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闻星语
2012年天龙座流星雨爆发追踪:天龙怒吼超乎想象
Oct 14th
周五出炉的进一步分析结果差点没让我惊掉下巴:我们组的雷达资料显示,天龙座流星雨极大时刻出现在8日世界时16:35前后(北京时间9日0:35),五分钟极大天顶流量竟然高达8900颗每小时!在这里我必须再次解释一下极大天顶流量的概念,这是辐射点在天顶、极限星等为6.5等的情况下,每小时可看到的流星数。换句话说,这是在假定某个星等分布函数之后,由雷达观测到的流星数“平移”到目视观测星等下得到的,并不如有些同好认为的那样,仅仅是雷达观测的计数。在极大前后十来分钟,来自天龙座的流星数已经超过全天其他偶发流星数总和的好几倍。考虑到我们的雷达每小时可以观测到好几百颗流星,这是非常不同寻常的。然而,这个极大峰值非常短促,天顶流量超过1000颗每小时的时刻一共只持续了2个小时左右。遗憾的是,经过多天的等待,看来极大时刻前后只有乌克兰的一位观测者在较差的天空环境下进行观测。根据国际流星组织的初步估计,他给出的极大天顶流量在每小时600颗左右,误差也相当大。
雷达资料同时显示了另外一个奇怪的一点,星等分布指数r大约在2.2左右,这暗示着亮流星占的比例应该较大。当然,这个推论并不意外:因为天龙座流星雨的相对速度很低,可能在某个星等以下,流星就不再呈指数分布了,导致肉眼可见的亮流星占的比例仍然很低。目前这一“拐点”的详情仍然在分析中,但毫无疑问地,对于目视观测者来说,这是一次亮流星非常稀少的爆发。
尽管具体的流量值仍然远没到可以正式发表的标准,但毫无疑问,这是组里的雷达建立十年来观测到最强的爆发之一,从技术上来看显然也是1966年狮子座流星暴之后最强的流星暴之一。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之所以没出现星陨如雨的令人激动的报告,似乎是因为没有人在正确的时间以及正确的地点抬头观察。
天龙座流星雨出现强爆发:21世纪第三场流星暴雨意外杀到!
Oct 9th
各位如果想听笑话的话,这有一个很好的笑话:
据我目前的了解,直到美东时间今天早晨,没有任何一位做天体力学的天文学家能理论预报出今天的天龙座流星雨能有任何超乎寻常的活动。不错,我昨天发了一篇辟谣文章,指出国内媒体引用的“大爆发”的传言属于对国际流星组织年历的误读(欢迎各位举出反例——如果国人的确成功预报了今天的爆发,那无疑是件大好事!),但这传言居然荣登CCTV的新闻联播,当时让我哭笑不得。
为啥我这么淡定呢?因为我的毕业课题就是做这个的…… 去年为了准备预报中的天龙座流星雨的爆发,课题组里可没少折腾,各种电工活野外活一样不缺。今年嘛,目前没人会对一个常年连雷达都检测不到的流星雨感兴趣的。今年有大爆发?那几乎等于出门买彩票中奖的概率嘛。反正最近一个月,课题组连“天龙座”这个词都没提到过。
于是中午时分,我略带着一点看戏的心情查了查课题组雷达的实时数据。唔,为何天龙座流星雨辐射点的位置有个信号源呢。我开始还以为是背景活动,就没去管它。
下午2点我又看了看实时数据,这下更不对了:那个源强得已经把所有其他的源都比下去了。我开始想是不是和去年的数据弄混了?不应该啊。于是我又查了查欧洲的Maarsey雷达,也显示了这个源,但流星邮件组上毫无动静,于是我写信给导师说是不是系统出问题了……
今天是感恩节,照理来说发邮件是不会有回音的,但居然10分钟之后就收到回复了,感叹号多得我从未见过。怎么说呢,看来我这毕业课题的工作量要翻倍了。从之后的邮件频率来看,课题组里所有和雷达沾边的伙计的感恩节都给“毁”了…… 我觉得我也买彩票中奖了!在这个理论完备的年代,这等好事都给碰上了。
于是国内媒体包括CCTV在内似乎真是“误打误撞”撞中了大爆发。不过,他们的贡献也是要记上一笔的。如果不是怀着想辟谣的强烈心情,我今天可能不一定会去查看雷达的实时数据呢。
好了,笑话说完,言归正传:导师亲自操刀处理数据,极初步分析显示,雷达观测到的极大天顶流量达到2300颗/小时,或者接近于平均1.5秒一颗的频率!极大中心在世界时8日17时,或者北京时间9日1时。但当时我国大多数地区辐射点都很低,只有西北相对来说观测条件较佳。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天顶流量超过1000颗/小时,则可被称为“流星暴雨”。我可以数出上5次天顶流量超过1000颗的流星暴雨:2002年11月19日,2001年11月19日,1999年11月18日,1965年11月17日,1946年10月9日…… 再往上的话,1933年,1885年,1872年,1866年,1833年…… 基本现代科学史就到头了!你可以看看,流星暴雨是有多珍贵。而上三次流星暴雨,连同许多大大小小的流星爆发,基本都被上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彗星喷发物模型正确预测出来了。这次流星暴雨竟然来得毫无征兆,可以说结结实实地敲了理论天文学家一下。当然,流星邮件组上有人翻出俄国天文学家M. Maslov的预报,指出这次爆发可能是地球和1959年喷发物遭遇的结果。但Maslov给出的极大天顶流量仅为个位数。为什么会有这么远超最乐观预计的爆发?理论天文学家们有得忙了。
同时我要马上说明:雷达观测到的流星颗粒比目视观测到的要小很多。根据最初步的目视观测数据显示,这次爆发的目视极大天顶流量在40-50颗/小时这样(来源),显示这次爆发以暗弱流星为主。而且,上面提及的数字只是最初步的分析,极大天顶流量可能会有好几倍的变动(比较可能的是减小)。
(补充:刚刚发布的CBET 3249公布了这次爆发的初步情况)
2012年天龙座流星雨前瞻:并无爆发预期
Oct 7th
最近有"天龙座流星雨今年可能出现每小时200颗的爆发"的消息在网上传播,甚至有不少传媒绘声绘色地报道该消息,但出处无法查证。最可能的出处,恐怕是对国际流星组织年历用词的误读。
天龙座流星雨去年出现10多年来最强的一次爆发,极大天顶流量达到每小时400颗左右,但报道中所说的“每当贾科比尼-津纳彗星回归前后便会有爆发”并不属实,这实际上是1998年失败的狮子座流星雨预报失败之后便被否定的理论。流星雨的爆发和当年彗星是否通过近日点,关系并不大。实际上,贾科比尼-津纳彗星回归年份有爆发的反而是少数,自从1946年以来,只有1985年、1998年和2005年三次回归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活动,而且根据后续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这些爆发是比较老的彗星喷发物引起的。
那今年天龙座流星雨是否会有爆发呢?目前并未有这样的预期。在一般年份,天龙座流星雨的流量几乎为零。我随便查了一下我们课题组流星雷达的观测资料;雷达最低可以检测到肉眼所见的普通流星的千分之一倍的流星,然而在非爆发年份的2009年和2010年,甚至连雷达都看不出天龙座流星雨的明显痕迹。估计这也是今年最可能出现的情况。当然,从科研工作者的角度来看,没有爆发预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放心睡大觉了,这也是国际流星组织年历措词谨慎的原因之一;但如果一般爱好者或大众媒体将此解读为“可能出现爆发”并翘首以待,那恐怕是太有点捕风捉影了。
仙女座流星雨归来
Oct 1st
我们课题组最新的一篇论文(原文)报告了组里的雷达监测到的2011年仙女座流星雨的爆发。仙女座流星雨来自于分裂的比拉彗星,后者是人类发现和确认的第三颗周期彗星,其分裂和消失以及随后出现的仙女座流星暴雨,有力地支持了流星雨来源于彗星抛射物质的说法。1872年和1885年的仙女座流星暴雨,极大天顶流量分别达到每小时7400颗和6400颗(Jenniskens & Vaubaillon, 2007, AJ 134, 1037),是19世纪最强的流星暴雨之一,但之后流量逐年递减并消失,直到20世纪中叶才被雷达观测到。J. Vaubaillon等人的工作认为观测到的仙女座流星暴雨所推断出来的物质质量与彗星质量不符,比拉彗星剩余部分的去向一直是个迷。
我们组的雷达(Canadian Meteor Orbit Radar, CMOR)在去年12月3-5日观测到来自仙后座的短暂爆发,对应的极大天顶流量约为每小时50颗,经轨道反演,认为是比拉彗星在1649年回归时抛射的物质,但这次爆发以极暗流星为主,因此没有发现有目视或摄像的报告。进一步推演表明2023年和2036年地球还将遭遇这一团物质,但平均流星亮度可能不会有较大的减少。
艾森彗星:某彗星族的成员?
Sep 28th
刚刚宣布发现的艾森彗星[C/2012 S1 (ISON)]惊喜不断:著名业余天文学家J. Bortle(就是提夜空分类法的那位)指出,艾森彗星和1680年大彗星的轨道惊人地相似,暗示两者之间可能有同一起源(原帖)。著名彗星猎手M. Meyer(梅耶彗星族的发现者)进一步指出C/2007 C7 (SOHO)也和两者有相近的轨道(原帖)。近日距如此小的天体有如此相近的轨道,纯属巧合的概率并不大。另外,艾森彗星的轨道距离地球最近只有0.02天文单位。如果它和1680年大彗星的确来源于较早碎裂的母彗星,那不能排除其轨道上有流星体存在且已经有所扩散。这一可能的流星群活动时段是12月28日前后,辐射点位于巨蟹座附近。
1680年大彗星被认为是人类首颗用望远镜发现的彗星,发现者是德国天文学家Gottfried Kirch。但这颗彗星有时也被称为“牛顿彗星”,因为牛顿利用这颗彗星来验证了开普勒行星定律的正确性。
新发现的Ison彗星明年底可能达到-14等
Sep 25th
国际天文联合会中央电报局刚刚发布的第3238号快报可以说在天文爱好者中炸开了锅:一颗刚刚发现的大块头彗星可能在明年底近距离擦过太阳。根据最初步的亮度估计,这颗彗星的最大亮度可能达到-14等!如果确实如此,将打破国际天文联合会刊载的现代天文学记录,成为人类有文明史以来最耀眼的彗星之一。——当然,我们要马上说明,彗星亮度预报向来是个难题,彗星解体更是不少见,所以我们首先要希望这颗彗星要活跃一些、结实一些。
这颗彗星是白俄罗斯人Vitali Nevski和俄罗斯人Artyom Novichonok在9月21日发现的。尽管他们的报告显示这个目标有8"的彗发,但他们在最初报告时却没有提及这一点,使得这颗彗星最终以项目的名称命名,即国际科研光学监测网(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Optical Network, ISON)。(另一个例子是本人5年前与林启生老师联手发现的鹿林彗星)随后的确认报告(来自O. Burhonov、W. H. Ryan、H. Sato等)指出该目标总亮度约18-19等,彗发直径为9"x11",长轴沿280度方向。(E. Guido等人拍摄的确认影像可见此)
国际小行星中心随后将这一目标与去年11月28日和今年1月28日来自莱蒙山巡天以及Pan-STARRS巡天的数据关联起来,使得轨道得以收敛。以下轨道根数来自MPEC 2012-S63:
Epoch = 2013 Dec. 14.0 TT
T = 2013 Nov. 28.8704 TT Peri. = 345.5614
e = 1.000000 Node = 295.6595 (2000.0)
q = 0.012453 AU Incl. = 62.3643
根据最初的轨道根数,我们可以注意到两点:第一,ISON彗星虽然不属于常见的克鲁兹掠日彗星族,但它仍有一个很小近日距,仅不到3倍太阳半径;第二,这颗彗星在过近日点前两年(远在木星轨道之外)就已经达到20等左右的亮度,说明这是一个相当少见的“大家伙”。国际小行星中心的自动化程序给出的估计认为这颗彗星在过近日点前后可达-14等左右,比现代天文学建立以来(20世纪初以来)观测到的最亮彗星——1965年的池谷-关彗星(尽管日本爱好者有给出最亮-15等的估计值,但目前常见文献中采纳的是最亮-10等)还要明亮。鉴于目前ISON彗星距离过近日点还有超过一年的时间,我们不妨耐心地等待一下,看看事态将如何发展。但无论如何,近年来略微平静的夜空,似乎又能让人有所期待了!
[快讯]美国爱好者观测到木星表面闪光,怀疑遭撞击
Sep 11th
本站刚刚获得的消息:世界时10日11:30前后(北京时间昨晚19:30),美国Dan Peterson报告目视观测到木星表面出现闪光。另外一位爱好者在得到他的报告后检查了自己拍摄的视频,确认了这一闪光现象(图像页面:http://georgeastro.weebly.com/jupiter.html)。这可能是一次有一定规模的撞击事件,目前暂时还没有后续报告。有兴趣的爱好者可以关注。
太阳系内天体之间的碰撞应该并不少见,但被人类观测到的不多。1994年7月苏梅克-利维彗星撞击木星事件是迄今为止人类直接观测到的唯一一类这类碰撞事件,直到近十年数码摄像技术的广泛普及,才有越来越多这样的事件被爱好者发现并报告。前几年小行星Scheila突然出现扇状尾巴,据估计也是由碰撞事件产生。
麒麟座出现9等明亮新星
Aug 18th
根据CBET 3202报道,日本老爱好者藤川繁久利用他的宾得数码相机,于8月9日在麒麟座发现一颗亮度9.4等的疑似新星。他测得的位置在R.A.
6h39m38s.74, Decl. =+5o53'52".0 (J2000.0),12日他利用另外一个镜头测量的位置大致相同。九州大学的山冈仁指出这一位置对应USNO-B1星表上一颗蓝星等19.5等、红星等17.7等的恒星,在2MASS星表上则更为明亮(J=15.8,K_s=15.0,这两个都是近红外波段)。这一目标被编号为PSN J06393874+0553520。
A. Oksanen和C. Harlingten利用位于阿塔卡玛沙漠的40厘米望远镜得出其亮度为V=9.83及R=8.23,其他观测者随后得出的亮度数据与此大致相同。日本爱好者清田诚一郎拍摄的新星照片可见此。C. Buil和今村和义拍摄的新星光谱显示这可能是一颗正在进入抛射星云阶段的经典新星。
目前麒麟座新星位于日出前东方低空,比较适合中低纬度地区观测。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试试看。
人马座又出现明亮新星!
Jul 8th
根据CBET 3166的报道,日本爱好者西山功一和桦岛藤尾,报告他们利用一枚105毫米的镜头,在7月7日在人马座发现一颗亮度为7.8等的新星。后续观测测定其精确位置为 R.A. = 18h20m27s.26; Decl. = -27d44'26".3 (2000.0历元),这个目标公布在TOCP页面后被编号为PNV J18202726-2744263。前后几个小时之内独立发现的还有另外两名日本爱好者,西村秀雄和金田宏,只是上报得晚了些。西山和桦岛发现他们最早在6月12日就已经拍摄到这一目标,当时亮度在13.6等左右,它在一个月之内逐渐上升了6个星等。
该目标十分明亮,适合我国绝大多数地区观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
日本爱好者在人马座发现变星
Jun 14th
根据CBET 3140援引中野主一在5月8日的报告,日本爱好者正児岛在4月23日用他的佳能EOS 40D在人马座方向发现一颗亮度约为12等的变星,其精确位置为赤经18h11m03s.8,赤纬-27d17'28"(历元2000.0),目前编号为PNV J18110375-2717276。児岛发现他早在2011年4月12日就已经检测到了该天体,过去一年间它的亮度在10.6等到12.5等之间变化,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发表的IRAS星表中,只有一个距离该位置大约25"的红色星体。根据中野稍后汇总的资料,板垣最早在2008年6月10日观测到这一目标时,其亮度仅为14.4等;金田在USNO-B1(2003年发布)中报告此处为一红星等14.5-15.4等的目标。板垣在今年5月13日拍摄的照片可见此。
美星天文台的藤井等人利用美星天文台1米望远镜拍摄了该星的光谱,指出PNV J18110375-2717276很像爆发很久之后的新星,类似于1991年新星,蛇夫座V2264的形态(c.f. Williams et al. 1994, ApJS, 90, 297)。
最新评论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