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瀑布记
Sep 26th




花旗、枫叶之交有大瀑布焉,闻名千里。辛卯年七月末,叶子抵枫叶,幸得贤友惠迎,得以游于是。
友居之南乃大湖焉,其西隅有河出,涓涓南流。沿河复行五十里,远有白雾腾于河,不见弥散;又闻隆隆之音,似雷雨将至者。叶子询友,对曰其大瀑布是也。瀑布之阴有舟渡焉,载游人以近观。叶子遂择舟而登,至瀑布下。
及至眼前,何其壮也!夫瀑布其词者,瀑之若布也;而是所见,怎可以布而述也。但见巨幕环立,巍峨千丈;其间飞流不息者,如万马鸣啸;飞流之吐雾,又似万旗帜之猎猎;而虹霓横贯瀑前,恍惚间如见天门徐启。噫吁嚱!若非河岸游人如织,楼宇滨河而立,叶子其惶惶然,若临仙人殿之巨座也。
夫上游者,波澜不惊,静如处女;至千丈深渊,狂暴万状,举雷公电母之属亦难出其右。同源而殊异如此,其可怪哉?殊于所处而所见者异也。眼福既饱,思亦有得,乃记之而去。
The Flash Player and a browser with Javascript support are needed..
“大征途”计划开拔周月纪念私人音乐会
Sep 25th
Private Commemorating Concert for the Departure of "Grand Adventure" Project
泉志23年9月24日16:00(东部夏令时) | 阳光地广场 | 92爱乐
16:00 EDT, September 24, the Year 23 Q.Z. | Sunnyside Place | P.O. '92
冯-苏佩:“轻骑兵”序曲
Franz von Suppé - Leichte Kavallerie
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号交响曲“自新大陆”,作品第九十五号
Antonín Dvořák - Symphony No. 9 in E Minor, From the New World, Op. 95
贝多芬:A大调第七号交响曲,作品第九十二号
Ludwig van Beethoven - Symphony No. 7 in A Major, Op. 92
迪拜至多伦多旅行花絮
Sep 15th
在新大陆安顿下来以及开学一系列繁杂事务让我一直没抽空把这趟崭新旅程的有趣细节向大家汇报。不过我会尽量见缝插针地补上的。
这里补上的是从迪拜到多伦多的花絮。
- 飞机由迪拜起飞,首先经过巴比伦文明的发源地两河流域,横贯伊拉克进入土耳其,横贯安纳托利亚高原,之后飞越世界第一大内陆海黑海,尔后进入东欧平原,穿越日德兰半岛,横贯大西洋(擦过冰岛南端),进入拉布拉多半岛,最后来个五大湖鸟瞰之后抵达多伦多,一路可谓精彩不断。可惜进入东欧平原以后一路都有云遮挡,于是我得到了挺好的休息。
- 坐在我旁边的是两位去加拿大参加夏令营的非洲小姑娘,她们似乎对窗外经过的景象有些兴趣。当飞机飞越两河流域的时候我告诉她们脚下就是鼎鼎大名的巴比伦文明的发源地,她们默然不应;然后飞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时候我告诉她们巴格达就在脚下,她们问道:“什么?这里是巴基斯坦?”……最后我也就不再主动解释了。
- 飞机飞越摩尔多瓦上空居然出现火警,幸好最后有惊无险,结果是我彻底记住了脚下那条河流叫德涅斯特河。
- 8年之后再次飞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空,很可惜乌云将大地遮了个严严实实。
The Flash Player and a browser with Javascript support are needed..
叶列宁彗星顶不住了
Aug 31st
根据国际天文联合会中央电报局公布的第2801号快报报道,彗星C/2010 X1 (Elenin)(中译叶列宁彗星)似乎已经抵挡不住太阳的热量,开始解体。澳洲爱好者M. Mattiazzo在8月17-22日首先注意到彗星亮度开始下降,同时似乎变得越来越弥散。他在27日拍摄的照片显示(照片链接),叶列宁彗星的彗核已经变得很长,和另一颗著名的解体彗星,林尼尔彗星(C/1999 S4)十分接近。这一报告得到了赛丁泉天文台R. H. McNaught的证实。目前叶列宁彗星亮度大约为9等左右,较月中下降了大约1等。
叶列宁彗星是俄罗斯天文爱好者L. Elenin利用设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望远镜,在去年12月10日发现的。根据原来的预报,这颗彗星在10月前后可以达到6等左右。顺带一提,目前网上充斥着大量有关这颗彗星会撞击地球或者是世界末日先兆之类的帖子。这些帖子毫无科学依据,唯一的价值在于它们想象力极其丰富,可以让天文圈内人士狂笑不止。然而,请不要相信这些帖子中哪怕是一个句号的信息—— 除非想自寻烦恼。

“卡尔库鲁斯教授”旅行计划预习
Aug 22nd
将在2011年8月23日开始的新阶段将以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单程”旅行开始,终点为伦敦(加)。为了充分满足我的旅行欲望(另一方面,这样走比直飞便宜不少),这一代号为“卡尔库鲁斯教授”的单程旅行特意向西取道迪拜前往北美洲,飞行长度将达到2.2万公里左右,包括迪拜和多伦多两个中转点。预计将途经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半岛、波罗的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挪威海、格陵兰岛、戴维斯海峡、拉布拉多半岛等多个著名地理区域。
这次旅行将创下多个新记录,但同时也将带来许多刺激的新挑战。不过挑战到来之前,我邀请大家先来围观一下我按照惯例做的旅行功课。即便是空中“走马观花”,我也对能够首次经过中亚、欧洲大陆以及横穿大西洋感到十分兴奋,因此我想,即便是在一万米的高空遐想一下地面的景观,也将是十分有趣的。如果大家觉得奇怪,请原谅一个中学时喜欢在厕所里翻地图的漫游癖吧。
广州—迪拜航段
广州至迪拜将大体沿着北回归线飞行,不过全程是夜间而且纬度变化不大,因此估计我可以安心睡觉。唯一可能性不大的看点在于,如果在印度半岛上飞机选取偏北的航路,则可能在北方地平线上看到略高出地平线的喜马拉雅山脉。由于月相正是下弦,或许可以在北方低空看到绵延的黯淡峰峦。预计主要地点的经过时间(世界时):
- 23日约16时 - 广州
- 23日约18时 - 昆明
- 23日约18时半 - 中缅国界
- 23日约19时半 - 吉大港
- 23日约20时 - 加尔各答
- 23日约22时半 - 卡拉奇
- 23日约23时半 - 霍尔木兹海峡
- 23日约24时 - 迪拜
迪拜
迪拜位于波斯湾通向印度洋的咽喉位置,距离战略要地霍尔木兹海峡只有不到200公里。城市的历史并不长,在18世纪晚期才有人口定居的记录,但凭着优良的地理位置以及鼓励商业的政策迅速成为区域重镇。迪拜在1971年和其他六个酋长国一起成立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凭着丰富的石油储备飞速发展。如今,有着230万人口的迪拜是世界商业和贸易中心。位于市中心的哈里发塔是目前全球最高的建筑物。
迪拜国际机场位于城市东部,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航站楼,距离哈里发塔只有10公里左右。可惜的是,航站楼位于跑道西侧,因此是否能无遮挡地看到哈里发塔“照金光”,还有待实地考察。另一方面,迪拜另一地标阿拉伯饭店(又名帆船饭店)距离机场大约25公里,或许可以在航班上尝试观察之。迪拜机场有两条西北-东南向的跑道,因此有一侧可以观察到迪拜城全景。
迪拜8月底日出时间为当地时间6时左右。
迪拜—多伦多航段
根据flightaware.com最新发布的航路资料来看,迪拜—多伦多航线最近几次的航路均选择了东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格陵兰岛的航路。按照这样的航路,主要地点的经过时间(世界时)估计如下:
- 24日约6时 - 迪拜
- 24日约8时 - 德黑兰省
- 24日约9时 - 黑海
- 24日约10时 - 基辅
- 24日约12时 - 斯德哥尔摩
- 24日约14时 - 挪威海
- 24日约16时 - 格陵兰岛
- 24日约17时 - 戴维斯海峡
- 24日约18时 - 昂加瓦湾
- 24日约20时 - 多伦多
一路均为白天,且风景变换丰富。比如,飞掠伊朗高原后可能在北方地平线上看到高加索山,随后穿过世界最大的内陆海——黑海,接下来是第聂伯河平原;飞掠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后若天气晴好,可以俯瞰西海岸的峡湾;随后可以俯瞰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以及“湖泊高原”拉布拉多半岛。
安大略省和伦敦(加)
安大略,古休伦语意为“大湖”,是北美著名的五大湖之一,北面是加拿大人口第一大省安大略省,该省的名字亦来自于该湖。安大略省首府为多伦多,北美第五大城市。多伦多的名字可能来自于古易洛魁语,意为“树木生长于水中的地方”。英国殖民者一度将其称为“约克镇”,1834年改为现名。
1763年,英国人通过《巴黎条约》得到了包含现今魁北克省和安大略省东部的广袤地区,统称魁北克省。当时的安大略地区隶属于魁北克省,仅包含了位于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间的狭长半岛,按地域划分为西区、中区、主区和东区。初来此地的英国殖民者将这块小巧但富饶的土地按照英国本土的主要地点命名:比如伦敦、约克、纽卡斯尔等等。伦敦在西区和主区之间,因是规划中上加拿大地区的首府,因此用对应的日不落帝国首府的名字命名,甚至城市的许多地标也相互对应——比如泰晤士河、皮卡迪利大街等等。然而,首府的荣耀最后戴在了约克(现今的多伦多)头上。
如今的伦敦是一个人口46万的大城市,在人口数上排名加拿大第十。它的地理位置比较重要,正好在北美两大城市多伦多和底特律之间,向东可达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以及美国纽约州的水牛城、罗切斯特等地,一日车程可抵达纽约、芝加哥等美国中东部多数重要城市。当初建城的时候伦敦位于一片森林之中,这些森林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因此伦敦的别号是“森林之城”。伦敦还有着许许多多的公园,其中最著名的维多利亚公园,每年可吸引一百万位访客。
伦敦虽然位于三个大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之间,气候上却属于潮湿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有着比较鲜明的四季。七月日平均气温可达20.5摄氏度左右,一月日平均气温约为-6.3摄氏度,每年降雪期从十月底至翌年五月初。伦敦还是加拿大雷暴发生频率最高的城市。
西安大略大学(西大)位于城市西北侧泰晤士河西岸,建于1878年,原名安大略伦敦西区大学,1923年改为现名,校内最古老的建筑是建于1924年的物理天文楼(原自然科学楼)以及米德尔塞克斯纪念塔,后者是为了纪念该郡参加一战的士兵而修建的。理论上来说,设立于1922年的数学和天文系亦是加拿大最古老的天文系之一,但专业教研工作则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完全展开。
西大有趣的一点在于它的名字,因为西安大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用的是行政区的命名方式(University of 某州),而并非纯粹为了区分某州内的下属学校(比如 Northern/Eastern/Western/Southern 某州 University)。这一名字可能来源于古老的“西安大略区”。如上所述,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时,安大略被划分为四个区,而西区正好东以泰晤士河为界。尽管大学改名时,安大略省早已扩张,而传统的行政区也早已废止,但看来当时授权改名的行政官员可能对复古有着相当的兴趣(就比如来个北平书院而不是北京学院,感觉就很不一样),因此采用了这么一个颇有嚼头的名字。类似的中文译名看起来比较土,但其实背后颇有嚼头的大学可能还包括湖对岸的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不了解的人可能会以为它是一所“预备大学”。
伦敦和我国南京是姊妹城市。
2011年天龙座流星雨前瞻
Aug 17th
今年的天龙座流星雨回归被认为是自1999-2002年狮子座流星暴雨之后,第一个能达到“准暴雨”级别的流星活动。原中国彗星与流星资讯网(本栏目前身)在年初的时候已经报道过科学家们的预报。现在距离回归还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报道中的几位科学家也已经在学术刊物上正式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因此,不妨让我们再做一个简单的综述。
首先,请先让我照顾一下对技术细节不感兴趣的大众读者,简单介绍一下天龙座流星雨以及今年的展望。天龙座流星雨在每年10月9日前后活动,母体为贾科比尼-津纳彗星。这个流星雨虽然不太有名,但在20世纪却产生过两次暴雨级别的爆发,两次流量均超过每小时1万颗。从“爆发力”来说,天龙座流星雨仅次于大名鼎鼎的狮子座流星雨。不过,虽然今年的预报指出其最大流量可能达到每小时500-750颗左右,但由于月光的严重影响加上预报流星亮度普遍不高,观赏价值也大打折扣。国际流星组织预计即便在最良好的观测环境下也只能看到二成左右的流星(大概每小时100颗——还要假定预报流量没有错)。加上流星雨爆发时,辐射点在我国多数地方已经很接近地平或者已经落下,因此各位决定熬夜观测之前可要慎重考虑。
现在让我们看看各路预报的详细资料。
预报者 | 预报来源 | 回归物 | 极大中心 (北京时) |
极大天顶流量 |
Vaulaillon et al. | WGN, 39, 59 | 1866
1873 1880 1887 1894 1907 1900 |
10月9日0:13
..0:29 ..0:53 ..1:25 ..2:45 ..3:26 ..4:01 |
约600颗/小时 |
Maslov | WGN, 39, 64 | 1887
1894 1900 |
10月9日1:04
..2:06 ..4:13 |
约40-50颗/小时 |
Cooke & Moser | NASA/MSFC Doc | N/A | 10月9日3:52 | 约750颗/小时 |
Watanabe & Sato | EM&P, 102, 111 | 1887
1900 |
10月9日1:05
..4:36 |
约600颗/小时 |
我们可以看出,预报的极大时间都集中在北京时间9日凌晨,预计最大流量将出现在4时前后,因此最佳观测地点位于中亚、西亚以及东欧一带。近年预报成绩最好的Vaubaillon小组指出,极大天顶流量可能在每小时600颗左右。虽然这个流量还达不到“暴雨”的定义(每小时1000颗以上),但可能已经是近年以及未来十年内最大的一次流星活动了。
极光预报:8月6日
Aug 6th
前天M9.3级耀斑所抛射的日冕物质在6日清晨2时左右(北京时间,下同)抵达地球,并引发强地磁暴。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空间天气预警中心(NOAA/SWPC)分别在3时38分和5时46分发布G2级和G3级地磁暴预警,并估计2-5时的平均Kp指数高达8,对应G4级地磁暴。同时,较低纬度的德国、荷兰和苏格兰等地均有极光目击报告,其中纬度最低的观测者位于Den Helder(北纬54度,磁纬50度),报告极光从北方地平线上延伸到接近30度仰角。目前,强地磁暴仍在持续。NOAA/SWPC预计G2级及以上的地磁暴将至少持续到6日14时;对于高纬度地区,预计显著的地磁活动将持续到7日清晨。
由于地磁暴开始时我国高纬度地区已经基本天亮,暂时没有见到我国境内观测者的目击报告。NOAA/SWPC预计强地磁暴持续到7日的概率介于5%-15%之间。预计漠河地区在6日晚间仍有5%-10%的概率能在北方地平线上看到极光。
极光预报:8月5日
Aug 5th

太阳和太阳风层探测器(SOHO)拍摄到M9.3级耀斑所抛射的日冕物质
第1261号活跃区在昨天上午11时57分(北京时间,下同)产生了一个M9.3级耀斑及相关的日冕物质抛射(CME),预计这道CME将追上太阳早些时候抛射的另一道CME,从而组成一道大CME冲向地球。这有可能成为本个太阳活动周期内第一次大规模的地磁活动事件。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下属的空间天气预警中心(NOAA/SWPC)在今晨0时58分发布的快报预计,未来24小时内可能发生G3级地磁暴;晨6时整的日报中预计未来24小时内出现强地磁暴的概率高达50%-55%。
根据预报,抛射物将在今晚21时55分前后7小时内掠过地球。这一时间适合远东、东亚、澳洲以及新西兰的观测者观测。按照这一估计,我国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北部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格尔盆地以北将有可能在北方地平线上看到极光现象。具体预报如下:
- 北纬50度以北 - 大兴安岭地区、呼伦贝尔北部:可在5/6日子夜向北方地平线附近观察,有可能看到升离地平线达15-30度左右的红色辉光,出现概率约50%。
- 漠河地区有约25%的概率处在极光区直接覆盖下(极光直接通过天顶)。
- 北纬47度至北纬50度 - 黑河、呼伦贝尔南部、北疆北部:可在5/6日子夜向北方地平线附近观察,有可能看到升离地平线达10-20度左右的红色辉光,出现概率约25%。
- 北纬43度至北纬47度 - 黑龙江大部、内蒙古东北部、北疆大部:可在5/6日子夜向北方地平线附近观察,有可能看到升离地平线达10度左右的红色辉光,出现概率约5%。
预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观测数据的增加可能发生变动。请各位关注本站的实时监控页面及关注新浪微博 @小龙哈勃 ,我会尽量在第一时间更新有关信息。

WISE探测器发现首颗地球特洛伊族小行星
Jul 28th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北京时间今天清早发布的一份新闻稿,2009年12月发射升空的广角红外巡天探测器(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 WISE)有了个重大发现:找到了首颗地球特洛伊族小行星。
特洛伊族小行星特指位于某行星第四、第五拉格朗日点上的小行星。由于该位置恰好是该行星和太阳的引力平衡点,这些小行星也被引力“锁定”在这个位置。特洛伊族小行星最初特指木星拉格朗日点上的小行星,但火星和海王星后来也被发现拥有各自的特洛伊族小行星。潜在的地球特洛伊族小行星,因为与太阳角距太小,因此以前从未被观察到。
这颗地球特洛伊族小行星的暂定编号为2010 TK7,直径约为300米,它的公转周期也恰好为一年。尽管按定义来说,它也属于一颗“近地小行星”,但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未来100年内2010 TK7和地球至少会保持2400万公里的距离。
相关论文发表将在今天的《自然》杂志上。
晴天钟恢复运行 | 7Timer operation resumed
Jul 21st
在上海天文台汤海明版主及服务器维护人员以及IBM工程师的努力下,晴天钟网络服务于今晚18时左右恢复,预计首批更新将在22日1点左右放出。
Under the efforts from Mr. Tang Haiming and the maintainance crew at Shanghai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as well as from the IBM rescue engineers, the web service of 7Timer server was resumed around 10h UT today. The first release of data is expected to be done around 17h UT.
最新评论 Recent Comments