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闻星语
第273836号小行星命名“海珠石”(Hoijyusek)
Jul 17th
国际小行星中心在今天早些时候发布的第75550号公报中宣布了“海珠石”星(Hoijyusek)命名的消息,全文如下:
(273836) Hoijyusek = 2007 GZ27
Discovered 2007 Apr. 13 by Q.-z. Ye and H.-C. Lin at Lulin.
Hoi Jyu Sek (Haizhushi), "the Rock of the Pearl in Sea", was a large rock in the Pearl River that had been treated as an icon of Guangzhou (Canton) for many centuries. Many places and sites in Guangzhou, including the river itself, were named after it. Hoi Jyu Sek was buried under the Cheung Tai riverbank in 1931.
海珠石是古时“羊城三石”之一,数千年来是广州的“镇城之石”,珠江亦由此得名,但在1931年修建长堤时被埋于地下。有报道称2000年前后在修建市政工程重新发现海珠石的遗迹,将重新修建公园保护之,但之后便没有了下文。
“海珠石”星属于主带III型小行星,直径约5公里,公转周期约5.4年,目前正在巨蟹座运行。
注:对该星的命名使用粤语耶鲁拼音。
怎么命名一颗星星?
Jul 4th
本文原载于果壳网,刊登时有删改。
前些日子“周杰伦星”的命名撩起了不少网友对“命名星星”的好奇心,有人甚至直言不讳地问:“要花多少钱?”这个答案或许会让外人有些惊讶:不花一分钱。对于“周杰伦星”的几位发现者来说,为这颗小行星起名是他们的权利,而小行星也是浩瀚宇宙众多繁星间唯一一类可以由发现者命名而得到公认的天体。不过,或许会有网友提问:“我某段时间曾看到有公司出售星星命名权,还说可获公认,这是怎么一回事啊?”嗯,对于许多人来说,即便是给家里的宠物起名字也是个需要考虑一段时间的问题,更何况给星星起名字。好吧,那今天我们就不妨来八卦一下,天文学家是如何给星星起名字的。
首先,照顾到某些耐不住性子看长篇大论的网友,我们先把最有意思的讲了(虽然这对我来说显然是个败招,嗯)——小行星,因为上面也说了,小行星是唯一可以由发现者命名且得到公认的天体。笼统的说,小行星是游离于太阳系里头那些块头没有大行星大的天体;或者说,太阳系里头,去掉太阳,去掉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去掉彗星,剩下的基本可以算是小行星了(不严格的说,冥王星也可以称为“小行星”——它甚至还有个小行星编号呢:134340)。最早发现的小行星都是使用古希腊神话的故事来命名,比如1号谷神星、2号智神星等等;但不久之后,因为小行星太多了,神话中实在没那么多名字可命名,发现者们开始自己想名字。到今天(2011年7月4日)为止,共有282027颗小行星获得永久编号,其中16608颗小行星已经获得命名。
目前专门负责小行星观测数据整理及编号的是总部设在哈佛大学的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根据“业内规定”,公认发现者在小行星获得永久编号之后10年之内可以行使命名权。不过,这并不是说发现者们可以“鸳鸯乱点谱”,必须写一份“命名提案”交给国际天文联合会辖下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Committee on Small Body Nomenclature),由委员会全票通过,才算完成了命名。小行星中心每月会在月报中公布获得通过的名字,这些名字也将随即在天文学界内和界外正式使用,可以在任何最新的数据库、学术论文以及你能想到的与学界有联系的任何地方查询到。
为什么要有这么个“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呢?就是因为有些命名太扯淡呗,有一段时间甚至连宠物猫宠物狗也能“遨游太空”了,这可是老家伙们绝对不能接受的。此外,委员会还必须尽可能地避免将商业元素引入相对比较“清淡”的学术界。比方说,曾有人要命名“比尔盖茨”星以及“谷歌”星;尽管这两者在资助新天文设备和项目上出手阔绰,但最后命名提案仍然没有通过。当然,也有一些过于新奇的名字曾被挡下—— 比如我曾经五次申请命名“八零后”星,但因为许多外国委员无法理解这一名字的意义,也同样未获得通过。
或许有些商业脑筋比较强壮的网友立刻想到:既然小行星命名权如此珍贵,那出售小行星命名权岂不是能发大财?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但实际上几乎无需命名委员会封杀,也没有人做过类似的尝试。除了某些不必重复的大道理之外,一颗小行星要获得足够多的观测数据从而取得永久编号,需要世界不同角落观测者的长期观测才能完成,单靠一己之力几乎不可能。正如受人尊敬的足球运动员从不会把球队的胜利完全归功于自己一样,这种亵渎他人汗水的举动几乎(如果不说绝对)没有发现者做出过。
扯完了小行星,或许有网友会想:天上恒星数目还更多呢,怎么就不拿它们来命名啊?——嗯,没错,的确有人想过这个点子—— 那就是一些“空手套白狼”的商业公司,靠出售恒星的“冠名权”以及一些印着星体照片的“证书”来赚钱,但你可以去考证一下,没有任何一间公司能证明这些名字确实被学界公认及使用,其用途仅限于消费者们自己YY。在学界里,对恒星的命名是极为不浪漫的—— 这点可比我们的老祖宗们差远了。对于肉眼可见的亮星,古人们可谓煞费苦心,都给它们安上了或浪漫或悲壮的故事,以及相对应的名字—— 譬如,牛郎星,织女星。这些古今通用的名字,在学界里也常用;然而对于绝大多数绝大多数的恒星,我们用的只是一些毫无情趣的名字—— 比如织女星,可称为天琴座α星、天琴座3,又可称为TYC 3105-2070-1、HIP 91262、SAO 67174、HD 172167等等等,每一个名字都对应它在不同星表中的编号。至于对星系,除掉我们自身所在的“银河系”之外,天文学家们也采用类似的编号。比如奥特曼的故乡——M78星云,我们又可称之为NGC 2068、Ced55u以及IRAS 05442-0000等等,编号之繁多,连专业天文学家也不一定弄得明白。所以下次如果你想伪装一个骨灰级的科学青年的话,可要牢牢记住这几个编号哦。不过,我建议用NGC 2068就好了,免得雷倒全地球人,因为如果你来一句“你是从IRAS 05442-0000来的吧”,估计你就真是从IRAS 05442-0000来的了—— 除了专门弄IRAS星表的人之外,我想没人能听得懂你的话!
最后我们似乎忘记了太阳系中的另外一拨成员了—— 那些,彗星。彗星命名也由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核定,但一般来说不会有什么争议—— 因为它们基本由发现者的名字、或者发现机构的名字命名。仅有的例外是哈雷彗星,它是为纪念哈雷的贡献而命名的—— 因为哈雷证明这颗彗星每隔76年出现一次。在哈雷之后不久,天文学家恩克山寨了一下哈雷的证明,发现另外一颗彗星也是周期出现的,因此那颗彗星也被冠名为恩克彗星,此后的彗星均用发现者/发现机构的名字命名。
最后,对于梦想拥有一颗自己命名的星星但又没有巨型望远镜的朋友,我可以提供一盏指路明灯—— 啊,应该是两盏。第一,由于那些拥有成千上万颗小行星的命名权的专职科学家们估计已经没时间处理命名的事(我想他已经把他们的血系N代以内的亲戚都命过了吧),你们可以给小行星中心的科学家们写信提供自己的命名点子(当然咯,是英文的),他们欢迎大家提建议(虽然…… 我印象中,好像,他们没真正处理过这些建议……)地址:[email protected]。第二,随时关注科学新闻,因为大行星有向社会公众征集名字的先例,比如冥王星,就是当时11岁的一位美国小萝莉提出的名字(虽然冥王星的身份在2006年的时候被阉割了,但这还是挺有趣的一件事),说不定到时你的灵光乍现能够让你流芳百世哦!
(当然,我还是不得不指出,哎—— 无论有没有我们给它们起名字,星辰都一样在按它们自己的规律运行啊…… 不过,身处地球上的我们竟然能够去理解和认识它们,这不也是很奇妙的吗?)
“周杰伦”星情况说明
Jun 28th
今早新浪微博上有朋友转发了“周杰伦”星获得命名的消息,我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情况以方便感兴趣的朋友。
“周杰伦”星,永久编号为257248,临时编号2009 FA19。根据该星发现者之一、台湾天文爱好者蔡元生老师的介绍,“周杰伦”星系由蔡本人与中央大学黄崇源教授合作、多位大陆天文爱好者共同参与的天体搜寻计划中发现的其中一颗小行星,发现于2009年3月20日。发现过程可谓两岸天文工作者及爱好者通力合作的典范—— 由蔡元生制作观测排程,交由中央大学鹿林天文台观测助理林启生操纵41厘米望远镜进行观测,随后大陆天文爱好者陈韬及金彰伟通过网络下载及处理数据,新小行星由金彰伟发现,陈韬上报,经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乐蒙山1.5米望远镜及基特峰0.9米望远镜等设备先后确认,获得了2009 FA19的暂定编号,永久编号于2010年12月获得。经四位发现者一致商定,这颗小行星拟用华语流行歌手、著名音乐人周杰伦的名字命名。命名提案经国际天文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通过,于2011年6月小行星中心公报第75354号中宣布了这一命名决定。
“周杰伦”星属于主带I型小行星,直径约为3公里,绕太阳一周需要3.64地球年。目前(2011年6月28日)它正在金牛座运行,距离地球约5.4亿公里,亮度约23等。在冲日前后它的亮度在19-20等之间,可用大型望远镜观测到。“周杰伦”星下次冲日时间为2012年1月7日。
六月牧夫座流星雨不适合普通爱好者及公众观测
Jun 27th
本来我觉得六月牧夫座流星雨的问题没必要写—— 一个过去一百年间只有5次有明显活动、其余时间流量基本为零的流星雨,说它“可能爆发”然后忽悠普通爱好者以及大众去看,这不是明显是坑爹嘛!不知道是不是又有朋友跃跃欲试,于是我还是得写篇小文解释一下,也就算是“前瞻”吧。
六月牧夫座流星雨算是个典型的“千年铁树”,历史上仅有几次活动,但都非常引人注目。由于木星引力的作用,这个流星雨的母彗星——庞斯-温尼克彗星,在20世纪初的时候轨道距离地球最近仅有0.03个天文单位,这使得1916年六月牧夫座流星雨在“首次登场”(严格来说是首次被许多观测者注意到)时就有了不小的活动,随后1921年和1927年(也就是母彗星轨道距离地球最近的那几年)出现了天顶流量每小时300-500颗的爆发,且流星平均星等相当高(根据Nakamura的报告,达3.5等)。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随着母彗星轨道逐渐远离地球,在1927年之后,六月牧夫座流星雨基本再无十分明显的活动,但在1998年和2004年有两次比较明显的爆发,其中1998年极大天顶流量达到约每小时200颗,根据Vaubaillon等人的计算,是地球遇上母彗星在19世纪时多次喷发物的结果。目前,庞斯-温尼克彗星的轨道距离地球轨道最近点达0.24个天文单位,在21世纪余下时间之内,预计地球也将不会遇上足够浓密的彗星喷发物(可参考Maslov的研究)。根据这种情况来看,每年六月牧夫座流星雨的流量基本为零。
当然,千年铁树也是有可能开花的,是否值得一搏,那当然就取决于你了。根据国际流星组织的指南,六月牧夫座流星雨活动日期介乎6月22日-7月2日之间,在6月24-28日之间均有可能出现极大。不过,总的来说,对于这么一个流量“基本为零”的流星雨,非骨灰级爱好者恐怕还真挺难提得起兴趣来。
2011 MD更新:这货上面绝对没有国旗!
Jun 25th
随着小行星2011 MD观测数据的增加,天文学家们已经完全排除它是人造物体的可能性,但它的轨道毫无疑问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轨道半长径1.05天文单位,轨道偏心率0.04,公转周期394日,换句话来说是几乎与地球轨道重合。它上一次近距离飞掠地球是1962年,但当时的距离为差不多3个地月距离。
现在它仍然在高速接近地球之中,这将是观测史上距离地球第四近的小行星飞掠事件(除去直接撞击地球的2008 TC3之外)。天文学家们根据最新数据对其轨道进行了细微修正。根据最新轨道根数来看,它将更加适合我国观测者观测,但预期亮度也由原先的11等下调至13等左右。
一颗小行星将在27日晚擦过地球,爱好者可观测
Jun 24th
根据国际小行星中心快报2011-M23,林肯实验室设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1米望远镜在6月22日下午(北京时间,下同)发现了一个约19等的新天体,经几位美国和英国的业余天文学家进行后续观测后,新天体得到了2011 MD的临时编号。2011 MD的直径估计在10米左右,轨道计算表明它将在27日21时30分前后在1.2万公里的距离经过地球上空,这个距离比同步卫星(约3.6万公里)的高度还要低许多,届时它最亮可达11等左右,这已经在一般天文爱好者的能力范围之内。我国南方处在较佳的观测区域,可以在27日日落后短时间内在南方高空观察到它。根据美国宇航局推进喷气实验室(NASA/JPL)的统计,这样近距离的飞掠事件平均每6年发生一次,因此观察它将是很有趣的。然而有科学家指出,2011 MD的轨道和地球很相似,因此它有可能并非自然天体,而是人造飞行器留下的残余物。
红月亮,黑月亮,蓝月亮
Jun 23rd
2011年6月16日,我国出现了国内进入“微博时代”以来首次广泛地域可见的月全食,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新浪微博上与月食有关的微博多达50万条。不过月食之后,我听到了有些朋友的抱怨:“这红月亮好像和平时见到的差不多呀!”和我一同观测的三十几位师弟师妹似乎觉得偏食还更有趣些。恰逢月前智利火山喷发导致会出现“黑月亮”的猜测,以及平时偶尔冒出的“蓝月亮”,估计这各色月亮已经让某些好奇心很重的朋友怀疑是不是这些又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刻意炒作”了。话说:月亮还是那个月亮,MM还是那个MM,但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嘛,这各种月亮,如同各色MM,解释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各位看官有空的话不妨也稍花几分钟时间,和我一块来一探究竟。
此“红月”非彼“红月”
首先我们应该为“红月亮”伸冤才对—— 为什么大家会觉得“红月亮”似曾相识呢?这是让我们爱恨交加的工业时代的产物:城市里浓重的大气污染,使得低空中的月亮面带红光。没错!这和城市里日落时太阳呈暗红色的道理完全一样。如果你曾经到野外旅行看过日落的话,就会发现:一般在野外,太阳在地平线附近虽然有点橙黄色,但依旧十分耀眼,“温柔的红太阳”其实是城市的专利。下面大家不妨欣赏一下北京天文馆的詹想老师在今年4月拍摄到的“假红月”以及我拍摄的“真红月”。
“假冒伪劣”的红月亮和真正的红月亮可是有着本质的不同。除了后者比前者要暗淡得多之外,如果你身处晴朗的野外,或许能看到以下奇景:
不!这可不是PS出来的,这就是月全食的魅力所在!当月亮完全落入地影之中以后,周围原本被强月光淹没的星星就全都华丽现身了。《环球科学》前首席主编Steed博士在新疆观测了此次月全食,他认为这张照片和他看到的很像。毫无疑问,这等魅力是“假红月”们望尘莫及的。Steed博士评价道:“个人认为月全食最震撼的地方,就是月光不再夺目之时,突然发觉漫天星斗银河贯空,壮观程度可以与日全食的白昼黑夜相媲美。”
谁偷走了我的月亮?
为什么全食的时候月亮不是黑的而是红的呢?这是由于地球大气的散射和折射作用造成的,和日出日落时太阳偏红偏黄的原理有点相似。阳光通过地球大气时,波长较短的蓝光更容易被散射掉,剩下波长较长的红光被折射到地影内,因此月球即使在地影深处,仍然有红光能“照”在上面,使得“月全食”看起来并不是完全被“食”。理想情况下,月全食时的月亮看起来是亮橙色的,比如下面这张月全食。
研究表明,全食时月亮表面的亮度主要和月亮进入地球本影的深度以及太阳活动程度有关(参阅Maclean, JBAA, 94, 263),观测者所在地的天气也有一定影响,但一般情况下差异都不是很大。然而在少数情况下,会出现名副其实的“黑月亮”,比如下面这一对照片(来自科罗拉多大学R. A. Keen的报告)。
天文学家们使用Danjon等级来划分月全食时月亮的黑暗程度,从0到4不等。Danjon等级为0对应“月亮几乎隐没不见”。二战以后,公认的“黑月亮”(Danjon等级为0)只出现过三次:1963年、1982年和1992年。“黑月亮”是火山们的杰作——由于火山灰进入平流层后会削弱波长较长的阳光,使得原本应该折射到月球上的光线接近消失,于是便造成了“黑月亮”的景象。根据当时观测者回忆,“(当时)如果你不知道月亮在哪儿的话,你得耗费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找到它。”历史上最著名的“黑月亮”当属1761年5月的月全食。根据National Geographic的一篇报道,当时甚至使用望远镜也无法找到月亮在哪里。从某种角度来说,“黑月亮”可是比日全食还要罕见许多的天象!
本月初Puyehue火山爆发看来并没有显著影响到这次月全食的亮度。不过,火山灰需要一定时间来扩散到整个地球大气平流层之中,所以大家不妨看看今年12月的月全食是否会给我们一个惊喜。
另外在天文学上,“黑月亮”偶尔也指代一个月中的第二轮新月。
蓝月亮
除去一种洗手液品牌之外,“蓝月亮”一般指一个月中的第二次满月。这是个文化上的定义,并不是说月亮看起来真是蓝色的。然而,和“黑月亮”一样,月亮偶尔也会真的呈现蓝色——这和月食没啥关系,倒是再次和火山们关系密切。这原理和“黑月亮”很相似:月球反射阳光中波长较长的光线被火山灰散射,只有波长较短的蓝光可以到达地面。根据记载,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曾导致月亮在接近两年的时间内呈现蓝色。除去火山喷发之外,大范围的大火也有可能导致局部地区观测到“蓝月亮”——比如1950年9月加拿大艾伯塔省的森林大火就导致北美洲东部以及西欧出现了一晚上的“蓝月亮”景观。
极光预报:6月24日[第二报]
Jun 23rd
最新分析显示,21日的日冕物质抛射较原先估计的柔和些。根据空间天气预警中心今天上午9时35分(北京时间,下同)的预报,预计相关的日冕物质将在24日15时左右抵达地球,较原来的估计推迟7小时。预计未来24-48小时内,中高纬度地区发生强地磁暴的概率仍维持在20%-30%,但目前来看地磁暴最有可能达到G1级,局部地区可能达到G2级。根据这一预报时刻,澳洲塔斯玛尼亚岛以及新西兰南岛南部处在最佳观测区域内。如果极光持续时间足够长且强度高于预期的话,我国漠河地区也有可能看到极光,但目前来看这一概率约为10%。
预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观测数据的增加可能发生变动。请各位关注本站的实时监控页面及关注新浪微博 @小龙哈勃 ,我会尽量在第一时间更新有关信息。
极光预报:6月24日
Jun 22nd
黑子第1236号在昨天上午11时26分(北京时间,下同)产生了一个C7级耀斑及相关的日冕物质抛射。因为这个黑子目前几乎正对地球,这次日冕物质抛射不太可能像月初M2级耀斑那样“爽约”,空间天气预警中心(SWPC)的预报员预计未来48-72小时内出现强地磁暴的概率达20%-30%。根据SWPC今晨发布的逐三小时预报,抛射物将在6月24日8时至25日2时左右掠过地球,这一时间适合西欧、北美、东亚以及大洋洲的观测者观测。按照这一估计,我国漠河地区在24/25日出现极光的概率约为20%,其中极光覆盖全天的概率约为5%。
预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观测数据的增加可能发生变动。请各位关注本站的实时监控页面及关注新浪微博 @小龙哈勃 ,我会尽量在第一时间更新有关信息。
6月16日月全食预报
Jun 13th
6月16日(本周四)凌晨将发生月全食现象,全球除了北美洲以外的各大洲基本可见,其中非洲大部和中亚可见完整的从初亏到复圆的景象,其他地区分别可见月食的不同阶段。对于我国而言,具体预报如下(时间为北京时间):
- 半影食始:1:25
- 初亏:2:23
- 食既:3:22
- 食甚:4:14
- 生光:5:03
- 复圆:6:02
- 半影食终:7:01
我国中东部地区可以看到“带食月落”景观,而西部地区基本可见全食所有阶段。
对于公众而言,可在2点至清早月落前观察,无需使用任何设备,用肉眼即可观察到月球被地影吞没的景象。这次月食发生时月球正好位于银河内,由于月全食时月球亮度会锐减,在光害较少地点的朋友还可以观察到“银河中的红月亮”的奇特景象。
本次月全食是自2000年7月16日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月全食,全食持续1小时40分;下一次持续时间较长的月全食将出现在2018年7月28日。
今年12月10日还将有一次月全食,我国也可以观测到,不过全食仅持续51分。
以上预报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日月食主页。
========== 分 割 线 ==========
不知道今年我能否摆脱“月全食魔咒”——自2001年1月10日的月全食之后,我每次观测月全食都会失败:
- 2004年5月5日:整夜天晴,月食一开始就起云下雨,结束以后又天晴;
- 2007年3月4日:阴天;
- 2007年8月28日:一块云恰好挡住了我所在的观测地点,而我附近其他地方的观测者都观察到了月食。
提前祝愿一下!
最新评论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