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Nov 14th
受到杨秘书的激励,决定继续播发“冰雪精灵”之行的照片,没想到上一辑已经是三个月前的事情了,时间过得好快啊。本期播发的照片是关于我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的奇妙经历。这次横贯青藏高原的旅行有许多让人震撼的回忆,但其中最棒的回忆,则无疑是在林芝留下的。
“冰雪精灵”计划林芝段的核心是沿着雅鲁藏布江沿岸的派镇、直白村和加拉村,进行的为期四天的徒步,路线大致围绕南迦巴瓦峰转了三分之一圈。其中加拉村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无人区前的最后一个人类定居点。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大致位于米林县之东和墨脱县之西这个范围,大约12年前被确认为世界最深的大峡谷,最深的地方竟达6009米,远超之前人类所知的世界第一——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谷深约2000米)。雅鲁藏布江围绕着世界第15高峰——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做180度的转向。这里的地势变化是十分惊人的,从南迦巴瓦峰顶到墨脱县背崩村,高差达7000余米,相距仅几十公里。在雪峰上冰雪皑皑,在墨脱却可以种植热带作物,如此广博的景象浓缩于一地,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以上三幅拼接照片,均为在派镇到直白的公路上拍摄的南迦巴瓦群峦。这是条作为旅游景区专门修建的公路。从直白到加拉大部分都是马道,风景非常优美。可惜当地现在在进行更进一步的开发,正在修建一座五星级酒店,柏油公路也很快通到加拉。衷心希望这一片天堂一般的美景能永远存在。当时旅途中通过手机写的日志在:http://yeiht.y234.cn/wordpress/?p=3825。
“都市数星星”特辑之2010年11月12日
Nov 13th
11月12日晚上亚运开幕式,市政府号召家家户户开灯助兴,于是我提着相机脚架出去看看夜空究竟能被照到多亮。在体育中心附近转了一圈,响应开灯的住户寥寥可数,但牛郎织女的光芒还是被无数的探照灯所盖过。当然咯,大型活动需要灯光点缀是无可厚非的,以下几张照片只是取了一个特例来作反例:在平常没有大型活动的时候,这些电是不是能省就省呢?要知道即便是日常时段,广州市区的极限星等也仅有1、2等上下(昨晚的极限星等仅有-1等左右),比通常认定的最高等级的夜空污染(极限星等~4等)还要高出一个数量级。以下三张照片皆摄于体育中心东门。
开幕式这天是上弦,但月光完全被周围的灯光比下去了。正在落下的人马座,毫无疑问,连影子都见不到;暗淡的摩羯座就更不用说了。
让人吃惊的是除了太阳月亮金星以外天空中第四亮的天体——木星,此时居然也一副病恹恹的样子。当然了,除去开幕式这个非常夜晚,其他时候木星还是挺扎眼的,以至于要被不明就里的市民当成不明飞行物。
由牛郎、织女和天津四组成的“夏季大三角”是夏季星空最引人注目的标志(最近几期的“都市数星星”是每期都会拍摄它们),但昨晚则已经几乎完全淹没在光海之中。我用圆圈标出了这三颗星所在的位置,但估计读者要打开全尺寸的图片才能找到它们,而实际上昨晚我用肉眼也是完全看不见的。最末一张图则是软件模拟的同一时刻同一天区的星空(Altair——牛郎,Vega——织女,Deneb——天津四),银河从牛郎和织女之间穿过。过去15年间,我在广州市区只见过一次银河,身边在大城市长大的朋友则绝大多数都不知银河为何物。事实上夏天的银河还是相当明亮的,在国外许多大中城市里也并不难见到。
×××启示录
Nov 3rd
文/小龙 @ http://blog.y234.cn 2010年11月3日初稿
作者按: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但作者乐见这一巧合的出现。
一
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有一个叫冠洲的大洲。在冠洲的东方,有个叫瓷器国的大国。在瓷器国的南方,有一座名叫狭州的大城市。
狭州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文化底蕴几近丧失。新上任的市长为了丰富城市内涵,提高城市知名度,决定举办一届冠洲运动会,邀请冠洲的顶尖体育明星同场竞技。
市长本以为狭州的市民们会对此欢呼雀跃,没想到许多市民并不领情,觉得冠运浪费公驽、毫无意义。为了让这届冠运会显得别具一格,市长命令每家每户都必须养一只羊——因为狭州古称“羊城”——以便彰显狭州悠久的历史文化。没想到市民们个个都不买账,买了一大堆毛绒玩具代替,这让市长大为尴尬。
怎样才能让这届冠运会有滋有味而又让市民开心呢?市长为此事伤透了脑筋。
二
同样伤透了脑筋的,还有负责珠河新城市政建设的主任。珠河新城毗邻着冠运会开幕式的举办地,因此最近在进行大规模的修葺工作。让主任伤脑筋的是珠河新城某条新修好的马路的名字:手边的名字,要么不太切合地名,要么显得太奇怪。
“这可怎么办好呢?”主任骚了骚他的光头,叹了口气,望了望办公桌旁的那只羊——作为政府工作人员,他不得不养一只真的羊以便应付上级检查。
这时候,电话响了,是他的上级打来的。“哎,李总。那条路的名字—— 那条路的名字啊,我们还在开会讨论。什么?路牌明天就要安装好?但这…… 哦!我们…… 我们十分钟内一定商量出个结果来!是的,不用麻烦您了万总,我会亲自和路牌制作公司协调的。嗯,是的,会的,听您吩咐。”他颓然地挂上了电话。
“咩……”羊叫了一声。“叫什么叫!我没心情来管你这破羊!”主任恼火地叫着,“有本事你给我想个名字来出来啊!”
“咩咩咩……”羊又叫了一声,头向着那沓命名文件。
“你这是啥意思?”主任困惑了。“咩”在狭州话中是“什么”的意思。“你的意思是说…… 叫一条‘啥啥啥’路?”
“咩咩咩……”羊叫道。
主任拨通了路牌制作公司的电话。
“(狭州话)喂?系阿老板吗?哦。系甘噶,条路名捏,我底林好啦,系‘咩咩咩路’。吾系!系‘咩咩咩路’,没错啦,麻烦你底关照下。哦,好,没问题噶啦,有事你揾我就得。”
主任跌坐回椅子上。“咩咩咩路……”他喃喃地说。
三
狭州地铁ω号线最近出了件怪事:在珠河新城站下车的乘客一路狂笑不止。原本这一带多为高薪金融区,如何有效地帮助白领们减轻工作压力是一大难题,但这问题现在竟然被莫名其妙地解决了。经过狭州著名高校西山大学的专家调查研究,人们狂笑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听到地铁报站中说:“下站珠河新城,去往‘叉叉叉路’的乘客请准备。The next station is Zhuhe New Town, passengers for Cha-cha-cha road please be ready to get off.”
市长听到此事勃然大怒,因为这可能会破坏他的升迁计划,命令立即拆除那块该死的路牌。不过,他也听说这条路有治疗压抑的奇效。这段时间他正为冠运会发愁不已,因此决定在路牌拆除以前先去看看,看是否能真的帮助他改善心情。
他悄悄地搭地铁来到珠河新城,看到这里的人果然都满脸笑容,大声谈论着刚才看到的景象。“哈哈哈哈…… 真笑死我了,还真有个‘叉叉叉路’,这事情,只有狭州才能干得出来!”——听到这话,市长不禁皱了皱眉头——“狭州不是要搞一个全宇宙第一的冠运会么,有了这块路牌,真称得上完美啊!你看,全世界都没有这么一条路!”——听到这里,市长的内心突然舒坦了。其实我们这位市长,体型比较宽阔,心肠也比较大度,正所谓“心宽体胖”,他转念心想:如果真的有这么神奇,那不妨就让那块路牌留在那儿吧。
他搭乘手扶梯来到地面,发现在一块蓝色大牌子周围已经围了一大圈拍照的人群。蓝色大牌子上写着:
“×××路 ××× Road”。
他忍不住,也,笑了。
四
不久,冠运会盛大开幕,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把狭州塞了个水泄不通。但不久,冠运会志愿者们就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有许多外地游客向他们询问,“×××路”怎么去,因为他们想去拍照留念。甚至有许多外国游客,不会瓷器国的语言,但仍然拿了张白纸,纸上画了三个×。
“×××路”迅速地成为了狭州最火热的旅游景点。无数“×××路”的照片传向了世界各地。“×××路”,以及拥有“×××路”的狭州,一时间在全世界范围内名声大噪。据说,当狭州游客到达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时,只要能表达出“我来自××”的意思,便会受到热烈欢迎。
不久,冠运会结束了,但狭州却一跃成为了游客热爱的目的地之一。在某权威机构出版的年度畅销书《一生中不可不去的10个地方》之中,就有狭州的×××路。
市长对此事深表满意,他重重地嘉奖了那位想出路名的主任,以及,他的羊。他还责令西山大学的教授们研究一下,此事能带给人们什么启示。西山大学的教授们经研究讨论后一致认为,这事情说明不应该给人们的思想装上条条框框,而是应该鼓励人们的发散性思维,这无论是对保持人们日常的愉快心情,还是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都有巨大好处。市长高度评价教授们的研究,要求他的下属以及全体市民认真学习领悟。同时,市长也学会了带着轻松和认可的心情去看待每一份市政提议,哪怕它们古怪莫名。于是,全世界那些自认为最有创新点子的人们纷纷聚拢到狭州来。不久之后,在这条已经举世闻名的×××路一带,形成了一个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创意产业园区,其创意之闪亮和新颖,甚至使得原本号称最擅长捕捉和实现创意的国际互联网巨头Foofle公司,也都相形见拙。
于是乎,狭州兴起了。
ω
[转]怎样写好一篇论文
Oct 31st
英文原文参见:http://improbable.com/airchives/paperair/volume2/v2i5/howto.htm
原作者:E. Robert Schulman 译者:Maximilian.M
转载需注明出处,请勿删除以上信息
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 Vol. 2, No. 5, pg. 8.【1】
如何写一篇科学论文
E. Robert Schulman
Charlottesville, Virginia
摘要
我们(其实就是“我”)提出对科学论文发表过程的观察资料,这项研究重要且及时的,因为如果我在近期不发表更多的文章,则意味着将永远得不到另一份工作。这些观察资料和以下理论是一致的:做出让人满意的科学研究很难,写出精彩的科学论文很难,要拥有足够的发表论文数去找到未来的工作就更难了。
1.引言
科学论文(例如, Schulman 1988; Schulman & Fomalont 1992; Schulman, Bregman, & Roberts 1994; Schulman & Bregman 1995; Schulman 1996)是一种重要的出版物——虽然未得到很好的理解,但其重要性在于:缺少它们科学家们将不能从政府或者大学拿钱。它们很难看懂是因为很多人写得很糟糕(参见此例,Schulman 1995和里面的引用文献)。后面这种现象(文章很难看懂)的极好的例子出现在大多数论文的引言部分,而引言的作用应该是向读者介绍这项研究,即使他们没有在这个领域工作过,也能读懂这篇文章。
引言的真正目的理所当然的是:引用你自己的工作(例, Schulman et al. 1993a),你导师的工作(例,Bregman, Schulman, & Tomisaka 1995),你配偶的工作(例,Cox, Schulman, & Bregman 1993),你学校友人的工作(例,Taylor, Morris, & Schulman 1993),甚至那些你从未见过的人的工作,只要你的名字在他的文章上出现过(例,Richmond et al. 1994)。注意到这些引用不应该仅仅限于期刊论文(例,Collura et al. 1994),而应包括会议论文(例,Schulman et al. 1993b),和其他发表过或未发表的工作(例,Schulman 1990)。
在引言部分的末尾, 你必须以列出各个小节标题的方式来作总结。 在这篇文章中, 我们讨论了科学研究(第2节), 科学论文的写作(第3节), 科学出版物的发表(第4节), 和得出的一些结论 (第5节)。
2.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在做有趣的事情的同时可以拿到报酬(Schulman et al. 1991)。名义上, 科学研究是为了发现宇宙的新奥秘,不过这并不是必需的。真正必需的东西是一笔拨款。为了得到一笔拨款,申请中一定要声称你的研究将会发现一些难以置信的基本定律。拨款审查机构同样也必须相信你就是做这个领域研究的最佳人选,所以你一定要引用自己的工作, 越早越好(Schulman 1994)而且越多越好( Schulman et al. 1993c)。你也应该毫无拘束地引用他人的论文(例,Blakeslee et al. 1993;Levine et al. 1993),只要你也在作者名单上。
一旦你拿到了拨款, 你的大学, 公司, 或者政府机关将会立即拿走其中百分之三十到七十的钱,这样他们就可以用这些钱为大楼供暖、付上网费、买豪华游艇。
现在到了实际研究的时候了,你会很快发现:(a)你的项目并不像你以前想象的那样简单;(b)实际上你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无论情况如何,你必须发表你的研究(这是非常重要的)。( Schulman & Bregman 1994)。
3.科学论文的写作
你在你的项目上耗了了数年,并且最终发现你无法解决这个你原先计划去解决的问题。虽然如此,你还是有责任将你的研究发表到科学界。 ( Schulman et al. 1993d)。要知道负面的结果和正面的结果同等重要, 同时还要意识到如果你不发表足够多的论文,就别想在科学界混了。
在写科学论文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永远别用which这个词。确信你至少把一半的时间 ( 例,一天花12 小时) 用来调整论文的排版,使得你的图表看起来很棒。( Schulman & Bregman 1992)。
4.科学出版物的发表
你已经写完了论文,现在是时候把它提交给某个科学期刊了。期刊的编辑会选择那些最有可能被你的论文激怒的人来作为审稿人,至少审稿人会阅读你的论文,并且在编辑的有生之年将对你论文的评价寄回去。不关心你的文章下场的审稿人会有把你的论文稿放在一个会不断会长高的纸堆里的倾向,直到地板被压坏, 压死楼下的二十七个英文系研究生。(Schulman, Cox, & Williams 1993)。
必须意识到到每一篇科学论文都包含有很严重的错误。如果你的错误在发表前未被发现,你最终将必须为论文写一个勘误来解释:(a)你是怎样以及为什么搞砸的;(b)即使你的实验结果现在完全不同了,你的结论并不需要修改。勘误对你的职业生涯会有好处。它们很好写,而且最好是要像引用一般的论文那引用勘误。让漫不经心的读者(可能还有科学引文索引SCI【2】)认为你发表的论文比你实际发表要多(Schulman et al. 1994)。
5.结论
结论部分很容易写:你要做的所有事情就是将引言拿来,将其中的时态由现在式改为过去式。在摘要和结论处至少提到一个相关理论是一个备受推崇的写作形式,你并不需要解释你的实验结果为什么与这个理论相符(或者不相符),只要提到它与你的实验结果相符(或者不相符)就可以了。
我们(其实就是“我”)提出了对科学论文发表过程的观察资料,这项研究重要且及时的,因为如果我在近期不发表更多的文章,则意味着将永远得不到另一份工作。这些观察资料和以下理论是一致的:做出让人满意的科学研究很难,写出精彩的科学论文很难,要拥有足够的发表论文数去找到未来的工作就更难了。
参考文献
* Blakeslee, J., Tonry, J., Williams, G.V., & Schulman, E. 1993 Aug 2, Minor Planet Circular 22357
* Bregman, J.N., Schulman, E., & Tomisaka, K. 1995, Astrophysical Journal, 439, 155
* Collura, A., Reale, F., Schulman, E., & Bregman, J.N. 1994, Astrophysical Journal, 420, L63
* Cox, C. V., Schulman, E., & Bregman, J.N. 1993, NASA Conference Publication 3190, 106
* Levine, D.A., Morris, M., Taylor, G.B., & Schulman, E. 1993,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25, 1467
* Richmond, M.W., Treffers, R.R., Filippenko, A.V., Paik, Y., Leibundgut, B, Schulman, E., & Cox, C.V. 1994, Astronomical Journal, 107, 1022
* Schulman, E. 1988,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Variable Star Observers, 17, 130
* Schulman, E. 1990, Senior thesis, UCLA
* Schulman, E. 1994,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26, 1411
* Schulman, E. 1995,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 Schulman, E. 1996, 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 108, 460
* Schulman, E., Bregman, J.N., Collura, A., Reale, F., & Peres, G. 1993a, Astrophysical Journal, 418, L67
* Schulman, E., Bregman, J.N., Collura, A., Reale, F., & Peres, G. 1994, Astrophysical Journal, 426, L55
* Schulman, E. & Bregman, J.N. 1992,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24, 1202
* Schulman, E. & Bregman, J.N. 1994, in The Soft X-Ray Cosmos, ed. E. Schlegel & R. Petre (New York: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345
* Schulman, E. & Bregman, J.N. 1995, Astrophysical Journal, 441, 568
* Schulman, E., Bregman, J.N., Brinks, E., & Roberts, M.S. 1993b,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25, 1324
* Schulman, E., Bregman, J.N., & Roberts, M.S. 1994, Astrophysical Journal, 423, 180
* Schulman, E., Bregman, J.N., Roberts, M.S., & Brinks, E. 1991,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23, 1401
* Schulman, E., Bregman, J.N., Roberts, M.S., & Brinks, E. 1993c, NASA Conference Publication 3190, 199
* Schulman, E., Bregman, J.N., Roberts, M.S., & Brinks, E. 1993d, Astronomical Gesellschaft Abstract Series 8, 141
* Schulman, E., Cox, C.V., & Williams, G.V. 1993 June 4, Minor Planet Circular 22185
* Schulman, E. & Fomalont, E.B. 1992, Astronomical Journal, 103, 1138
* Taylor, G.B., Morris, M., & Schulman, E. 1993, Astronomical Journal, 106, 1978
译者注:
【1】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AIR)科学幽默杂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杂志,不过它正是大名鼎鼎的搞笑诺贝尔奖(the Ig Nobel Prizes)的主办方,这份杂志的宗旨便是:报道那些让人开怀大笑后又会深思的研究。
【2】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以布拉德福 (S. C. Bradford)文献离散律理论、以加菲尔德 (E. Garfield)引文分析理论为主要基础 ,通过论文的被引用频次等的统计 ,对学术期刊和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研究 ,从而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单位、个人的科研产出绩效 ,来反映其在国际上的学术水平。因此 ,SCI是目前国际上被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来自wikipedia)
CentOS 5安装phpmyadmin 3以及vsftpd虚拟用户的问题
Oct 30th
最近断断续续地折腾服务器,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phpmyadmin无法安装,提示php 5.2 is required。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好解决,但我彻底移除了CentOS自带的5.1.6,编译了php 5.3.3,而且php -v反馈正常,还是有这个提示,怎么弄也没有办法。最后按照这里的介绍使用remi源更新到php 5.3.3以后,终于可以正常安装了,不过具体原因仍然不明。
接下来折腾vsftpd,匿名访问正常,但虚拟用户死活登陆不成,即使完全按照tutorial来也不成,花了半个下午来Google(半个下午哎!从珍贵的复习时间里拿出半个下午!),先后排除了shell问题(设置为/bin/false)、编译问题、配置问题之类,测试了mysql虚拟用户,顺便还尝试了webmin(其实对我没什么用,我更喜欢命令行界面),仍然不行,可能是pam的内核兼容上出错了,因为Google上也有一些没有见到有效解决方法的相同问题。顺便还尝试了proftpd,但太复杂了。最后用了土办法来解决,一个一个新建用户,但使用nologin的shell,然后再使用vsftpd,这样虽然略微复杂一些,但可以绕过讨厌的虚拟用户认证问题。
《自然》:《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小说》
Oct 29th
转自 http://www.douban.com/note/97635420/ ,原文发表在《自然》第467期。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小说》
Eric James Stone / 作
Ent / 译
The greatest science-fiction story ever written
Eric James Stone
Nature 467 , 1146 (28 October 2010) doi:10.1038/4671146a
Published online 27 October 2010
I tore open the self-addressed, stamped envelope and unfolded the single sheet of paper inside. The letter was signed by the editor of Analog Science Fiction and was addressed to me, personally, which still gave me a warm feeling after all those years of form rejections. But what I craved now was an acceptance.
我撕开回邮信封,展开里面一页单薄的信纸。署名是科幻年选的编辑,起首语是我的名字——这开头依然能让我感到一丝温暖,哪怕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退稿。可是我现在更渴望的是一封接受信。
And ... this wasn't it. Good luck placing this elsewhere, the letter read.
然而……这封不是。“祝此文能于他处另寻高就”,信里说。
I shoved the rejection in my overstuffed file with the rest of them. Eyeing the four-inch-thick wad of paper, I felt a wave of despair. Maybe I didn't have what it took to be a science-fiction writer. Maybe I should just give it up — after all, I worked for a quantum-computing start-up. That was almost science fiction, even if all I did was manage the website. Maybe that was as close as I'd ever get.
我把信胡乱塞进鼓鼓囊囊的文件夹,和别的退稿信一起。望着这沓足足十公分厚的信纸,我突然觉得一阵绝望。也许我真的就不是当科幻作家的料。也许我该干脆放弃——不管怎么说,我还在给一家新兴的量子计算公司干活呢。这活儿本身就几乎是科幻了,虽然我实际做的只不过是管理网站。也许我离科幻最近也只能近到这地步了。
The next day, while having a mint Oreo shake at a restaurant near my office, I told Caleb, one of the quantum-circuit experts I worked with, that I doubted I'd ever see my name in print.
第二天,在办公室附近的一个餐馆,我一边吃着奥利奥薄荷冰激凌,一边对卡勒布说(他是和我共事的一位量子回路专家),我觉得这辈子甭想指望我的名字能上杂志了。
“Don't quit,” he said. “You're a great writer.” He'd read a few of my stories to give me feedback on where I'd got the science wrong.
“别放弃,”他说,“你是个很棒的作家。” 他读过我的几篇小说,以便告诉我哪些地方的科学部分被我弄错了。
I shrugged. “Doesn't matter, if I'm not writing what editors want to buy.”
我耸耸肩,“如果我不写编辑想买的东西,再好也白搭。”
“Why don't you?”
“为啥不写呢?”
“Why don't I? It's not that easy,” I said. “There's no way of knowing what an editor will like. I write the best story I can, but apparently that's just not good enough.”
“为啥不写?说着容易啊,”我说,“可是我根本没法知道编辑喜欢什么。我已经竭尽全力写我最好的小说了,可是显然就是还不够好。”
“So it's subjective.” Caleb took a bite of his burger and chewed thoughtfully.
“这么说这是主观的了,”卡勒布咬了一口汉堡,若有所思地嚼着。
“Yeah,” I said, playing with the last spoonful of shake in my cup. “What one editor thinks isn't worth publishing, another might think is the greatest science-fiction story ever written. It's just my luck that the editor who would love my stuff isn't actually an editor anywhere.”
“是啊,”我说,漫不经心地拨弄着杯子里最后一勺冰激凌。“一个编辑觉得根本不值得发表的东西,在另一个编辑看来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只是就凭我的运气,喜欢我的文章的编辑大概根本不存在吧。”
“No, no,” Caleb said. “You're looking at it all wrong. What you need is a story that adapts itself perfectly to the editor.”
“不,不,”卡勒布说,“你的出发点全错了。你需要的是一篇能够自己适应编辑口味的小说。”
I dabbed my lips with a paper napkin. “I just told you I don't know how to write what they're looking for.”
我拿起一块纸巾在嘴唇上蘸了两下。“我刚告诉过你,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写他们想要的东西。”
“Right.” Caleb grabbed the napkin from my hand, flattened it out, took a pen from his pocket and sketched a curve. “It's a probability function. The right combination of words makes them buy the story, the wrong combination means they don't.”
“没错。”卡勒布从我手中夺过纸巾,在桌上摊平,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笔,随手画了条曲线。“这事是个概率函数。正确的文字组合让他们买下小说,错误的组合意味着他们不买。”
“I suppose,” I said dubiously.
“也许吧。”我不大相信地说。
“And if it's a probability function, then our quantum computer can handle it.” He scribbled an equation, crossed part of it out, then added something. “Oh, boy. This will revolutionize publishing.”
“而如果这是个概率函数的话,我们的量子计算机就可以处理它。”他草草写下一个方程,划掉了一部分,又加上了一些东西。“喔,伙计。这玩意会导致一场出版业的革命的。”
I stared at him.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我茫然地盯着他。”你在说什么?“
He stopped scribbling. “Imagine you open a book, and from the very first word, it's exactly what you want to read. Every word is perfect, the characters fascinate you, the plot thrills you ...”
他放下笔,”想象一下你打开一本书,从第一个字开始,每一个都正是你希望读到的。每一个字都是完美的,人物让你着迷爱恋,情节让你热血沸腾……“
“That'd be cool,” I said.
”那很好啊。“我说。
“And someone else opens their copy of the same book, and it's perfect for them. Only if you compare the two books, the words aren't the same. The story and characters aren't even the same. The book has adapted itself to be the perfect book for whoever first opened it.”
”然后另一个人打开他手中的同一本书,而这本书对他而言也是完美的。可是如果你比较两本书的话,二者的辞句是不一样的。连故事情节和人物都不一样。这本书已经自我适应了第一个打开它的人,对他而言成为了完美的书。“
I frowned. “You mean, it's like an e-book that changes based on personal preferences?”
我皱起了眉头。”你是说,弄一本电子书,根据个人喜好而自动改变内容?“
“No, this would be printed on paper. But the text itself would have been composed using a quantum computer, like the one we have at the office, using a program to create a quantum probability wave function that doesn't collapse until someone actually observes what was printed.” Caleb sat back with a satisfied grin.
”不,这本书是印在纸上的。但是它的文本却是用量子计算机写成的,就像我们办公室里那台计算机那种,利用程序制造一个量子概率波函数,但直到有人去观测书里的内容时,函数才会坍缩。“卡勒布身子往后一仰,面带满意的笑容。
“And when the wave collapses ...” I said, not quite sure that I understood the implications.
”而当波函数坍缩时……“我说,还不太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The book becomes the best book ever written for whoever collapses the wave. It's brilliant.” Caleb leaned forward. “And we can use it to make sure you get your name in print. How would you like to be the author of the greatest science-fiction story ever written?”
”对于那个使之坍缩的人而言,书就会变成有史以来最好的书。这真是天才的主意。“卡勒布身体前趋,”而我们可以拿它来确保你的名字能上杂志。你愿意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小说的作者吗?“
I stared at the sheets of paper lying facedown on the printer. “You're certain I can't take just a peek?”
我盯着打印机里面朝下搁着的一摞纸。”你确信我不能看一眼吗?就看一眼?“
“If you do,” Caleb said, “the wave function will collapse and the story will become the best story for you, not for the editor of Analog. He needs to be the one to see it first.”
”如果你看了的话,“卡勒布说,”波函数就会坍缩,故事就会变成你眼中最好的小说,而不是年选的编辑眼中。他必须第一个看到。“
“Can I at least know the title?” I felt kind of awkward submitting a story that I knew nothing about, even though Caleb assured me that I could still be considered the author, as the computer could not have been programmed to create a probability wave function for science-fiction stories without my help.
”连看看标题都不行吗?“我觉得有点尴尬,递一篇小说给编辑,自己却对它一无所知——虽然卡勒布向我保证,我依然算得上是作者,毕竟没有我的帮助,计算机自己不可能给自己编一个程序去生成科幻小说的概率波函数。
“Nope,” he said. “I've hard-coded your name and contact information into the printout, but the rest remains undecided until the editor reads it.”
”不行,“他说,”我已经在打印稿里硬编码了你的名字和联系方式,但是余下的部分都是未知的,直到编辑看到它为止。“
With a sigh, I slid the manuscript into the manila envelope and sealed it.
我叹了口气,把手稿塞进牛皮纸信封,封上口。
Sixty days later, my SASE returned. I took it unopened to the office the next day — I wanted to open it with Caleb.
两个月之后,我收到了回邮信封。我没立刻打开,而是第二天拿着它去了办公室——我想和卡勒布一起打开。
“Could be an acceptance or a rejection,” I said.
”可能是接受,也可能是退稿,“我说。
“Open it,” Caleb said, looking at the envelope. “You have to collapse the wave function. But I'm sure it's an acceptance.”
”打开吧,“卡勒布看着信封说,”你必须让波函数坍缩。但是我确信这是接受了。“
I opened it.
我打开了它。
“Read it out loud,” Caleb said.
”读出来,“卡勒布说。
I looked past my name and began reading. “In my opinion, this is the greatest science-fiction story ever written.” My heart leapt within me, and I continued. “It is undoubtedly the best story you have ever submitted to me. But what on Earth made you think you could get away with submitting a verbatim copy of 'Nightfall' by Isaac Asimov?”
我扫过我的姓名,念出声来:”在我看来,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小说。“我的心脏要跳出嗓子眼了,”这无疑是你投递过的所有小说中最好的一篇。可是你到底发了什么昏,居然以为你能一字不动地把阿西莫夫的《日暮》照抄过来还不被发现吗?“
“都市数星星”特辑之2010年10月27日
Oct 27th
最近又许久没有更新博客,上一篇严格意义上正儿八经的文章也是许久以前了,真是遗憾。不过我想距离下一篇不会太远了。
一股强烈的东北季候风(或者用内地的叫法:强冷空气)为广州带来十几度的剧烈降温以及超过50公里的上佳能见度,10月27日几乎万里无云,我自然想到去问候一下那些老朋友们——最近无论是折腾得龇牙咧嘴的论文,还是铺天盖地的物理,都是为了能更靠近它们——看看那些几十上百年前发出的光芒是否又变亮了些。当然咯,我很高兴地能把这经验和各位分享的。诸位朋友,只要你最近这些天,在晚上8点左右抬头望望(不会耗费你多少时间的!),便分享这瞭望星空的一小点乐趣了。哈哈,我们看的是同一片天、同一颗星,不是么?
最近广州要开亚洲范围的party——当然具体是哪些人的party就不得而知——因此天空又变亮了不少。两个半月前我便拍过这块著名的天区,大家是否还能认得其中的星呢?
我费了一点劲才找到几乎被中信广场明亮的霓虹灯淹没的织女星,而牛郎星则正好在体育中心的强力探照灯的射程范围内。银河?当然了,是不可能见到的。天津四,天鹅星座的主星,则在靠东一点的地方,因为位置比较高,所以相对容易辨认。
最近大家都注意到每天晚上东方有一颗特别亮的星星了吧?这是目前距离我们6.2亿公里的木星。木星是目前所知太阳系内最大的行星,其体积相当于1321个地球之和。
双鱼座和宝瓶(水瓶)座的朋友们注意了!当你看到木星的时候,你其实也就看到了——应该说,将目光投向了你自己的星座,因为这两个星座缺乏亮星,很多情况下都淹没在城市的光污染之中。如同其他行星一样,木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也是在显著变化的,但最近几个月它都将在这两个星座内运行。
广州市政府号召市民在亚运开幕式那几天打开自家灯光以配合喜庆效果。不知道到时候我们会不会连牛郎织女都看不到呢?
“今年冬天是否会偏冷?”——香港天文台科学家的回答
Oct 16th
按:由于最近冷空气比较活跃,导致我国许多地区一再录得较低气温,网上开始盛传“2010/11严冬论”,也有不少朋友询问此事。因为气象学和气候学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我也并不大懂。今天看到香港天文台有一篇相当严谨的新闻稿,探讨了拉尼娜现象与严冬的关系,故转给大家作参考。虽然文章中主语是香港,但换成其他城市也没有问题。原文在 http://gb.weather.gov.hk/whatsnew/d3/winter_201010_uc.htm;喜欢读英文版本的朋友可以访问 http://www.weather.gov.hk/whatsnew/d3/winter_201010.htm。
香港今年冬天会否偏冷?
(2010年10月14日)
受东北季候风影响,天文台于10月6日录得最低气温为22.3度,是今年入秋以来(由2010年9月1日至10月13日为止)的最低纪录。有见十月初出现较凉的天气,加上近期华北部分地区已出现低温情况及预计一次拉尼娜事件[1]将于今年年底前形成,市民开始关心香港今年冬季(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会否偏冷。就此,天文台的YouTube 部门网站制作队访问了两位高档科学主任莫庆炎先生和李子祥博士,并将访问内容上载到天文台的YouTube网站(粤语)播放(http://www.youtube.com/hkweather)。
访问中莫庆炎表示,在10月上旬(1至10日)出现约22度的气温并非不寻常,过去10年曾有3年(2002、2004及2008)出现过类似情况。此外,在北方出现寒冬,香港的冬季并不一定也会较冷。如去年冬季(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欧洲、中国北部及北美洲等地受寒冬影响,但香港则经历了一个较暖的冬季。
有关拉尼娜现象,李子祥表示赤道太平洋中部及东部海水温度在今年7月开始出现偏冷(较正常低0.5度或以上)的情况。世界各地多个气候模式的最新预测显示该区将会在未来数月持续偏冷,并且在今年年底前发展成一次拉尼娜事件。过去统计资料显示相比于正常情况下,拉尼娜发生时香港冬季(12月至2月)的温度通常较低。但亦有例外情况,例如1974/75年和1998/99年的冬季(即1974年12月至1975年2月和1998年12月至1999年2月)则较暖,可见拉尼娜并非影响香港冬季天气的唯一因素。有关更多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资料可浏览天文台的网页 http://www.hko.gov.hk/lrf/enso/enso-front_uc.htm 。
在季度预报方面,到当前为止世界各大气候预报中心对今年冬季香港附近地区的气温预报有颇大差异,暂时未有较一致的预测。假如以现时的数据来预测今年冬季天气,其不确定性会很大。天文台会留意情况的发展及收集所需数据,并在12月10日前后发表今年12月至明年2月的季度预报,到时请浏览http://www.hko.gov.hk/wxinfo/season/seasonc.htm。
备注 [1]: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太平洋中部及东部海水温度维持在偏冷(较正常低0.5度或以上)状态5至6个月或以上。
最新评论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