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jahrskonzert是德语,意思是“新年音乐会”。现在,它特指每年1月1日,在音乐之都维也纳举办的新年音乐会。这件乐坛盛事是如此的出名,以至于在这个特别的时刻,全世界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要观看或收听该音乐会的直播。
  今年是我第11次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直播。尽管一切和7岁那时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借助于科技进步,我不再是泡在电视机前,是通过互联网收看奥地利广播公司的最“原汁原味”的直播,但那一份情调依然没有改变。优雅的圆舞曲,欢快的波尔卡,艺术家们庄重而不失诙谐的演出风格,都让我心里觉得欢快舒畅;尤其是最后一首《拉德斯基进行曲》,观众们用鼓掌的方式参与演奏的习惯已经成了一种传统。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二战时为了激励奥地利人的民族主义情绪而作,演奏的基本都是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选材显得比较狭小,为什么还如此得到世人的追捧呢?其实,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涵义并不仅仅局限于演奏音乐。音乐是人演奏出来的,是演奏者用自己的情感去诠释作曲家的音符,因此其解释权还是归演奏者。
  我曾听过1964年新年音乐会中的《假期旅行波尔卡》。尽管限于当时技术水平,音响效果不佳,但我仍然能听到乐手们一边演奏,随着欢快的节奏高呼;观众们开怀大笑,情不自禁的随着音乐鼓掌。有些新年音乐会过于注重曲目的选择了,总是选一些不好理解的高深曲目,让观众难以捉摸其情感。其实这大可不必。新年音乐会嘛,就是大家一起来高兴一下,用音乐庆祝新年的嘛,何必搞得那么庄严正式呢?在这方面,不拘小节、注重效果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其实,在许多意思浅显的活动中,行为只是形式;效果才是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