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闻星语
小行星2005 YU55近距离飞掠地球
Nov 7th
一颗较大的小行星将在11月8日飞掠地球,距离最近只有32万公里,比地月平均距离(38万公里)还要近。尽管小行星闯入地月系内的情形并不少见(平均一个月有1-2次),但据目前人类所知的、上一次同等大小的小行星在同样距离上的飞掠事件,发生在1976年。
这颗小行星的暂定编号为2005 YU55,是美国亚利桑那大学Spacewatch项目在2005年12月28日发现的,估计其直径约为400米左右。2005 YU55属于“潜在威胁小行星”。潜在威胁小行星指距离地球最近可在0.05天文单位(约750万公里)之内,且直径约大于140米的小行星。到今天为止,共有1256颗小行星属于“潜在威胁小行星”。不过,目前仍没有发现在可预见未来可能与地球产生碰撞的小行星。
2005 YU55这次飞掠不会对地球造成威胁,但其视亮度最亮可达到11等(比北极星暗4000倍),因此将成为适合天文爱好者观测的目标。在未来两天内,它将由飞马座运行到双鱼座,在天赤道附近不远,因此南北半球都处在合适的观测位置。
分崩离析的Elenin彗星
Oct 29th
根据国际天文联合会中央电报局第2876号电报文:Giovanni Sostero、Ernesto Guido和Nick Howes利用设在新墨西哥和夏威夷的远程望远镜,对已经在8月中旬解体的彗星C/2010 X1 (Elenin)进行了深度搜寻。他们用夏威夷的2米望远镜没有能找到彗星,但反而用新墨西哥州的10公分折射镜拍到了(上图)。Elenin彗星已经碎裂成了一团“云”一样的物质。根据他们在10月23日的观测数据测定,这团“云”大概有1.5度长,10'宽,“云”最亮的部分在原来彗星预报位置东北约4'。
已经75岁高龄的加州理工学院传奇天文学家Zdeněk Sekanina,根据这两张照片以及少量观测数据做了个简单的模型,并向中央电报局描述了他的发现。根据Sekanina的报告,“云”的形态显示这些物质是由在8月12-20日左右一次尘埃抛射事件中释放出来的,这和第2801号电报中描述的彗星在8月13-14日突然增亮以及随后出现的亮度下降的情形非常吻合。根据估计,这团抛射物质当时相对于母体的速度超过50米/秒,这已经足够毁灭米级的碎片了。这从动力学角度一定程度上诠释了Elenin彗星的碎裂。Sekanina同时还认为,碎裂过程实际上在这次抛射事件之前就已经开始了。J. J. Gonzalez报告Elenin彗星在10月21日的目视星等约为10.2等;据此计算,Elenin彗星“云”可见颗粒的断面约为480平方公里,其质量约为一百万吨。
顺带一提,每年11月1日,地球到达距Elenin彗星轨道最近点,最小距离约为0.03个天文单位,这在理论上是能产生流星雨的。不过等到今年11月1日时,彗星距离地球已经有近五千万公里了,所以概率将非常低,但看看是否能有“意外惊喜”也将是很有趣的。
2011年天龙座流星雨如约而至
Oct 17th
根据CBET 2862报道:天文学家们刚刚公布了天龙座流星雨的初步分析结果。国际流星组织利用各地目视观测者报告的2164颗天龙座流星进行分析,表明极大出现在10月9日4:03(北京时间),极大天顶流量为300+/-30颗每小时,半极大全宽约为1个半小时,这和之前科学家们的预报相当接近。根据位于西欧的多站摄像网络的观测数据,这次爆发的确来自贾科比尼-津纳彗星在1900年的喷发物。分析还表明这次爆发以暗弱流星为主,这和Vaubaillon小组的估计吻合。顺带一提,Vaubaillon小组的模型在此战中继续保持了极佳战绩,预报的极大时间在误差范围内,预报流量也在一个数量级上。
我们课题组的多站雷达阵也观测到了这次爆发,数据还在处理中;但雷达没有观测到1-2时前后的峰值。相反,目视观测者却在1-2时前后观测到一个比较明亮的活动增长。黑夜降临北美的时候峰值已经过去,组里的摄像网络只抓到一颗天龙座流星;我在伦敦市区进行了20分钟的目视观测则一无所获。
2011年天龙座流星雨前瞻更新
Oct 6th
之所以用“更新”,是因为之前我已经分别在原中国彗星与流星资讯网(本栏目前身)和这里发过有关天龙座流星雨的详细预报了。这次并没有什么大的新消息带来,本文也将侧重于向不是天文圈的、只想看看的朋友简单介绍一下今年天龙座流星雨的爆发。
今年的天龙座流星雨回归被认为是自1999-2002年狮子座流星暴雨之后,首个能达到“准暴雨”级别的流星活动;可能也是未来一二十年内最强的一次爆发。天龙座流星雨在每年10月9日前后活动,母体为贾科比尼-津纳彗星。这个流星雨虽然不太有名,但在20世纪却产生过两次暴雨级别的爆发,两次流量均超过每小时1万颗。从“爆发力”来说,天龙座流星雨仅次于大名鼎鼎的狮子座流星雨。不过,虽然今年的预报指出其最大流量可能达到每小时500-750颗左右,但由于月光的严重影响加上预报流星亮度普遍不高,观赏价值也大打折扣。国际流星组织预计即便在最良好的观测环境下也只能看到二成左右的流星(大概每小时100颗——还要假定预报流量没有错)。加上流星雨爆发时,辐射点在我国多数地方已经很接近地平或者已经落下,因此我个人的建议是非高烧不退的朋友最好在家乖乖睡觉。
以下是到目前为止各路预报的详细资料,和上一份前瞻相比没有什么更新。唯一的新消息是我们系里专门做动力的威根特教授(就是发现首个地球特洛伊族小行星的那位)认为上到每小时1000颗也不是不可能的。
预报者 | 预报来源 | 回归物 | 极大中心 (北京时) |
极大天顶流量 |
Vaulaillon et al. | WGN, 39, 59 | 1866
1873 1880 1887 1894 1907 1900 |
10月9日0:13
..0:29 ..0:53 ..1:25 ..2:45 ..3:26 ..4:01 |
约600颗/小时 |
Maslov | WGN, 39, 64 | 1887
1894 1900 |
10月9日1:04
..2:06 ..4:13 |
约40-50颗/小时 |
Cooke & Moser | NASA/MSFC Doc | N/A | 10月9日3:52 | 约750颗/小时 |
Watanabe & Sato | EM&P, 102, 111 | 1887
1900 |
10月9日1:05
..4:36 |
约600颗/小时 |
顺带一提,目前我读研究生做的也正是这个方向,这一次将动用我们课题组所有的、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多用途流星观测系统进行监测,周六我将值班确保系统正常运转。虽然极大的时候我们这里(北美)是白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高频雷达进行观测工作。日落之后我们还将到野外调整光学设备,确保它们在夜间也能正常运转。届时我将在微博(@小龙哈勃)上直播观测进展,欢迎各位关注。
叶列宁彗星顶不住了
Aug 31st
根据国际天文联合会中央电报局公布的第2801号快报报道,彗星C/2010 X1 (Elenin)(中译叶列宁彗星)似乎已经抵挡不住太阳的热量,开始解体。澳洲爱好者M. Mattiazzo在8月17-22日首先注意到彗星亮度开始下降,同时似乎变得越来越弥散。他在27日拍摄的照片显示(照片链接),叶列宁彗星的彗核已经变得很长,和另一颗著名的解体彗星,林尼尔彗星(C/1999 S4)十分接近。这一报告得到了赛丁泉天文台R. H. McNaught的证实。目前叶列宁彗星亮度大约为9等左右,较月中下降了大约1等。
叶列宁彗星是俄罗斯天文爱好者L. Elenin利用设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望远镜,在去年12月10日发现的。根据原来的预报,这颗彗星在10月前后可以达到6等左右。顺带一提,目前网上充斥着大量有关这颗彗星会撞击地球或者是世界末日先兆之类的帖子。这些帖子毫无科学依据,唯一的价值在于它们想象力极其丰富,可以让天文圈内人士狂笑不止。然而,请不要相信这些帖子中哪怕是一个句号的信息—— 除非想自寻烦恼。
2011年天龙座流星雨前瞻
Aug 17th
今年的天龙座流星雨回归被认为是自1999-2002年狮子座流星暴雨之后,第一个能达到“准暴雨”级别的流星活动。原中国彗星与流星资讯网(本栏目前身)在年初的时候已经报道过科学家们的预报。现在距离回归还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报道中的几位科学家也已经在学术刊物上正式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因此,不妨让我们再做一个简单的综述。
首先,请先让我照顾一下对技术细节不感兴趣的大众读者,简单介绍一下天龙座流星雨以及今年的展望。天龙座流星雨在每年10月9日前后活动,母体为贾科比尼-津纳彗星。这个流星雨虽然不太有名,但在20世纪却产生过两次暴雨级别的爆发,两次流量均超过每小时1万颗。从“爆发力”来说,天龙座流星雨仅次于大名鼎鼎的狮子座流星雨。不过,虽然今年的预报指出其最大流量可能达到每小时500-750颗左右,但由于月光的严重影响加上预报流星亮度普遍不高,观赏价值也大打折扣。国际流星组织预计即便在最良好的观测环境下也只能看到二成左右的流星(大概每小时100颗——还要假定预报流量没有错)。加上流星雨爆发时,辐射点在我国多数地方已经很接近地平或者已经落下,因此各位决定熬夜观测之前可要慎重考虑。
现在让我们看看各路预报的详细资料。
预报者 | 预报来源 | 回归物 | 极大中心 (北京时) |
极大天顶流量 |
Vaulaillon et al. | WGN, 39, 59 | 1866
1873 1880 1887 1894 1907 1900 |
10月9日0:13
..0:29 ..0:53 ..1:25 ..2:45 ..3:26 ..4:01 |
约600颗/小时 |
Maslov | WGN, 39, 64 | 1887
1894 1900 |
10月9日1:04
..2:06 ..4:13 |
约40-50颗/小时 |
Cooke & Moser | NASA/MSFC Doc | N/A | 10月9日3:52 | 约750颗/小时 |
Watanabe & Sato | EM&P, 102, 111 | 1887
1900 |
10月9日1:05
..4:36 |
约600颗/小时 |
我们可以看出,预报的极大时间都集中在北京时间9日凌晨,预计最大流量将出现在4时前后,因此最佳观测地点位于中亚、西亚以及东欧一带。近年预报成绩最好的Vaubaillon小组指出,极大天顶流量可能在每小时600颗左右。虽然这个流量还达不到“暴雨”的定义(每小时1000颗以上),但可能已经是近年以及未来十年内最大的一次流星活动了。
极光预报:8月6日
Aug 6th
前天M9.3级耀斑所抛射的日冕物质在6日清晨2时左右(北京时间,下同)抵达地球,并引发强地磁暴。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空间天气预警中心(NOAA/SWPC)分别在3时38分和5时46分发布G2级和G3级地磁暴预警,并估计2-5时的平均Kp指数高达8,对应G4级地磁暴。同时,较低纬度的德国、荷兰和苏格兰等地均有极光目击报告,其中纬度最低的观测者位于Den Helder(北纬54度,磁纬50度),报告极光从北方地平线上延伸到接近30度仰角。目前,强地磁暴仍在持续。NOAA/SWPC预计G2级及以上的地磁暴将至少持续到6日14时;对于高纬度地区,预计显著的地磁活动将持续到7日清晨。
由于地磁暴开始时我国高纬度地区已经基本天亮,暂时没有见到我国境内观测者的目击报告。NOAA/SWPC预计强地磁暴持续到7日的概率介于5%-15%之间。预计漠河地区在6日晚间仍有5%-10%的概率能在北方地平线上看到极光。
极光预报:8月5日
Aug 5th
第1261号活跃区在昨天上午11时57分(北京时间,下同)产生了一个M9.3级耀斑及相关的日冕物质抛射(CME),预计这道CME将追上太阳早些时候抛射的另一道CME,从而组成一道大CME冲向地球。这有可能成为本个太阳活动周期内第一次大规模的地磁活动事件。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下属的空间天气预警中心(NOAA/SWPC)在今晨0时58分发布的快报预计,未来24小时内可能发生G3级地磁暴;晨6时整的日报中预计未来24小时内出现强地磁暴的概率高达50%-55%。
根据预报,抛射物将在今晚21时55分前后7小时内掠过地球。这一时间适合远东、东亚、澳洲以及新西兰的观测者观测。按照这一估计,我国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北部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格尔盆地以北将有可能在北方地平线上看到极光现象。具体预报如下:
- 北纬50度以北 - 大兴安岭地区、呼伦贝尔北部:可在5/6日子夜向北方地平线附近观察,有可能看到升离地平线达15-30度左右的红色辉光,出现概率约50%。
- 漠河地区有约25%的概率处在极光区直接覆盖下(极光直接通过天顶)。
- 北纬47度至北纬50度 - 黑河、呼伦贝尔南部、北疆北部:可在5/6日子夜向北方地平线附近观察,有可能看到升离地平线达10-20度左右的红色辉光,出现概率约25%。
- 北纬43度至北纬47度 - 黑龙江大部、内蒙古东北部、北疆大部:可在5/6日子夜向北方地平线附近观察,有可能看到升离地平线达10度左右的红色辉光,出现概率约5%。
预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观测数据的增加可能发生变动。请各位关注本站的实时监控页面及关注新浪微博 @小龙哈勃 ,我会尽量在第一时间更新有关信息。
WISE探测器发现首颗地球特洛伊族小行星
Jul 28th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北京时间今天清早发布的一份新闻稿,2009年12月发射升空的广角红外巡天探测器(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 WISE)有了个重大发现:找到了首颗地球特洛伊族小行星。
特洛伊族小行星特指位于某行星第四、第五拉格朗日点上的小行星。由于该位置恰好是该行星和太阳的引力平衡点,这些小行星也被引力“锁定”在这个位置。特洛伊族小行星最初特指木星拉格朗日点上的小行星,但火星和海王星后来也被发现拥有各自的特洛伊族小行星。潜在的地球特洛伊族小行星,因为与太阳角距太小,因此以前从未被观察到。
这颗地球特洛伊族小行星的暂定编号为2010 TK7,直径约为300米,它的公转周期也恰好为一年。尽管按定义来说,它也属于一颗“近地小行星”,但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未来100年内2010 TK7和地球至少会保持2400万公里的距离。
相关论文发表将在今天的《自然》杂志上。
国际小行星中心摆乌龙 误将新彗星当小行星公布
Jul 19th
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中心近日出现搞笑一幕:在负责新彗星认证及编号的国际天文联合会中央电报局(小行星中心的姊妹机构)正在处理一桩新彗星发现时不慎“狗拿耗子”,误将该目标当作小行星公布。
根据中央电报局第2768号快报报道,这个乌龙的焦点是一颗被暂定为2011 NO1的天体。它最初由俄罗斯人L. Elenin和I. Molotov在7月7日发现,两位发现者以及随后多名观测者都注意到该天体的彗星特征。不料,国际小行星中心却在7月18日晚间发布快报,将这个目标授予了一个小行星编号,2011 NO1。
大惑不解的Elenin随后发邮件询问此事,中央电报局在19日早间发布快报澄清,称“在我们准备宣布该彗星发现之时,小行星中心将其作为新小行星公布了。”但仍保留了2011 NO1的小行星编号。按规矩,该目标本应获得彗星编号。根据目前计算的轨道,P/2011 NO1是一颗周期约13年的短周期彗星,本次回归已经在2011年1月通过近日点。
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中心和中央电报局均设在哈佛大学内,前者专门处理小行星发现、认证及定轨事宜,后者则负责处理、认证及宣布除普通小行星之外各种新天体(如彗星、超新星等)的发现。
最新评论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