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理论又有新用武之地了,我现在开始有点明白意识流小说的作家们心里想什么了。实际上,事情是很古怪的。假如有一天,我打开小黑,看了看要做的事情,发现有很多事情可做,但目前还一件也不用做;应该睡觉,可那还是一个小时之后的事情;做做科研吧,又快睡觉了;看看天?听听音乐?太晚了,天气也不好,剩下的时间也不够放《命运》之类的;那就和朋友吹水吧?不想这样浪费时间;百般聊赖之下,最最应该做的就是写文章,有话就说嘛。可竟然发现没什么好写—— 没错,俊峰可以写小说,Y君可以写悲剧,LIONG可以写他的新哲学理论,而我叶某人却难得对着电脑发呆。什么意思?冰泉冷涩弦凝结,凝结不通声暂歇嘛,没话说就甭说了;可我偏偏又觉得要说,这也就更可怪了。
  有时候看到某些作家写文章的开头,没话可说的时候就出去转转,或者串串门什么的。也许对吧,我也确实应该去拜访一下友人的博客。现在出去溜达或许是太晚了,在网络上吹水,尽管有些现代虚无主义的意思,也只好这么办了。
  网络有好也有不好。假如我没有自开一个博客,那高考之后也许吹水的时间就少了。我挺喜欢写作文,但却不喜欢老师改分数—— 这样说并没有什么对老师不敬的意思,而是人嘛,各有思想,自成一统就可以了,何必说他36分,他47分,给人划上了阶级多不好啊。M作家说写作就是“有啥说啥”。网络写作,虽然随意得多了,大多数不成正统,可不也反映了生活最真实的一面嘛。不过,网络写作多了,忘字的情况就越来越经常,身为中国人忘了中国字,大大的惭愧。
  看博客,和一个人到底是接近了还是疏远了呢?我觉得两个都对。你和M君见面,尚若不是至交,话自然也不会很多;然而看了他的博客(假设他有且经常写),却能够了解到他心里的某些细微的想法了。心里话,自然少对外人说,要说,也是写在某些标注了“私密”之类的小本本里面。然而网络是最最开放的呀!这么有趣的现象。所以可以说,网络是虚拟的,但经常又反映人最真实的一面。或因为虚拟而疏远,或因为真实而接近,就是这样嘛。
  我顺着自己博客友情链接栏里链一个个点下来。经常写东西,是好事,就比如更新得极常的lychee,写作风格早也就摈弃了高考作文式的“总分总”,把一篇叙事一样的东西裁得和抒情诗一样,我特别欣赏,或与她开玩笑称是“lychee”长短句。比方这样一段:

“想着下个月的
圣诞节。
想到那条

地布的
围巾。
难为你了。
我正在
努力。”

  想起高中时,用人云亦云的套话来称赞某大文豪“文章极富韵律感”,放在这里才完全心服。这读起来是故事呢?还是诗呢?呵呵,生活感情融入之既是。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看完她最近的“长短句”,我觉得体验的时空似乎延展了。
  小小说是相当有意思的一种东西,其主要魅力在于想象。我总是喜欢原著而不喜欢改编的电影,可用一句话来概括:“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假如成为了电影,许多情况下就成了唯一的了。
  某人做完一件事,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并传达,在另外一个人那里就会有另外一种印象。所以说“一份快乐告诉一个人就成为了两份快乐”。当然,事情不一定是快乐的,比如揸星MM近来写的一篇伤感之作,我觉得可以算一篇特别出色的小小说了,摘了一段:

“冬天来了,不会再有你用手帮我暖脚了
元旦来的时候,也不会再有你跟我去溜冰倒数了
这些回忆依然刻在我脑海深处
你呢?
忘了吧?
还是根本就不想想起呢?”

  我觉得寥寥数语,青梅竹马的印象便很容易得到了。我不清楚这么短的一篇文章凝聚了她多少悲伤的情感,总之,我感觉这是一篇很妙的作品。
  一个死物,注入了感情,就成为了活物,一切的一切,最最重要的就是灵魂的闪光,就是“情感”,因为这属于物质搞不到的东西。对于目前的大部分人来说,要写得好,自然也就是红男绿女之事了。我个人讨厌爹声爹气的无病呻吟,不过倒也承认这更容易让人发泄感情,因为这更容易让人把“情”注入到文字里,不清楚各位更愿意看我这等闲话连篇,还是更乐意去看某些矫揉造作的、让人产生简单愉悦感的东西,总之我还是推崇这些发自心底的语言。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高等的废话自不必多说,发自心底的东西自可以用心体会,而随便写写的东西,过去也就算了。是心底的东西,未必人人都会喜欢,就好象某几篇被高中语文书吹捧的东西,我感觉也实在一般,可总也有喜欢的,所谓“莺其鸣矣,求其友声”。博客上的东西,好的自不会寂寞,必有人也来一同鉴赏,我也就算鉴赏的人之一罢。猛然一听,是大钟楼传来的22点钟声,看看也写得差不多了。“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鉴赏的人写了鉴赏的话,但求也有人来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