亮了点儿,从阿尔伯利希那勒索来的财宝总是遮不全她的身影。沃坦下令用隐身盔遮住弗莱娅的头发,可是她的眼睛只能靠沃坦手上的指环才能遮住。但沃坦,这被权欲充满内心的神王,坚决不放弃指环。这时智慧女神埃尔达突然出现,警告沃坦务必放弃指环。这动机实际上是序幕中“自然”动机的小调形式。她的三个女儿(诺恩女神)每晚向沃坦通报艾尔达所见之事。艾尔达提到诺恩女神时,乐队中又出现了“自然”的动机,这个动机到《神界的黄昏》的序幕里稍作变形,就成了诺恩女神的动机。艾尔达唱道:“所有存在的都要结束。神界也有黄昏。”瓦格纳对动机的设计使人叹服。小提琴和中提琴先奏出上行的艾尔达的动机(略有变化),在最高处突然又变成镜像下行——“众神的黄昏”动机。艾尔达消失了,一种莫名的焦虑和恐惧之感袭上沃坦心头。他犹豫了一下,摘下指环,扔到那堆财宝上:“拿去这指环吧!”
指环的诅咒立刻在巨人们身上应验了。现实主义者法夫纳在二人的争斗中占了上风,他杀死法索尔特,独自占有了全部财宝和指环。仍然是在定音鼓的滚奏声中,诅咒的动机用三只长号齐奏。沃坦在惊诧的同时暗自庆幸自己作出了正确的决定。
众神们终于合法地拥有了他们的新居。随着多纳一声锤击,暴风雨冲散了笼罩在远处的雾气,一道彩虹通向天边的瓦尔哈拉宫。神们将从彩虹上走过,进入瓦尔哈拉。也只有瓦格纳这样的天才才会有这样的舞台和音乐想象力。他为了描绘绚烂的彩虹,将小提琴分成8个声部并动用了6架竖琴,以至于使总谱超过了40行,给乐谱的出版印刷都带来了难题。众神们走在彩虹桥上时,莱茵的仙女们在河底发出她们的控诉,但沃坦没有理她们,命令众神走入瓦尔哈拉。
《尼伯龙根的指环》听后感之序
Feb 1st
我对瓦格纳是比较陌生的,仅仅知道他是一个德国作曲家。第一次接触他的作品是初一,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听这首曲子起床(因为它是那张CD的第一首曲子,所以一早起来一放就是那一首),对这首曲以及瓦格纳的第一印象我依然十分清楚:又长又沉闷,好像鲁迅《故乡》里的老旦一样,啰嗦个没完。对于德系音乐家,巴赫是我从来敬重的;贝多芬的作品除了第八交响曲和歌剧以外都有涉猎;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和理查·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都有详细研究,但对于瓦格纳,这位极具个性的作曲家,我却长期以来皮毛不知,也无甚兴趣,总以管窥豹地觉得他的作品都像《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那样单调乏味,像是一个大而复杂的旧教堂,直到有一天—— 我发现一段我找寻已经四五年激动人心的旋律竟然就是出自瓦格纳的《女武神出巡》(《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一个片断),我对瓦格纳的兴趣也因此展开了。
[[Image:Other/080202a.jpg|550|1874年的瓦格纳]]
但瓦格纳却几乎颠覆了我对音乐的看法。我以前一直认为这些杰出的音乐家们都是伸张正义的好人,都是幸福与和平的开路者,虽然他们并不一定都能清醒地认识到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最著名的事例就是贝多芬曾经将他的《第三交响曲》题献给其革命偶像拿破仑;肖邦对沦陷祖国波兰的毕生热爱一直是音乐史上的佳话;小约翰·施特劳斯不愿演出其父赞美血腥统帅拉德斯基的《拉德斯基进行曲》,等等等等。但对瓦格纳了解的深入却让我几乎颠覆了这一认识:世界著名的以色列爱乐乐团从不演出瓦格纳的作品,奉《尼伯龙根的指环》为“史上最伟大歌剧”的学者同时也说瓦格纳是“史上最无耻的作曲家”,而和瓦格纳更神秘的联系就是崇拜其音乐的尼采和希特勒—— 后者还在回忆录中说他“怀着满腔热情、热泪盈眶地观看(瓦格纳的歌剧)”。对于巴赫、贝多芬等人,我们可以仅仅欣赏他们对音符的奇思妙想和细心安排而不必了解背后的人生和哲学意义(事实上这些也是可以让人很浅显地明了的—— 比如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月光曲》之类);但对于瓦格纳的音乐,你必须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而且这些哲学观点是现在某些课程所大肆批判的。我个人认为瓦格纳驾驭洪大音乐的能力和其令人发指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集大成者就是《女武神》(《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一部),它的音乐核心所在正是战争和鲜血所带来的惊悚和毁灭以及惊悚和毁灭所带来的快感,而这大概正是尼采和希特勒如此着迷于瓦格纳的歌剧的原因,因为意识相通的人往往可以从同一段音乐中得到一致而且深刻的心理体验,而这一切事实也正是音乐令人惊叹和令人恐惧的独特之处。总而言之,瓦格纳的音乐—— 不管它是蜜糖还是毒药—— 不是可以简简单单,当成轻松音乐般听过去的,也不可能是能这样听的。一个真实的瓦格纳至今依然活着,那就是他用了26年时间写成的《尼伯龙根的指环》(Der Ring des Nibelungen)。
[[Image:Other/080202b.jpg|550|索尔蒂—维也纳爱乐版《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封面,一共由12片CD组成]]
《尼伯龙根的指环》很可能是史上最长的歌剧,全剧长达15-20个小时,需要分四天演出,每天各演出一部歌剧,分别是《莱茵的黄金》(Das Rheingold)、《女武神》(Die Walkure)、《齐格弗里德》(Siegfried)和《众神的黄昏》(Gotterdammerung)。《指环》的内容来自德国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但其最核心的内容源自冰岛家族的传说。北欧神话与其他的古代神话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北欧神话中神的身上有着人性的一面,他们不是全能的、所向无敌的,而是有一定的限制,其本身也要面临灭亡的命运。《指环》的最后一部《诸神的黄昏》中就体现了这一万物消亡、转换新生的思想。当时,瓦格纳将这部叙事诗整理后打算写成歌剧脚本,却招来很多质疑,多数人认为这样庞大的脚本无法配成音乐。但瓦格纳成功了。为了更“瓦格纳”地叙述这部史诗,他摈弃了传统的歌剧写作方法,而引入了一个新的名词—— “主导动机”,在整部歌剧中共涉及了二百多个不同的主导动机,采用明暗两条线来推进剧情的发展。这个名词听起来很神秘,但在我看来意思是很简单的:就是某种旋律代表某个人物、或某个概念,诸如此类。比如气势汹汹的大号加上定音鼓代表了巨人,四只长号威风凛凛的旋律代表了天神沃坦的长矛。旋律的变奏又能代表不同的主导动机—— 比如代表“黄金”的、神圣美好的旋律稍加变换,变成了阴沉灰暗的、代表杀戮与贪婪的“指环”的动机。听如此深奥的音乐就好像巧妙高深的数学命题一样让人不断地思索和细究,我想,这大概是某些浅薄的、无意义的填塞耳朵的东西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的。
由于《指环》的乐队编制庞大,所选择的歌手在音量音色和强度方面都有特别要求,同时还需要采用一些极端措施保证聆听效果,故崇拜瓦格纳巴伐利亚大公为《指环》特别出资建造了拜罗伊特剧院(又名节日剧院),其设计专为配合瓦格纳的要求。1876年8月,《指环》全剧于该剧院首演,分四天上演,共演两次,每天下午4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深夜。演出盛况空前,几乎整个欧洲的音乐人士都齐聚这个莱茵河边的小地方,甚至到了拜罗伊特发生食物短缺的程度。
[[Image:Other/080202c.jpg|550|Sir Georg Solti (1922-1997)]]
现在,以上提及的伟人(或者魔鬼)早已作古,而《指环》这鸿篇巨著也是在绝大多数演奏家的驾驭能力之上,全剧甚少演出。瓦格纳最完美的诠释者无需置疑应该是富特文格勒—— 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德国指挥家,但他离开得太早了,他的《指环》录音版本不仅残缺不全,而且流传到现在的版本也难以令人满意。于是,我选择了另一位传奇的指挥大师佐尔格·索尔蒂爵士的版本,虽然这已经是半个世纪前的录音,但当时的精心设置还是使得它的风采毫不褪色。虽然无法选择富特文格勒是一个遗憾,但我想,索尔蒂爵士作为少有的、对欧系和美系古典音乐都颇为了解的指挥家,他对乐曲的理解也必然更“大众化”,更容易为我等小字辈所接受吧。担任演出乐团的更是我的最爱—— 维也纳爱乐乐团,这个历史近200年的乐团是世界上拥有最高声誉的乐团之一,而歌剧演员也是当时世界上一流的。因此,这个长达12片CD的巨著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如TAS、企鹅三星带花、艺术唱片TOP300等)。我想,我是应该仔细欣赏的。
是为《指环》听后感之序。
最新评论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