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LCO的日子 兼 LCO 11/12乐季首场音乐会预告
我在LCO的日子
在伦敦的第三个月开始了。比起当初在国内设想的种种困难,我可以说现在的实际情况比预想中的要好多了。除去和蔼的导师和乐于助人的同事之外,这一切要得益于我生活中各种“小兴趣”的帮助:养一株植物,在河边散步,观察身边的小动物,随手拍下所见的美景,用莫尔斯电码向空中的热气球打招呼,等等等等。但最主要的,当然还是“仅次于天文的最大爱好”——音乐。每周末的“练琴时间”和每周二伦敦社区乐团(London Communitiy Orchestra)的排练,便是每周的“音乐大事”。孟子早就说过“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甚至在还没到伦敦之前,我就写邮件给LCO的主席雷,询问加入乐团的事宜。我得到了相当热情的回复;在LCO的有趣经历,更是我原先想都没想到的。
雷是乐团的首席大提琴手,看来已经60多岁了,留着雪白的胡子,戴着一副圆框眼镜,样子很像圣诞老人;当然,让他更像圣诞老人的,是每次排练都用来宣告排练开始或结束的一个老式铃铛。他的妻子珍则是乐团的首席中提琴手,总是带着友好的笑容;她喜欢雪山,听说我去过西藏之后,几乎每次排练休息的时候都要凑过来聊几句。
除此以外,我和雷夫妇还有一段有意思的“中国联系”:他们有一个还在读中学的孙子,中文说得非常好,两次被中国政府邀请到中国访问。前几天,他正在中国参加一项中文比赛,还拿了第一名。雷伊显然很为此自豪。
像雷和珍一样的老者是乐团的主力军。但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他们虽然年纪偏大,但演奏起乐器来的热情程度,丝毫不逊于年轻人,而且如果和他们聊聊天,他们经常会淡然地告诉你一些让你惊叫起来的故事。比如坐在我后面的海伦太太,看起来已经接近80岁高龄了。有一次排练间歇时我在钢琴上弹《哥德堡变奏曲》,她便问我:“你知道格伦·古尔德吗?”“当然。”我当然知道这位蜚声海内外的加拿大钢琴大师,因为我有好些音乐好友就是他的崇拜者呀。“大概50年前,当我们这的伦敦乐团还是社区乐团的时候,我在里面拉小提琴,我们曾与古尔德合作过一场音乐会呢。”海伦说。我当即惊讶得话都不会讲了,要知道,那可是古尔德呀!这就好比和一个电影迷说“很久以前我曾和斯皮尔伯格拍过电影”或者和一个足球迷说“很久以前我曾和罗纳尔多踢过一场球赛”!之后海伦还带来了当年音乐会的海报给我,原来那已经是1959年的事了。当年,海伦太太还是一位不到30岁的青年,而如今,古尔德本人也已经辞世近三十年了。每每想起这穿越时空的微妙联系,我还是觉得很奇妙。
另一件事是前中提琴手唐·摩克洛夫教授。他虽然年初得了重病不能说话,无法再来排练,但仍然热心地负责乐团网站维护和音乐会海报制作(下面这张音乐会海报就出自他的手笔)。雷伊告诉我说他曾在我所在的物理天文系工作,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曾是我们系的系主任呢!有一次,教授亲自来看我们排练,因为不能说话,随身带了个iPad靠写字与人进行交流。我在排练中间休息时过去与他聊天,告诉他说“我是布朗教授的学生”,他惊讶地发出“噢,噢”的声音,iPad也差点从手中摔下来,然后他在iPad上写道“布朗教授当年博士答辩的时候,我是考官之一” ——这次轮到我“噢,噢”地叫出来了!
除此以外,还有各位有趣又好心的乐手,比如香港移民克里斯蒂、首席双簧管手玛丽阿姨、中提琴手柯林大叔等等。虽然我住得离排练场地比较远,交通不便,但每次都会有热心的乐手开车接送,让我免去舟车劳顿之苦。
讲了这么多题外话,当然必须谈谈乐团本身了,这也算是在加拿大的新鲜见闻吧。伦敦原来有一个社区乐团—— 1937年建立的“伦敦交响乐团”,它是现在伦敦唯一的职业乐团“伦敦乐团”的前身,在1975年重组为职业乐团。而像海伦一样的业余爱好者则转移到了1974年建立的原“范莎社区乐团”(范莎是伦敦里的一个地名),后来改名为“伦敦社区乐团”,排练及演出场所设在伦敦市中心的中央联合教堂。
虽然伦敦人口只有不到40万,在国内只是一个县的规模,但伦敦社区乐团的水准,从我的角度来看,是让人非常吃惊的,这可能和乐团中有一些现役和退休的西大及范莎学院的音乐系教师有一定关系。乐团为二管制,外加较庞大的弦乐队以及铜管、打击乐手等。此外甚至还有一位竖琴手,她对中国文化也很感兴趣,甚至向我演示如何用弹古筝的方法弹竖琴;但更让我惊愕的当然是这件事本身—— 作为一位业余爱好者,我在国内几乎就没近距离看过竖琴长什么样!一个社区乐团拥有自己的竖琴手,这在我看来是很不可想象的。
乐团现在是一个独立的机构,靠会费、演出收入和捐赠运行,每年在中央联合教堂举行四场音乐会。不过,这些主要还是法律和社会意义上的面貌;实际上,因为乐团全由热情的爱好者组成,本身还是非常宽松友好的一个组织,所以我对这样的“音乐生活”非常满意。
LCO 11/12乐季首场音乐会预告
London Community Orchestra and Cameron Crozman
15:00 EST, October 13, 2011 | Dundas St. Centre United Church | Len Ingrao
Cello: Cameron Crozman
Antonín Dvořák - 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Op. 104
Josef Suk - Raduz & Mahulena: A Fairy Tale Suite for orchestra, Op. 16
2011-2012音乐季的第一场音乐会将在11月6日下午举行,演奏曲目为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和约瑟夫·苏克的《神话》(前者是我的最爱)。德沃夏克和苏克都是杰出的捷克作曲家,但,当然,德沃夏克的名气要大许多。这场音乐会邀请了年仅17岁的卡米隆·克罗兹曼担任独奏。他4年前曾与伦敦社区乐团联袂演奏海顿的《大提琴协奏曲》。
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第104号,作于1894年,是作曲家的代表作之一,经常与四大小提琴协奏曲相提并论,说它是最伟大和最出名的大提琴曲之一肯定不为过。我的感受是它能如同期最伟大的交响曲一般,能让人陷入复杂的沉思迷雾中。为人尖刻的勃拉姆斯据说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如果我早点知道能为大提琴写部这样的协奏曲的话,我早就应该试一试!”后来他又说:“这是部真正的、男性的作品!”
苏克是德沃夏克的学生兼女婿,《神话》是他根据舞剧《拉杜兹和马胡勒卡》改编的四乐章管弦乐作品。这部舞剧大致是个老套的王子、公主和巫婆的故事,但《神话》却是苏克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德沃夏克曾评价这部作品像是“来自天堂的乐声”。
伦敦社区乐团的录音及录像资料非常少,目前只有一段视频:去年“年轻音乐家”系列音乐会时,乐团与一位韩国小姑娘合作演出德沃夏克的《静谧的森林》,演出地点同样在中央联合教堂。本乐季的下次演出将是12月18日举行的“年轻音乐家”系列音乐会,曲目分别为莫扎特的《交响协奏曲》、卡巴列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及圣-桑的《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打印本帖 Print article |
本文发表于2011 November 5 12:25,归类为叶夜速写, 天籁之音。您可以通过RSS 2.0来订阅有关的评论。 您也可以留下评论或在您自己的站点跟踪引用。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2011 November 5 at 12:25 and filed under 叶夜速写, 天籁之音.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post through RSS 2.0. You can leave a response or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
约1年前 about 1 year ago
我晕S了,看了这段之后
“另一件事是前中提琴手唐·摩克洛夫教授。他虽然年初得了重病不能说话,无法再来排练,但仍然热心地负责乐团网站维护和音乐会海报制作(下面这张音乐会海报就出自他的手笔)。雷伊告诉我说他曾在我所在的物理天文系工作,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曾是我们系的系主任呢!有一次,教授亲自来看我们排练,因为不能说话,随身带了个iPad靠写字与人进行交流。我在排练中间休息时过去与他聊天,告诉他说“我是布朗教授的学生”,他惊讶地发出“噢,噢”的声音,iPad也差点从手中摔下来,然后他在iPad上写道“布朗教授当年博士答辩的时候,我是考官之一” ——这次轮到我“噢,噢”地叫出来了!”
我忽然感觉很熟悉,再一看文章确实是刚写的,然后就被我找到了:
“我在这里最惊讶的发现大概是前任中提琴手摩克洛夫教授了,他竟然是原来我们系的系主任,还是我导师博士论文答辩时的评审教授之一,可惜他年初得了重病,无法再来排练,直到最近才有所好转,但不能说话了;尽管如此,当他知道我是他弟子的弟子的时候,仍然惊讶地发出“噢噢”的声音。”
哈哈
约1年前 about 1 year ago
这的确是有趣的重复……
约1年前 about 1 year ago
哎呀,这样的生活最充实+惬意了~~
6号音乐会LCO全体成员都出动啦?
enjoy the concert, my dear~~~
约1年前 about 1 year ago
唔,估计是这样…… 不过昨天彩排的时候估计已经全体出动了……
约1年前 about 1 year ago
居然把我的头像和链接都编辑掉了,还以为出国的人素质会高点,没想到都一样,我的老毛病又犯了,又错误的高估了一个人,呵呵,也罢,由它去吧,有的人到哪里都一样,就算改了国籍本质也不会变的
约1年前 about 1 year ago
唔,没人喜欢在自己的博客上看到广告的…… 如果你劳累了一天进家门的时候发现一地的广告纸,你也会很不爽的吧~ 所以这和素质无关~ 好歹我还点你的链接去确认了一回呢,所以你的目的其实也达到了~
约1年前 about 1 year ago
顺带一提,老外也一样…… 每周五发广告的时间,信箱旁边的垃圾桶全部都是崭新的广告纸…… 不过我倒是习惯把广告纸拿回住所拿来垫桌子,因为打扫卫生的时候清理起来也方便~ 况且有的广告纸还是挺好看的。所以出于同样的想法,我没有删你的评论,因为你要是不琢磨最近的文章也不会发现那点相似性的~ 在你之前有个“笑话大全”,刷了我五篇文章,只留个链接就走了~ 那些评论我是不得不直接删掉的~ 唔,你看这种做法相对还是比较合理的吧?
约1年前 about 1 year ago
畅想留学生活呀!很好!
约1年前 about 1 year ago
这个不是畅想捏,这个是记录事实……
约1年前 about 1 year ago
写错了,本来要写“畅享”的,发表评论后才看到写错了。总之,好好享受!
约1年前 about 1 year ago
啊哈,我就说呢…… 谢谢!
约1年前 about 1 year ago
在国外挺逍遥快活的啊,你爸快被双规了哦,嘿嘿
约1年前 about 1 year ago
谢谢,我真还去查了查双规的定义~ 原来以前我还不是特别确定这词的意思。不过,如果中微子的确被证实超过了光速,那我想你可能不是在开一个非常蹩脚的玩笑~
约1年前 about 1 year ago
装B迟早遭雷劈
约1年前 about 1 year ago
如果你学过统计学的话就会明白,要证明某两件事存在逻辑相关性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不过我想你既没学过统计,也没学过气象,但可能的确学过如何装B…… 我学过前两者,最后一个我要对你甘拜下风。
约1年前 about 1 year ago
前几天还在学Goldberg Variation,顿觉55版的古尔德乃神人也。
约1年前 about 1 year ago
55年版本可以说技巧性大于哲学性,个人觉得巴赫的作品哲学性是最重要的(当然,这也建立在技巧上),所以说为什么古尔德自己也不满意,然后就有了8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