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认识一位华工爱乐乐团的朋友,他告诉我说广州巴洛克乐团在28日晚在华工本部有一场演出。我简单看了一下节目单,竟然有类似帕格尼尼一协这么彪悍的曲目。广州这样的古典音乐沙漠,能有一个非专业的乐团演奏如此曲目?我大感兴趣,简单的了解了一下该乐团的情况,原来此乐团就是东山堂的教会乐团,听那位朋友说有挺齐全的配器。高中三年天天都听着东山堂的钟声过来的,便觉得无论从满足好奇心,还是从某种“回馈”来说,也都应该去捧捧场。所以28日下午主持完学术讨论会,吃了两块饼干,就坐地铁赶往华工本部。

28th March 2010 (Sunday) 7:00 pm
2010年3月28日 星期日 晚上 7:00
华南理工大学文体中心音乐厅

Programme:
1. Handel: Water Music Suite No. 1-3 in F major, HWV348
亨德尔:水上音乐 第一号组曲第三首
2. Bach-Stokowski: Sheep May Safely Graze  巴赫:羊儿安详地吃草
3. Pachebel: Canon in D Major  帕恰贝尔:D大调卡农
4. Bach: Jesu, Joy of Man's Desiring  巴赫:耶稣,人们仰望的喜悦
5. Mozart: Concerto in G for Flute K.313, 1st mvt.
莫扎特:第一长笛协奏曲 第一乐章
6. Clarinet Polka  单簧管波尔卡
7. Paganini: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D major, Op.6, 1st mvt.(Cadenza)
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第一乐章华彩部分
8. Vivaldi: Concerto in a minor for Two Violins, RV 522, 1st mvt.
维瓦尔第:双小提琴协奏曲 第一乐章
9. Curtis: Torna a Surriento 柯蒂斯:重归苏莲托
10. Anderson: The Syncopated Clock 安德森:切分的钟
11. Anderson: The Typewriter 安德森:打字机
Encore 加演曲目

  乐手出场,N把小提,3大提,2把中提貌似是小提兼的(坐在内侧,没看仔细),2长笛,2黑管,3圆号,传说中的oboe没有出现。座位是典型的VPO式,即指挥左右分别是1小和2小,大中提坐在木管的前面。个人来说我比较喜欢这种坐法,看上去很平衡。

  第一首水上音乐基本上奠定了我之后每首曲的看法:一小大提长笛很不错,全场大体上无瑕疵;二小黑管次之,有时候会冒尖;圆号经常搞破坏,全场估计有1/3的音都吹爆了/不准。不过就如同我评价广交一样,你不能要求所有乐团都90%完美,毕竟VPO和BPO就那几家。只要他们能演奏出有灵性的音乐,那就是值得鼓掌的。全场看下来,乐团尤其是弦乐组对指挥的力度反馈仍然是敏感的。

  巴赫的康塔塔(《耶稣,人们仰望的喜悦》)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但以前我只听过钢琴和管风琴的版本。原作是弦乐+小号+人声,这次巴洛克乐团用圆号取代了小号和人声,但我觉得只发挥了这部作品1/4的魅力,因为圆号不仅音量比弦乐高不少,而且有些音吹破了。另外从个人口味来说,我比较习惯弦乐的三连音全部以连弓奏出,可以带有一种柔性,而他们全部使用分弓,且带有一点点顿的感觉,听起来觉得有些生硬。

  莫扎特的长笛协,长笛挺不错,乐队也可以,但有个地方乐队居然乱了大概十几秒这样。只见指挥何先生扎开马步沉着应战,幸好后来大家又奏到一块去了。长笛后来加演了一首从帕格尼尼小提随想里改编的曲子。

  接下来总算到了帕格尼尼的一协,虽然只有Cadenza,据说独奏的那位华工MM“尽了最大努力了”。总的来说演奏得很到位,不过帕格尼尼的协奏曲恐怕还是要大型乐团来烘托气势(这可能是这次音乐会只选择Cadenza的部分原因)。MM又加演了巴赫小无BWV1001的Presto的——前半部分。

  指挥和乐团对西式理念的贯彻是我非常赞赏的,正式曲目的最后选择了两首安德森的作品,带有典型的西方通俗古典音乐会的幽默因素,如《切分的钟》指挥拿着个闹钟在上面手舞足蹈,《打字机》更是让观众充当打击乐手的角色,互动效果非常之棒。作为教会乐团,他们最后加演了亨德尔的《哈利路亚》作为返场曲。

  总的来说最后四首曲(含加演的《哈利路亚》)和莫扎特的长笛协感觉不错,如果说要基本挑不出大毛病的话应该就是最后的《哈利路亚》了。长笛协虽然有一个大bug,但大体上来看乐队的力度还是很好的衬托了长笛的演奏。君不见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的最后一次音乐会不一样有个乐队混乱的大bug,而且人家那时候还是在灌录CD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